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信息产业与人力资源
刘珙(甘肃社会科学院)/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全国社会科学规划2001年项目(01BTQ006)
课题从信息产业与人力资源这两个既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矛盾方面出发,研究和探察了西北地区信息经济发展中,信息产业与人力资源两个变量之间的联系、运动及发展趋势。研究从三个层面展开:一是以理论研究为引论和课题的指导思想,从理论上研究和解决信息产业与人力资源相互问,以及它们与西北地区的经济、文化、信息化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二是在开展西北五省(区)、市及13个县进行“三级”抽样调查、问卷中,对已经占有及查取的文犊、资料进行全面的验证,采用文犊资料与调研相接合的研究方法,研究中充分发挥历史和哲学的分析力、创新力,在运用思辨、比较、实证等方法的同时,将视角放置到人力资源信息化的“水平化”问题上,强调和突出个人的社会行为,实现了个案研究与抽象分析判定研究、主观微观研究与客观宏观研究的有机结合,使研究体现出动态性、开放性、层次性,使理论分析更加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三是将“三级”考察、问卷的分析结果应用、贯穿于课题的整体研究中。课题研究紧扣信息产业与人力资源这两个对立统一的矛盾,探究变量问的联系、运动、发展规律和趋势,在大量的资料数据及定量、定性分析中,力求在找准西北地区信息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中,寻求西北地区信息经济发展的突破口。课题研究以信息产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为契机,从理论到实践对人力资源开发与信息产业发展进行了研究和阐述,为西部开发和认识西北信息发展水平及人力资源信息化状况,提供了资料性、决策性、理论性的研究依据和成果,对西北地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及西北开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西北地方文献资源数据库
易雪梅刘瑛(甘肃省图书馆)/甘肃省“科教兴省”省长基金2002年项目,2007年结项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甘肃省图书馆形成了以藏、陕、甘、宁、青、新及西北总论大区域西北地方文献为主干的地方文献为脉络。基本形成学科结构合理、文献类型齐全、载体形式多样,在全国公共图书馆界占相对优势的“西北地方文献”藏书体系。甘肃省图书馆收录范围与内容包括西北地区(甘肃、陕西、青海、宁夏、新疆五省区及其自然区划、历史沿革所涉及的特殊区域)相关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民族宗教、语言文字、文化教育、科学研究、体育卫生事业、工农业生产布局、自然资源、自然生态变化等内容相关的各种题材、各类载体的文献资料。类型包括联合书目及书目提要数据库、专题全文数据库、报刊索引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等。甘肃省图书馆建设功能以满足用户从书名、着者、人名、团体机构名称、年代、地名、主题词、分类、全文等项,多途径、多检索点,方便、快捷地检索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具有一般意义上的文献信息检索和更深层次的学术检索的领先查询、全方位检索功能。其最终功能将不受时空限制,使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分散在各类型图书馆以及其他收藏单位的西北地方文献有序集中,形成多流向、多类型、多辐射的西北地方文献整体信息系统传递网,即网络环境下的西北地方文献中心。在建设步骤及结构上,选择文献收藏丰富、传统服务工作基础较好的省级公共图书馆,在统一标准之下建设《西北地方文献联合馆藏书目数据库》、《地方报刊索引数据库》。在此基础上联合各相关文献收藏单位,补充其馆藏信息,形成《西北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并以此为基础,采用先进的图书文献数字化技术手段,选择利用率高,有一定学术价值、资源价值和时效性强的文献,分门别类地建设《西北地方文献专题全文数据库》。在网络应用的前提下,开展网上资源收集、整合、加工,提供专题信息检索服务,实现西北地方文献信息组织网络化,同时开发信息资源的增值产品。甘肃省图书馆建设中的《西北地方文献资源数据库》包括:《西北地方文献书目提要数据库》、《西北地方文献报刊索引数据库》、及《西北地方文献图片库》等。
信息伦理学
沙勇忠(兰州大学)/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
该书作为国内第一部信息伦理学着作,首次立足于现代信息活动,在比较完整的意义上揭示信息活动的伦理意蕴,建构了信息伦理的理论框架,对信息活动之主要领域和相关主体所面临的伦理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信息伦理社会调控和培育的相应对策。阐述了信息伦理学的兴起背景,信息伦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包括学科内涵、学科性质、研究内容和方法论,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该书主要内容有信息活动的伦理维度、信息伦理:概念与框架、公共信息活动与商业信息活动伦理、个人、组织与国家信息伦理、信息伦理的社会调控与培育、全球信息伦理与儒学伦理的现代转化等。伦理维度上,该书主要论述了信息活动本身的合道德性和对信息活动的价值评价和道德规范。概念和框架上,着重提出由要素维、领域维、层次维、利害关系人维构成的信息伦理之四维构架理论。该书比较了公共信息活动与商业信息活动伦理的差异,区分了个人、组织、国家既是信息活动的主体,也是信息活动的三个具有显着区别的层次。三者在信息活动中具有不同的需求、目标和行为能力,在现代信息活动之知识权力结构中具有各自不同的权利,承担不同的道德义务和责任。同时探讨了建立有效的信息伦理社会调控机制,从美德伦理和制度伦理相结合的角度加强信息伦理建设。最后该书提出了基于伦理的信息文化战略。
文献资源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赵国忠(西北民族大学)/甘肃民族出版社,2005年
该书主要内容有:文献的概念、形体演变、类型和基本特点;文献资源建设的理论演变,即从藏书建设到文献资源建设,再到信息资源建设;文献资源建设的原则,主要有目的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分工与协调原则、发展与剔除原则和经济性原则;文献资源建设的发展规划,重点论述了文献资源的数量与质量、重点藏书和一般藏书、藏书的品种与复本及其关系、影响藏书复本量的因素、确定藏书复本量的方法等;微观文献资源建设,包括基本理论、文献采集、文献资源布局、文献组织、文献补充理论与实践、文献剔除理论与实践、文献保护、馆藏文献资源评价等;宏观文献资源建设,主要论述了理论发展史、政策研究和协调组织的建设、文献资源整体布局的各种模式及其优缺点,提出了省级文献资源布局的三种模式,论述了宏观文献资源布局的保障措施;文献源及文献出版发行机制,包括图书文献源的出版发行机制、期刊文献源的出版发行机制和灰色文献源的出版发行机制,重点论述了灰色文献源的出版发行机制;网络环境下文献资源建设的特点,探讨了网络环境下文献资源建设中资源结构、组织形式、传递方式等方面的变化特点及影响因素;电子信息资源的组织策略,分别论述了一般电子资源的建设方式、电子信息资源的数据库组织方式、数字图书馆的信息组织方式和网络信息资源的信息组织方式;新中国成立以来文献资源建设研究综述,就新中国成立以来文献资源建设所涉及的概念辨析、藏书发展政策、藏书结构、文献资源共享、文献采访理论、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文献资源建设中的法律保障和馆藏文献资源的特色化建设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对各家观点进行了客观的评述,并对未来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该书创新在文献资源整体布局中省级布局模式实行“三级布局保障机制”,灰色文献源的出版发行机制,网络环境下文献资源建设的特点,电子信息资源的组织策略等都是在专着中首次涉列。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文献资源建设研究综述一章,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文献资源建设方面的各种理论和问题,指出了存在的不足,展望了未来我国文献资源建设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发展前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中小型图书馆文献编目
陈学芬(甘肃省图书馆)/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
该书以《文献着录总则》、《中国机读目录格式使用手册》(修订版)及《中国文献编目规则》为依据,从文献编目工作实际需要出发,重点介绍了中文图书、连续出版物、地图资料、零散资料、非书资料等类型文献的着录方法以及目录的组织与管理,并结合图书馆自动化发展的需要,详细介绍了计算机编目方法。
目前,我国文献编目工作正处于从手工编目向计算机编目转变时期,由于图书馆事业发展不平衡,各类型图书馆文献编目工作的自动化程度尚有差别,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型图书馆,有的甚至仍然处于传统的手工编目状态。此外,文献编目工作自动化本身也需要有一个发展过程,即使是已经全面实现机读目录管理的图书馆,有的也还部分地保留有卡片目录及其相应的目录体系。因此,本书在编着指导思想上,尽可能针对中小型图书馆工作实际和文献收藏特点,体现其实践性、新颖性和适用性。以文献编目基本理论为指导,从实际工作出发,讲述编目规则多以实际文献着录为例,突出其实践性。内容上,尽可能体现其新颖性。即以文献编目的最新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依据,及时反映最新编目工作进展情况。同时兼顾传统编目与计算机编目的需要,以最少的篇幅将手工编目和计算机编目中最基础、最核心的内容反映出来,并力求做到内容丰富、深入浅出、行文简明、通俗易懂,注重其实用性。使之既适用于中小型图书馆工作者自学使用,也适合读者了解文献编目知识。
甘肃省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
董积生(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甘肃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该文通过对甘肃省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科研图书馆三大系统的梳理,阐述了甘肃省图书馆分布状况,各图书馆系统的自动化、网络化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各系统的图书馆自动化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为适应时代要求,加速甘肃图书馆系统自动化、网络化建设,应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图书馆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充分认识自动化、网络化对图书馆发展的重要性;应加强统筹规划与协调管理;应科学制订规划,有计划,有组织地推进;应加强图书馆工作的标准化与规范化,为自动化和网络化发展奠定基础;应加强相关科研攻关,加强新技术的引进与推广;应加强专业化分工与联合协作,逐步构建区域文献信息协同保障体系;应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应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加强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管理;应多途径筹集资金,解决自动化、网络化发展的投入问题。
海量数字信息资源存储技术研究
吴新年(中国科学院兰州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图书与情报》2003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2004年第1期
该文阐释了信息存储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目前主要存储技术及其特点,并据此提出了关于图书馆数字资源存储方案的思考与建议。数据信息存储和存储管理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终端/主机的技术模式,80年代由于个人电脑的发展,尤其是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的出现,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存储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信息存储量急剧膨胀,数据信息的就绪时间延长。随着数字信息资源的海量增长和网络信息服务的发展,人们在追求存储系统容量扩增的同时,也越来越关注信息管理的有效性、安全性和数据存取的效率,于是一些新技术路线与思想被逐步引入到了存储领域中。目前主要的应用技术有网络连接存储、存储局域网、ISCSI技术、内容寻址技术。存储技术种类较多,但比较适用的网络存储技术主要有三种方案,即DAS、NAS、SAN三种技术,用户可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在实际应用中加以综合考虑进行选择。数字化信息资源作为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主要基础,对它的有效存储与管理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了,数字化资源的增加速度越来越快,如何有效存储成为图书馆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加强数字化资源建设,大力开展数字化信息服务已经是文献情报工作的发展趋势尽管这一次性的投入较大,但它是必须的。
谈个人数字图书馆
刘杰(甘肃联合大学)/《甘肃科技》2004年第1期
个人数字图书馆是个人采集、制作、存贮、管理和利用的数字资源数据库。“是个人为了读书治学的目的,在自己的计算机上采用免费或基本免费的全文数据库软件,将有关的网上信息和自创的数字化信息资源进行采集、存储,使之成为有组织的信息集合,以供个人有效利用的数字图书馆。”建立个人数字图书馆需要考虑要有一定的资料收集原则;以用为主;相对完整地收集相关文档。个人图书馆的数字文档管理应安装个人数字图书馆软件;文档存贮原则上应以类为主、以型为辅;应依照文档的学科属情对文档进行分类组织。
欠发达地区“文化大省”目标下图书馆事业的创新发展
朱立芸(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1期
该文认为图书馆保存文化遗产,为特色文化大省建设提供文化资源支撑,图书馆担当着保护、开发利用大量珍贵古籍、珍本、经文、地方志、历史档案等文献的重任,也是保存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项重要工作。努力把地区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必然成为欠发达地区图书馆凸现地位和发挥作用的重点研究课题。应发挥社会教育职能,提高全民素质;应建设信息化枢纽,增强文化的渗透力、影响力和辐射力,图书馆在推动与发展先进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不容置疑。欠发达地区图书馆要抓住这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文化大省建设中建功立业。统筹城乡发展是树立科学发展观的一个要素,要发展城乡绿色图书馆,以远程教育推动欠发达省区特色文化大省建设,建立多媒体远程教育多向传输网,重点扶持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远程教育;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使教育对象从单一的学校学习走向终身学习,开创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建立公共馆、高校馆、专业图书馆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