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甘肃社会科学年鉴2001-2005
15860400000036

第36章 传播学与新闻出版学研究成果简介(1)

报刊发行学

章玉兴(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甘肃科技出版社,2005年

该书以市场营销学的理论,全面阐述了报刊的市场分析、市场定位、品牌战略、价格战略、发行梁道、发行促销、发行管理、报刊竞争等方面的问题。全书包括序言部分和10章正文,序言中介绍了报刊发行理论的创新硕果;在报业实践第一现场的理论;做一个学习型的新新报人;让行动者思考;独特的开掘等内容。在正文中分别介绍了发行研究、市场分析、目标市场、报刊产品、价格策略、发行染道、发行促销、竞争战略、分类营销和发行管理。全书共计70万字,千余个实例,内容翔实,实用性强。每章后有“案例分析”和“业界观察”,前者详尽分析了我国报刊营销中的成功实例,后者透彻地阐述了我国近年来报刊营销方面的热点话题,如“有效发行”、“活动营销”、“同质化竞争”、“发行量核查制度”、“周末市场”、“免费报刊”等。该书是我国第一部报刊发行学专着,在介绍了美、日、德、澳及香港报刊发行模式,广泛借鉴和吸收了近10年来我国相关研究的成果的基础上首次系统总结了我国报刊发行的历史和改革开放以来报刊发行的实践。

消费文化——从现代到后现代

杨魁(兰州大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该书共分五篇,第一篇对消费文化及现代与后现代进行理论界定,在理论分析中奠定本书的基本研究框架。第二篇“前现代时期的消费文化”,着重从前现代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对前现代时期消费文化的总体特征做出分析;第三篇“现代消费主义文化”,分别从消费主义文化产生的经济与社会条件、媒体的影响及消费主义文化的总体特征方面进行了分析。第四篇“后现代消费文化”分别从后现代理论和后现代消费文化的起点、后现代消费文化形成中的媒体及全球化对后现代消费文化的影响几个视角对后现代消费文化进行了探讨,进而对后现代消费文化的发展趋势做出了简单分析。第五篇“中国消费文化”则是在对西方消费文化演变发展过程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消费文化进行历史寻根、现状剖析,最终提出了中国消费文化的发展走向以及在中国消费文化发展中媒体所应承担的责任和扮演的角色。

该书认为消费文化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生活本身。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直接相关,消费文化也表现为一个历史嬗变过程。消费文化就是将文化推至社会生活的中心,是片段的、不断重复再生产的文化。现代与后现代既是历史阶段,又是社会状态,还是社会思潮。其对消费文化的作用:一是解构了社区,为消费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二是引导和刺激人们进行消费,培养并制造出了新的消费观念,三是最终促使社会形成一种全新的消费方式,即消费主义文化。在西方消费文化演变发展的同时,中国消费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受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影响,中国消费文化表现出了独特的历史风貌和特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消费文化正成为世界文化的多元化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国际化,又要特色化,只有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才能使中国消费文化得到健康发展。

该书第一次从多学科的角度对消费文化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重点对消费文化从现代到后现代的演进过程及影响因素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进行了全面分析,从而使消费文化的研究走向系统化;采用规范分析方法,在概念界定基础上,在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独特的研究视角,阐述了消费文化的历时态特点和共时态特征,从而使消费文化研究走向科学化。

新闻道德与法规

王天定(兰州大学)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

该书认为现代人生活在由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构建的媒介环境中,我们通过媒介认识世界。传媒的价值取向和文化选择与一个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因而一个民主法制的社会一方面要为媒介提供一个良性的环境,以保证社会信息的自由流动,另一方面必须强调传媒的社会责任、职业自律和文化建设。只有在法律与道德范围内从事新闻传播,新闻传播事业才能成为促进社会良性运行的建设性力量。

全书全面系统地分析介绍了新闻传播各个环节如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以及报纸发行、广告经营等过程中存在的伦理与法律问题。内容包括:新闻采访中的伦理与法律问题;新闻写作中的伦理与法律问题;新闻编辑中的伦理与法律问题;媒介言论活动中的伦理与法律问题;媒介使用影像的伦理与法律问题;媒介广告经营中的伦理与法律问题;报纸发行中的伦理与法律问题;大众传播中的受众权益;网络传播中的伦理与法律问题;舆情监督中的伦理与法律问题等。

现代视觉媒体美术

杨改学(西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全书第一部分绪论,包括美术概述、视觉与图像等;第二部分为美术基础,由美术基础篇(包括造型、色彩、构图等)和设计基础篇(包括平面、立体和色彩构成)构成;第三部分为美术应用,由计算机美术篇(包括计算机美术、计算机平面设计、计算机动画等)和电视美术篇(电视美术、场景设计、人物造型、书目包装等)。该书在系统阐述美术基础知识、基础理论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美术在现代视觉媒体设计与制作中的应用技能与方法,内容涵盖了美术基础知识及其在各种现代视觉媒体制作中的应用技能等方面。本书在结构设计、应用对象方面具有独到之处,突破了传统美术设计的局限,在国内首次增加了计算机美术、计算机动画设计及制作技术内容,这对于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志电视观众研究

陈新民马瀚(兰州大学)/《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该文将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民族志受众研究方法体系放在全球化传播的框架中,从全球化理论与文化帝国主义理论的对峙;全球化理论视阈中的民族志电视观众研究;文化帝国主义论者对民族志电视观众研究的批评及其观点三个方面探讨了这一研究取向。论文主要探讨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在全球化背景下兴起的民族志电视观众研究对不同主体身份电视观众的文化体验和文化认同的探索。从全球化理论与文化帝国主义理论对峙的双重视域中,分别考察了西方诸多经典的民族志受众研究范例,并对这种研究的发展方向和广泛影响做出了简明而深刻的结论。民族志是人类学的一种研究方法。中国内地目前民族志受众研究的范例空缺,在学理上详细介绍论述的文章也不多见。该论文选题颇具前沿性、理论性与针对性,同类研究成果在国内还不多见。该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于:从理论高度论证了传统受众研究的诸多局限性以及民族志受众研究的价值,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为我国传播学学术界开展民族志受众研究开拓了新的视野,建构了一个理论平台。

媒介热线新闻的传播学解读

王华高骞(兰州大学)/《传媒观察》200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