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甘肃社会科学年鉴2001-2005
15860400000027

第27章 经济学研究成果简介(2)

该书在吸收转型经济学的最新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甘肃经济和社会转型中重大问题进行分析,构建了研究落后地区经济转型的框架,既“区域自生能力”分析框架。该书是从几个方面对甘肃转型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一是分析甘肃农业现有产业优势、区位优势和市场条件等,认为甘肃农业发展应以特色农业为主线,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对已形成的区域性优势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同时把草业畜牧业作为甘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培育。二是在对甘肃产业结构和产业竞争力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甘肃工业发展必须着眼于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着眼于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三是甘肃必须改善非公有制发展的市场环境,排除产业发展歧视,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加大政府对非公经济的扶持和引导。本书通过研究认为,在市场竞争日益充分的条件下,欠发达地区的经济转型仍应通过比较优势原理,在产业价值链中找到适合自己要素禀赋的位置,并发挥出最大的区域竞争优势;欠发达地区区域发展不仅是要素的积累,更是通过经济转型、制度完善、市场化水平提高后发展能力的培养,欠发达地区经济转型和自生能力的培养,是自发过程和自主选择的统一,因此通过区域发展战略的选择,在发展的趋势、转型的路径和约束条件之间找到契合点,才能使经济转型与体制转型相得益彰。

后发优势与区域发展

王必达(兰州商学院)/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该着作以区域后发优势为核心概念和中心线索,探讨了后发区域经济跨越发展的问题。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后发优势是指后发区域因经济发展相对迟缓和滞后而拥有的有利条件或各种机遇,它的内容涵盖技术和制度的各个领域和层面。潜在的区域后发优势的现实反映就是区域后发利益,不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区域后发利益总是由递增转向递减。因此,后发区域在经济赶超过程中,要不断地寻找新的发展动力,要适时地进行发展动力的转换。区域后发优势的逻辑起点是先发区域与后发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及其存在的差距,因此,后发区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基本途径是利用差距来缩小差距。

寻找一种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区域后发优势的赶超途径和方法是该书的研究目标。后发区域不仅可以通过有别于先发区域的途径和方式来达到先发区域所显示出的那种发展水平或状态,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种通过比较和选择的途径和方式产生的效果,往往导致后发区域在资源条件上的可选择性和时间上的节约,使后发区域一开始就可以处于较高起点,少走弯路,最终促成经济起飞。区域后发优势的转换条件是该书强调的重点。后发区域的后发优势转换为现实的后发利益,取决于众多条件的支持,还取决于各种要素及条件在不同时空范围内的有效组合。中国西部地区后发优势的困境及其政策选择是该书所考察的现实问题。我国一直面临东强西弱的经济大格局,东西部地区在技术——经济势能上存在较大的落差。这一发展态势也必然促使技术、经济要素不断从高势位地区向低势位地区流动,从而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实现追赶目标提供有利的条件和赋予发展的巨大潜力。中国西部地区尽管因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而形成后发优势,但因转轨期市场环境下区域外生变量的影响和区域内生因素的作用,其后发优势难以发挥,追赶目标难以实现。中国西部地区要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追赶目标,就需要排除各种困扰,这不仅要依赖于政府区域经济政策的支持与驱动,更为重要的是西部地区自身要寻找、创造和改进吸纳各种发展要素以及形成内生技术资源的领域、渠道、条件和方式。

甘肃省非公有制企业评价政府绩效方案

包国宪(兰州大学)/甘肃省人民政府2004年立项/调研报告

该报告由两个部分组成,实施方案正文部分主要阐明了政府绩效评价的指导思想、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实施步骤、评议机构和经费预算;附件部分的内容主要包括绩效评价工作框架、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评价信息系统的建设及评价调查统计工具、省市(州)政府绩效评价问卷调查表和评分表。项目的基本观点是:“政府绩效评价的核心功能是其导向功能”,政府绩效评价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的科学工具,建立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的核心,就是把管理主义的理念和现代公共服务精神融入政府日常工作,把对政府的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督结合起来,提高政府运作效率,增强政府与市场的协调能力。

该项目提出了由组织实施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和技术支持体系所构成的政府绩效综合评价方案,提出了一套较为科学、系统、切实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首创了我国由第三方学术性中介机构组织实施政府绩效评价的模式。在测度方法上采用综合评分法、满意度调查法、修正的德尔菲法和SPSS统计分析软件,通过多主体、多角度分别评价,最后汇总得出综合评价结果。由此,该项目研究还对甘肃省14个市、州政府及省政府所属职能部门的综合绩效指数进行了具体地评价测度,并在评价测度数据的处理的基础上,设计建立了甘肃省地方政府及省属部门绩效评价信息系统。

甘肃省政府评价领导小组认为,该项目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评价结果符合实际,比较客观、公正。甘肃省2005年“两会”期间,陆浩省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该项目的研究及其现实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在项目研制及组织评价和评价结果发布期间,全国约有近900家媒体对甘肃省政府绩效评价工作做出了报道和评论,认为,“兰州实验:第三方评价政府绩效”开国内学术性中介组织评价政府绩效的先河,意义十分重大。

所得税: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改革的方向

聂佃忠(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理论学刊》2004年第5期

文章从对比弗里德曼所主张采用负所得税办法与我国目前实行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人手,分析了负所得税的优点、缺点及其难点。认为尽管经济学家对负所得税有种种反对意见,负所得税在我国的具体实施中也面临一些难题,但是负所得税办法在处理公平与效率(尤其是效率方面)、调动低收入者的积极性方面负所得税仍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解决之道。我国政府应尽快实施负所得税政策来充实我国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议先在发达省份或城市进行试点,不断积累经验,待时机成熟后,再面向全国推开,最终构筑起一张包括广大农民在内的惠及所有低收入者的安全网。

家族企业研究及其对欠发达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启示

王晓芳王军锋(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开发研究》2005年第2期

该文在对家族企业研究评析基础上,充分发挥家族企业优势,追求发展效率,使家族企业成为推动经济高速增长、提高经济活力、优化经济结构的主要力量。

该文研究评析了民营经济发展中家族企业,分析了家族企业的定义、家族企业的缺陷和出路以及家族企业的优势和发展。文章认为家族制是一种低效的、非契约化的企业组织形态,其管理方式的封闭性,对企业进一步成长具有组织激励、人力资源和资金瓶颈三大障碍,由此限制了其对社会资源的吸纳、利用和集成,造成资金、人才、管理和信任等资源的短缺;同时,家族企业又兼具代理链短、组织费用和管理成本低、产权清晰、凝聚力强、产业集中、高效的创新机制、需求波动灵活等诸多优势,因而其发展效率较高。

家族企业是欠发达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形态,应鼓励企业采取家族制的治理模式。就欠发达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来看,家族企业是适应性的选择,是推动欠发达地区经济高速增长和改善经济结构的主要力量。家族企业在中国的存在是必然的和有效的,根植于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家族企业必然有着强劲的、持久的生命力。无论是从制度经济学理论、产权理论,还是从产业组织理论、成本费用理论分析,家族制是我国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一种切实可行的治理模式,更是欠发达地区在发展民营经济方面有效的制度安排。家族企业符合欠发达地区民营经济发展要素供给现状,发展家族企业是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的一条新途径。

中国粮食总产量的分析和预测

傅德印(兰州商学院)/《兰州商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该文根据1985-2003年中国粮食总产量变化趋势,运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段进行研究,分析了中国粮食总产量上升和下降的显着影响因素,以及影响因素的边际和弹性,并根据最优回归模型对中国粮食总产量的未来趋势进行预测,提出了扭转中国粮食总产量下降趋势建议。文章认为,未来几年内,粮食总产量仍呈现下降趋势,这将导致粮食供求的缺口越来越大,将给国家的粮食安全带来挑战。究其原因,是因为我国粮食总产量过分依赖播种面积的变化,这实际是一种低水平的农业生产,表明我国的农业生产力的水平还比较低,特别是农业机械化的程度比较低,市场的影响有限。因此,要尽快扭转粮食总产量的过快下降的趋势,保持粮食总产量的基本稳定,一方面,要在我国工业化发展的进程中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尽量减少占用耕地面积,国家要采取措施,保持粮食播种面积的相对稳定。另一方面,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提高粮食生产效率,才是今后保持粮食总产量相对稳定的唯一出路。

青藏高原草原牧区草地生态经济研究

邓艾(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出版社,2005年

该着作将青藏牧区的生态与经济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是颇具创意的。这首先表现为着者对草原牧区的功能与产权的概念处理:在功能上,他将草原视为“生态功能”和“经济功能”的复合体;在产权上,他将草原视为“公共物品”与“可私化物品”的复合体。其次表现为他对草原牧区的生态问题和经济问题的方法处理:对于草原退化问题,他构建了三因子线性回归模型;对草原的经济潜力,他以扩大了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进行评估。这些在概念与方法上均具一定的普适意义。全书的逻辑构架清晰而严谨,着者为这一研究做了大量的资料搜集和筛选。

困境与出路一西部地区非公有制经济融资环境研究

成学真(兰州大学)/民族出版社,2005年

该书指出,在中国西部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中出现的资源匮乏、技术创新乏力、规模过小、市场占有率低等问题,归根到底在于资金的严重不足。因此,需要通过多种融资渠道获得资金支持。基于这一背景,该书对西部地区非有公制经济的融资环境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剖析影响融资环境的因素,提出构建良好融资环境的对策。

构建甘肃竞争型产业体系的战略对策研究

何苑(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甘肃省社会科学规划2005年项目/研究报告

该研究从甘肃企业、产业、产业支撑平台、科技创新等方面人手,在对甘肃企业发展、产业结构及产业竞争力、产业政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潜力进行系统分析后认为,“十一五”期间,甘肃经济处于市场化转轨的关键时期,要加快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形成竞争型的产业体系。

研究报告提出了构建甘肃竞争型产业体系的思路:选择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有利于发挥特色资源优势、市场发展前景好的主导产业,重点发展、培育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建设包括要素市场、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基础产业、政府管理(制度环境)等方面的产业支撑平台;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推进以解决企业办社会和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国企配套改革;促进产业增长方式的转换:推动大型骨干企业从单一的制造为主向营销、物流、研发一体化发展的现代企业发展模式转换;产业发展从资源竞争向资本实力竞争和技术创新竞争阶段转变。

该研究比较系统、客观、清晰地描述了区域产业发展及环境的优劣势,为政府制定产业政策提供了依据;课题在研究和探讨甘肃如何提高产业竞争力、推进企业改制、促进科技进步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对研究欠发达地区产业体系转型、产业竞争力、国有企业改革等问题有着积极的理论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