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思想中把握着的时代,它通过对时代精神的提炼和表达而影响时代,但正是时代本身为哲学提供了所提炼的材料、所表达的呼声。只有密切关注时代的状况,把握时代的脉搏,反映时代的要求,哲学才能反过来对社会发生影响,给时代留下烙印。哲学又是反思的智慧、批判的智慧、变革的智慧,它启迪、激发和引导人们在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永远敞开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的空间。甘肃省地处西北,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但经济落后并不表明哲学研究也落后。司马迁说天佑西北“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这是秦汉时代的观念。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天道多在西北”的说法(参见《左传·襄公十八年》)。进入21世纪以来,甘肃的哲学工作者在困境中奋力崛起,在压力下执着坚守,充分利用历史积淀丰厚的优势和党和国家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难得的历史机遇,既坚持学术独立,又积极关注现实,辛勤耕耘,潜心研究,创造了不俗的业绩,取得了哲学在甘肃的哲学社会科学界有地位,在全国的哲学界有声音的良好效果。
(第一节)坚持以多样化的学术活动带动学术研究
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对于甘肃的哲学界来说,可以说“我动故我在”。离开了活动就很难说明甘肃哲学人的存在,哲学人也很难有作为、有位置。自从2000年甘肃省哲学学会换届以来,以学会为平台,以会员单位为支柱,哲学界几乎每年都有的规模不等的学术交流会议,有力地促进了甘肃哲学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2001年12月9日在甘肃省委党校召开了以“西部开发与社会发展”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全省各地的80多名专家学者与会,会议收到论文28篇。与会者普遍认为,西部大开发的根本目的就是全面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使西部人在精神和物质两方面都富裕起来。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理应关注现实,关注生活,以哲学的方式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对西部大开发进行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的思考,为西部大开发提供理论支持。与会者指出,西部大开发必须贯彻人文精神。首先西部大开发是西部地区人民群众的自我觉醒,是西部地区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挖掘和开发。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解放、主动创造和积极参与,西部的贫穷落后状态就不可能改变。其次,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加速转变观念,培育西部人的开放意识、平等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至关重要。再次,要建立一系列有效的以人为本的社会规范、管理制度,以调动和保护西部人民群众参与西部大开发的积极性。另外,西部大开发要高度重视生态问题,强化生态伦理意识,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与会者还就“卡夫丁峡谷”理论与东方社会道路,社会转型与道德重建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2002年12月28日在甘肃省委党校召开了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哲学创新”为主题的理论研讨会,有7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会议收到论文30篇。与会者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绘制的21世纪头20年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既凝结着哲学工作者多年潜心研究和思考的心血,又为哲学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和新问题,为哲学创新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现实可能。文化的更加繁荣,就包括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社会更加和谐就要求人们精神世界的和谐。
2003年10月10-12日,由甘肃省哲学学会、天水师范学院、天水市哲学学会联合在天水召开了以“哲学创新与文化建设”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有10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会议收到论文45篇。与会者认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具有沟通、整合、统摄和凝聚作用,是维系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综合国力的核心构成要素,是当前国际竞争中最引人注目的战略重点,文化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范畴,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与会者还指出,加强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中外文化碰撞交流与融合创新的关系、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与综合创新的关系、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文化建设与民主政治的关系、文化交流与文化安全的关系。与会者还就地域文化——伏羲文化进行了研讨。
2004年8月15日在西北师范大学召开了以“拓宽哲学研究领域、加强哲学学科建设”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有4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提交论文15篇。与会者认为近年来中国哲学面临空前的挑战,甚至哲学存在的理由都遭到了质疑。哲学要走出困境,再创辉煌,最关键的就是要强化哲学的自我意识,使我们知道哲学曾经是什么、现在是什么,应该干什么,怎样去干。与会者还认为,准确定位哲学的功能是哲学学科建设的前提,面向生活、立足实践是哲学学科建设的动力,拓宽视野是哲学学科建设的条件,善待传统资源是哲学学科建设的基础。
2004年9月10-12日,全国现代西方哲学学会在兰州大学召开年会,有8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与会,收到论文55篇。
2005年7月15-16日甘肃省哲学学会、中国现代哲学史研究会、兰州大学、甘肃省委党校、甘肃省社会科学院、西北师范大学等单位联合召开了以“中国现代哲学研究的方法论创新”为主题的学术讨论会,有10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收到论文43篇。与会者认为我们已跨过了21世纪的大门,回首百年,中国的崛起与巨变无疑是最伟大的奇迹之一。对于中国人来说,既是机遇难得,风云际会,又是充满了苦难和艰辛。因此,决定了这一时期的中国哲学及中国哲学家们,其精神风貌都具有这一时代的特色。他们无论在思维能力、才艺和学识方面,还是在个人潜能的发挥方面,无疑都达到了顶尖的水平。他们的着作,各具特色,所写辞章,大多奇伟雄浑、气势磅礴,有些还熔铸古今、汇通中西,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有学者把这个时代比作是中国先秦时期一样的又一次百家争鸣的时代,并无不当。近年来,哲学家及其哲学思想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若干问题。一是研究者的思想不够解放,常常被一些教条和陈见所束缚;二是视野狭隘,这一时期哲学思想的研究仅停留在文本的梳理和提炼上,未能透过社会大变革、文化大转型的背景下去把握其意义和精髓;三是自我封闭,缺少与其他哲学研究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四是对人物的评论上,以人划线,以成败论英雄,结果造成了人物或思想的失真。因此,今后的研究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不为陈见所蒙蔽,不为权势和地位所左右,不滥用政治原则,不先入为主,尽量把每一位哲学家的思想与贡献原原本本地呈现出来;要拓宽视野,要把现代中国哲学放在百年来中国的历史巨变这个大背景下审视和把握,总结其中的成败得失;要打破壁垒,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流与对话,采取历史的方法、比较的方法、文化场效应的方法、发生论的方法、微观透视法、知识考古的方法,等等,推动中国现代哲学研究的综合创新。
2006年8月15-16日,全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会在兰州大学召开年会,有7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专家学者与会,收到论文4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