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铨选与文学
王勋成(兰州大学)/中华书局,2001年
该书全面地论述了唐代的铨选制度与过程。举子及第后,再经吏部关试,取得出身文凭春关,才算有了官资,但还不能做官,先得守选,如进士及第守选三年等。守选期满,始可赴吏部参加铨选而授官。吏部的选人除有出身人及第举子外,大量的数以万计的是六品以下考满罢秩的旨授官员,人称前资官,他们也得守选,即按“循资格”规定的“卑官多选,高官少选”的原则守选一至十二年不等,守选期满,也才有资格赴吏部冬集,参加身言书判的铨试而注拟授官。有出身人、前资官,若守选未满想提前入仕,可参加皇帝的制举试或吏部的科目选试,登科后即可授官。科目选中以博学宏词科和书判拔萃科最着名。守选是该书的基本观点和核心。凡吏部的选人,包括有出身人和前资官,都要先守选然后才能参加铨选。经历守选期满,铨选授官,考满罢职——再守选,再授官,再罢职,周而复始,直至累资进阶到五品,才算出了选门,不再参加吏部铨选,而改由中书门下制授。或晋升为六品以下在朝中任职的常参官、供奉官,如各司员外郎、拾遗、补阙、御史、学士等,他们也不守选,由中书门下敕授。守选,是唐朝为缓解选人多而官位少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矛盾所制订的一项政策,也是唐代独有的一种铨选制度。
该书以大量的历史资料,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唐代铨选机制及其全过程。尤其是守选制的首次提出,实发前人所未发,令人耳目一新。由于该书将历史与文学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研究的,故可填补文史之空白,匡正前人之失误,在学术上具有突破性、开拓性、创新性之意义,对唐代文学、史学、选举制、官制的研究都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多少年来,学界对唐人入仕做官,普遍存在着一些混乱不清的看法,该书的出版,特别是守选一说,将会廓清这些误区,并且对历年来出版的一些唐人年谱、唐人评传、唐人诗文集注等,也将会起到一定的修正作用。
新历史主义与历史诗学
张进(兰州大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该书共分七个部分。“导论”部分是对论文的对象范围、理论实践意义和结构安排的总体说明。第一章考察“历史诗学”、“历史转向”和“新历史主义”的基本内涵、本质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设计“历史诗学”的理论坐标及其问题序列、描绘“历史转向”的基本特点和历史语境、概括出“新历史主义”的对象范围和观念方法,为进一步的讨论奠定理论基础。第二章考察“历史诗学的形态学和话语范式演替”,是对“历史诗学”问题在共时性上的拓展和在历时性上的深化,也是对“历史诗学理论坐标”中“历史”观念的多重性的进一步讨论。第三章考察“新历史主义的对话语境和思想前驱”,涉及新历史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新解释学、文化人类学、解构历史学及巴赫金历史诗学之间的互动关系,指出这些“历史转向”中的流派在强调“历史”的“复数性”、“异质性”和“具体性”上与新历史主义呼应与差异。第四章考察“新历史主义的文学观念系统”,研究“新历史主义”解答“历史诗学”基本问题时在文学理论的一般问题上所呈现出的特点,指出“新历史主义”将“历史性”灌注到了文学活动的各个要素和各个层面,从而对这些要素和层面做出了独特的“历史化”解释。第五章主要考察“新历史主义”作为文艺思潮在新时期中国文艺实践中的表现,指出中国的“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的“内生原发”与“外生继起”的双重属性,分析其作为国外“新历史主义”的“深描”意义上的参照系和语境,将“新历史主义”的诸多成就和迷失进行放大、具体化和“可视化”。“结束语”部分旨在对新历史主义的成败得失做出整体评估和全面审理,也试图对其未来做出“定向”和“引导”作为基本观点。
全书系统考察了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的理论与实践,指出其超越与局限并存的悖论性处境,说明其对因果关系的否认导致历史精神性和文化先进性的消解、对历史知识的颠覆导致对历史审美地位的不适当放大、对历史偶然性的强调导致对历史必然性的否定、对野史逸史的沉湎导致它沉沦于历史碎片、对历史的心理情感化导致历史不可知论、对大历史的情绪化颠覆使其陷入小历史相对主义、对边缘的迷恋使其迷失于意识形态边缘。
雅斯尔·十娃子与汉诗
常文昌(兰州大学)/[吉]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
该书是中国人的第一部系统研究东干文学的专着,用俄文写成。雅斯尔·十娃子是东干书面文学的奠基人。该书首次以中国人的眼光探讨了诗人的创作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关系,破译了其中某些意象的意蕴。全书共12章:绪论、自然之子、土地之子、人民之子、真善美的突现、中国情结、公民诗、民族精神、两大比喻系统、俗白语言、七·四体形式。该书对东干文学作了全新的定位,首次将东干文学置于世界华语文学的范畴,并将其看作世界华语文学的“新大陆”。对国内学术界认定的“世界华文文学概念”是一个有力冲击,只有华语文学才能涵盖东干文学。确立了世界华语文学研究的新的学术生长点。由于东部地区学者只将眼光局限在港台及东南亚、欧美华语文学,许多人尚不了解东干文学。在这种情况下,该书的开拓意义是不言自明的。
不媚俗的前卫与不落伍的古典
——论王安忆小说的独特性及她的“不要独特性”之文学观
白彩霞(兰州教育学院)/《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1期
作者主要从三个方面对王费忆小说的独特性进行了归纳。即王安忆在中国文坛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学地位;20世纪90年代以后王安忆所提出的一系列被理论界公认带有很多“惊世骇俗”性质的独特的文学主张;身为一名乘风破浪的女性“弄潮儿”作家,王安忆本人却具有的反女权、顺传统的独特的——甚至可以被看成是“平庸”的人生理想。经过剥笋式的层层解剖,作者得出的结论是:王安忆是当代文坛少有的一个把不媚俗的前卫与不落伍的古典两种精神完美和谐地统一于一身的作家。
左翼文学精神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论纲
赵学勇(兰州大学)/《兰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1、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3年第6、7期;《新华文摘》2003年第六期辑目
左翼文学精神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论纲(上)篇主要探讨了研究此课题的目的及意义。重点论述了左翼文学精神的现代品格及其对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历史作用,左翼文学精神影响下的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追求,辨析了左翼文学精神对20世纪四十年代文学的影响。(下)篇接着分别探讨了左翼文学精神对17年文学、“文革”文学、“新时期”文学的影响及左翼现实主义文学精神在当下文学创作中表现的动态扫描。论文粗略勾勒了左翼文学对20世纪中国文学面貌的影响,初步梳理了左翼文学发生发展及其影响流变的线索,扼要评述了左翼文学传统对实现中国文学现代化的价值,概括总结了左翼文学及其影响下不同时期的创作得失和经验教训。论文以中国文学现代化追求历程为研究坐标,运用美学的历史的批评方法,以较丰富的史料从理论上挖掘了左翼文学精神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深远影响,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文章认为:左翼文学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重要文学现象,其影响一直贯穿到20世纪下半叶。当前学界所谓“左”派、新左派、自由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等学者文人之间的各种论争,其中一些重要问题,都涉及对左翼文学精神(传统)的评价与认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是传统中国社会进入现代社会以来,文学自身在中西文化交融冲突和继承民族本土文学传统的大背景中,追求能体现文学“现代性品格”的历史过程。20世纪二三十年代左翼文学在现代史上的发生,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以“左联”为中心的左翼文学思潮与创作,形成了新的文学传统和创作模式,对40年代解放区文学、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新时期文学以及当下动态发展的中国文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左翼文学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态,展现出与中国文学现代化追求的复杂而曲折的关系。鲁迅、茅盾和一些对文学艺术有着精深把握的左翼理论家、创作家对左翼文学精神的理解及其创作,才是真正代表左翼文学全部内涵的现代文学意识的,同一度造成当代文学发展之路窄化甚至停滞的极“左”文艺思潮、文学观念有本质区别。
转折与流变:中国当代玄学侦探小说发生论
袁洪庚(兰州大学)/《文艺研究》2002年第2期,人大书报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