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地区社会关系调整研究
刘敏(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全国社会科学规划2000年项目(OOBSH019),2005年结项,专着
该研究以民族关系是特殊的社会关系为学术视角,分社会关系理论、社会关系构成模式和社会关系调整三个层面,以民族文化、族际通婚、民族意识、民族交往、权力分配与行为模式等为主要指标和变量,全面分析了西北民族格局的形成、演进、变迁和社会关系的历史,调查、探讨了该地区个体与个体、个题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社会现象与社会现象这四大社会关系要素之间的结构、功能、运行机制及交往互动过程中的冲突与适应、变迁与控制等问题。该项研究淡化了从“问题”到“问题”的思维模式,将诸多现实问题纳入社会学理论的视野予以“质”的考察,提出并完善了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关系理论解读框架。认为中国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的三个基本特征与中国民族关系的三种基本类型相互对应、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社会共系系统,其运动体现出整体性规律。针对民族关系这一特殊社会关系运行中的障碍和问题,提出了战略调整、政策协调、法律规范、文化整合“四位一体”的应对方略,认为仅有物质层面的发展战略难以适应社会变迁和转型的需要,应在“发展”与“稳定”的联结“链”中引入“调整”环节,制定各层次的冲突控制、关系调整、行为规范等生产关系层面的战略,构成一个多层面的“关系调整战略群”。
边缘化与边际性乡村社会
包晓霞岳子存(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
作者以甘肃农村为研究对象,以其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发展变化的实践为观察范畴,进行了长达十年的调查研究,研究发现,就21世纪初的甘肃农村社会性质而言,较为集中地体现了一种特质,用人文社会生态学的范式分析,这种特质可以描述为边缘化基础上的边际性。对这一特质的社会学分析及认定,构成了本书的基本理论框架,并以一组研究报告的形式给予了展现。其中现代化过程中的边缘化发展研究报告,主要以20世纪最后20年甘肃农村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四种典型的实践模式为对象,分析了边远的农村社会在以城市化、工商化为主题的现代化过程中,由于其所发挥的人文社会生态学功能所决定的边缘区位,导致了发展模式的选择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边缘化特征。贫困与反贫困的两难选择研究报告,主要是对于1982年至1999年期间,甘肃农村的贫困问题与反贫困行动体系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和评估。边际性的经济行为研究报告,主要是对甘肃全省农村住户的经营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同时对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成长两个专题进行了研究,较为全面地反映甘肃农户的经营行为及其支持理念。基层计划生育组织及其功能发挥研究报告,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基层社会结构的特征,这种结构特征同样具有边缘化的状态和边际性的潜质。农村信息系统调查报告,在实证评估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农村信息系统改革的方向——统计调查及信息一体化框架。
甘肃少数民族人口
马正亮(兰州大学)/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
该着是1988年版的修订增补版,它以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全面论述甘肃省少数民族人口整体概况。甘肃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全省共有55个民族,具备全国所有民族成分;少数民族人口219.9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8.75%,高于全国少数民族8.41%的比例;东乡、裕固、保安族为甘肃特有的民族。全省人口在千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回、藏、东乡等16个,其中回族人口最多,为118.49万人。甘肃少数民族总体上处于一个人口数量不断增长、民族成分不断增加的过程。1953年甘肃少数民族人口96.1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8.67%;2000年达219.9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8.75%。这一增长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人口增长停滞阶段(1953-1964年)、快速增长阶段(1964-1982年)、增速放慢阶段(1982-1990年)、增速明显放慢阶段(1990-2000年)。甘肃省少数民族人口变化体现在,千人以上的少数民族由10个增加为16个,万人以上的少数民族达9个;少数民族成分由44个增加到54个;甘肃省特有民族东乡族和保安族人口增幅较大。甘肃少数民族人口分布体现在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广泛,全省民族自治地方(2个自治州、7个自治县、38个民族乡)土地面积为19.4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5.68%;主要少数民族人口大多数分布在边缘地带,居住地多为山地和高原,自然环境比较严酷;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等穆斯林人口主要集中在临夏回族自治州且人口密度高,从事牧业的哈萨克族、蒙古、藏族人口绝大部分分布于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
重塑自我的游戏:网络空间的人际交往
黄少华陈文江(兰州大学)/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
该书以社会学的视角,从网络人际交往的社会基础、社会结构、社会机制、社会问题及社会后果等议题切入,对网络所造成的人际交往模式转变进行理论分析,并据此重新省察和反思人的观念及网络人的观念。该书从网络族的形成及其生存状态、特征、角色和心理;网络交往的社会结构及机制;网络交往所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网络人际交往的社会后果等几方面的分析架构,详细考察了网络人际交往的几个具体问题:网络空间的社会特性、网络族的虚拟生存特征、网络人际交往的实质、网络空间的角色扮演、网络交往语言、网络交往心理、网络交往伦理、网络交往的困境以及网络交往的社会后果,试图以此来展现这种全新的人际交往模式的特征。该书认为,互联网提供了一个跨地域跨时限的人际沟通与互动空间,它打破了传统面对面互动的人际交往模式,塑造了以“身体不在场”为基本特征的全新的人际交往模式。这种交往模式借网络族的想像来构建身份和扮演角色,发展出新的交往语言、符号、互动规则,并由此重塑了交往主体的身份认同。网络交往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隐藏在面具背后的以局部人格互动为特征的重塑自我过程,一场陌生人之间的互动游戏。这种人际互动并不是虚幻的,恰恰相反,它是一种建立在想像基础上的有规则的真实互动游戏。这种新的以身体不在场为基础的匿名人际交往,也对传统人际交往伦理提出了现实的挑战,它弱化甚至消解了传统伦理规范,塑造了多元的价值认同,拓展了交往主体的自主性和认同空间,有助于形成自由、民主、平等、兼容的人际关系伦理。最后,作者指出,网络空间作为一个全新的人际交往平台,不仅塑造了一个全新的人类群体——网络族群,还大大改变了社会关系结构及社会组织模式,促使社会组织呈现出开放、去中心、扁平化的结构特征。
社会学解释策略的历史考察
岳天明(西北师范大学)/《学术界》200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