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甘肃社会科学年鉴2001-2005
15860400000003

第3章 哲学事业发展概述(2)

2006年9月19-21日,在甘肃省委党校召开了以“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有12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收到论文50篇。与会者认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人类永恒的愿望和追求,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和谐思想的发展,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的批判继承,是对西方和谐思想的大胆借鉴。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不断化解矛盾中发展进步的。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夯实全党全国各民族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与会者认为,和谐是宇宙的本质属性,也是社会存在的本质属性,当然也是文化的本质属性。无论是自然还是社会及文化,低层次的和谐终究要被高层次的和谐所代替,不和谐的状态总要被和谐的状态所代替。和谐是存在,和谐也是稳定、均衡、美。社会主义文化的存在、发展,也必然要求其自身的和谐,并实现其与社会、与自然的全面和谐。不和谐的文化必然导致文化冲突、激化社会矛盾,从而摧毁社会存在的基石。实现文化的和谐,必须处理好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关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关系、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的关系、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之间的关系、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关系、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之间的关系、中原文化与边疆文化之间的关系、中原文化与边疆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

2007年10月3-4日在兰州大学召开了以“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主题的学术讨论会,有70多名专家学者与会,收到论文25篇。与会者就科学发展观的人文意蕴和哲学基础,科学发展观的时代特色、实践基础、历史地位,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关系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会议期间,甘肃省哲学学会特别邀请国内着名学者白奚、林乐昌、邬馄、金强一在会上就各自研究领域的热点和前沿问题做了专题报告,并和甘肃哲学界的同仁进行了热烈而有效的学术交流。

纵观近年来甘肃哲学界的学术活动,呈现出着鲜明的特点。一是甘肃哲学界秉持哲学“服务社会、服务现代化”的信念,学术研究紧密结合实际,高度关注重大社会现实问题,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二是学术活动始终充满着宽容精神。我们既要使哲学成为最高雅、最高深、最寂寞的学问,也要力争让哲学成为最平凡最通俗最热闹的学问。我们不主张用一种哲学否定另一种哲学,更反对唯我独尊、唯我独真的哲学态度,而是主张各讲各的哲学,各讲各的感悟,每个哲学工作者、每个哲学爱好者都有权利和自由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学哲学、讲哲学、用哲学。正因为有这样一种宽容态度和精神,所以甘肃哲学界近年来才出现了某种程度的繁荣。

(第二节)坚持以宽广的视野拓展哲学研究领域

甘肃哲学界的研究领域因为地域的原因和时代的局限,以往基本集中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个领域之中,显得有些狭窄和局促。进入21世纪以来,甘肃的哲学工作者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大胆开拓、积极追赶,研究视野越来越开阔,研究领域越来越广泛,现在已形成了一体多元的研究态势。一体,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仍然是甘肃哲学界研究的主流,但和以往相比,也有了新的突破。主要表现在以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连珩教授为代表的研究群体,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本研究方面取得了有影响的成果;由高校“两课”教师和党校系统哲学教员组成的研究队伍,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研究方面有新的突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方面成果最为丰厚多元的就是哲学二级学科——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科技哲学、宗教学等方面的研究悄然崛起。以甘肃省社会科学院范鹏教授、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王晓兴教授、西北师范大学陈晓龙教授为代表的中国哲学研究,不仅在省内有重要影响,而且在全国的中国哲学研究者中得到广泛认同;以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刘开会教授、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李朝东教授、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陈春文教授、甘肃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刘学义教授为代表的西方哲学研究,特别是现象学研究被学界公认为陇上新军;以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李创同教授、甘肃省委党校颜华东教授为代表的科技哲学研究,也引人注目;以兰州理工大学杨克礼教授、甘肃省社会科学院范鹏教授为代表的宗教学研究,独具特色。另外,近年来甘肃哲学界还有一个喜人的现象,就是对地域文化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以天水师范学院李建成教授、吴卫东教授、高学文教授为代表的伏羲文化研究成绩斐然;以陇东学院高新明教授、鲁西龙教授为代表的王符研究不断深入。

(第三节)坚持以开放的姿态壮大哲学研究队伍

我们当下身处的时代,是社会急剧转型的时代,是讲求实惠的时代,是普遍崇尚感性享乐的时代,是有点浮华甚至浮躁的时代。那些能够带来实用效益和前途的学科,纷纷成为“热门”“显学”,人们趋之若鹜,而被称为“智慧之学”的哲学,因为“无用”,因为不能给人们带来权力、地位、金钱或美色,则备受“冷落”,陷入“贫困”,哲学队伍转行转业者多,乐意加入者少,这就造成了甘肃哲学队伍一定程度的萎缩。进入21世纪以来,甘肃哲学界的有识之士开动脑筋,解放思想,奔走呼号,以身证道,不断扩大哲学的影响,不断改变哲学的形象,打破行业、职业限制,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士加入到哲学队伍中来,哲学队伍萎缩的势头不但得到有效遏制,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扩大。以哲学学会的统计为例,现有会员478人,比2000年增加了278人。会员中既有高校的哲学老师,也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既有党校系统的哲学教员,也有从事党政工作的领导干部;既有企业界的精英,也有乡间贤人。总之,凡是对哲学有兴趣或愿意支持哲学事业的各界人士都可以成为哲学学会的会员,都可以参加哲学学会的活动。应该说队伍的扩大对推动甘肃的哲学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第四节)坚持以完善哲学界的网络关系加强学术联系

哲学的发展离不开时代大环境,但仅有大环境没有小环境,哲学的发展也是不可能的。所谓小环境就是哲学工作者要有自己的网络关系。在这个网络关系里有一套自己的互动仪式,有自己的术语和行话,自己的写作规范,而且有面对面的交流。哲学工作者不管是同派还是“论敌”关系,都可以在这个网络所提供的平台下交流和对话。而思想观念就是在这种交流和对话中萌发的,哲学工作者个人也是在这种交流和对话中成长的。基于这种认识,甘肃哲学界的同仁高度重视自己的网络关系建设。

2001年1月14日,甘肃省哲学学会召开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经过充分协商和讨论,同意将哲学学会挂靠到甘肃省委党校,并选举产生了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及常务理事会,理事会由56人组成,常务理事会由25人组成。常务理事会一致推举范鹏同志任会长,王晓兴、陈晓龙、王德存同志任副会长,李君才同志任秘书长,李彦同志任副秘书长。学会常务理事会成员平均年龄45岁,学会领导机构组成人员平均年龄41岁。这标志着酝酿多年的学会新老交替的任务顺利完成,以哲学学会为纽带的甘肃哲学网络关系得到恢复和重建。

2006年9月19-21日,甘肃省哲学学会召开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大会决定将哲学学会挂靠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并选举产生了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理事会由72人组成,常务理事会由30人组成。常务理事会一致推举范鹏同志任会长,王晓兴、王兴隆、王德存、王福生、陈晓龙、连珩、李朝东同志任副会长,李君才同志任秘书长,王翠英、于维民同志任副秘书长。这次换届给甘肃哲学界带来了新的活力,也进一步拓展和完善了甘肃哲学网络关系。

总之,随着全社会对哲学社会科学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哲学队伍的不断壮大,研究视野的不断拓展,哲学网络关系的不断密切交流,我们有理由相信甘肃的哲学研究发展之路将越走越宽,甘肃的哲学事业会越来越繁荣,甘肃哲学界的声音会越来越铿锵有力。

(李君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