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农村科学养殖常识——柴鸡
15882700000011

第11章 鸡选育与饲养管理(3)

光照通过对生殖激素的控制而影响到柴鸡的性腺发育。育成期的生长重点应放在体重的增加和骨骼、内脏的均衡发育,这时如果生殖系统过早发育,会影响到其他组织系统的发育,出现提前开产、产后种蛋较小、全年产蛋量减少。由此,育成期特别是育成中后期(7周龄至开产)的光照原则是,光照时间不可以延长,光照强度不可以增加。

育成期光照一般以自然光照为主,适当进行人工补充光照。每年4月15日至8月25日期间出壳的雏鸡,育成中后期正处于自然光照以控制性腺发育。而每年8月26日至翌年4

月14日出壳的雏鸡,育成中后期处于自然光照逐渐延长的情况,这时要结合人工补充光照(每天定时开、关灯),使每天光照保持恒定时数,或者使光照时间逐渐缩短。

3分群饲养

公、母柴鸡的生长发育规律不同,采食量不同。如果公母混养,生长均匀度不好控制,育成后期出现早配现象。公母分群应尽早进行,一般在育雏结束时结合转群分开饲养于不同栏舍。如果在出壳时经翻肛鉴别,公母育雏期分开饲养,效果更好。

4环境条件的调控

育成期舍内温度应保持在15~30℃,相对湿度为55%~60%,注意通风换气,排除氨气、硫化氢及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保证新鲜氧气的供应。同时,要做好育成鸡舍的卫生和消毒工作,如及时清粪、清洗消毒料槽(盘)和饮水器、带鸡消毒等。另外,还要注意环境安静,避免惊群。

5补充断喙

在7~12周龄期间对第一次断喙效果不佳的个体进行补充断喙。用断喙器进行操作,要注意断喙长度合适,避免引起出血。

6疫苗接种和驱虫

育成期预防的传染病主要有新城疫、鸡痘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等。驱虫是驱除体内线虫、绦虫等。

驱虫要定期进行,在转入产蛋鸡舍前还要驱虫1次。驱虫药有左旋咪唑、丙硫咪唑等。

四、均匀度的控制

均匀度是指群体内体重在平均体重的10%范围内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均匀度的控制是育成期柴鸡的关键管理技术。较高的均匀度才能保证鸡群开产的一致性和持续稳定的高产蛋率。为了获得较高的均匀度,生产中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

育成期柴鸡要及时调整饲养密度,高的饲养密度是造成个体间大小差异的根本原因。

2保证均匀采食

饲料是柴鸡生长发育的基础,只有保证所有柴鸡均匀采食,才能达到均匀度高的育成目标。在育成阶段一般都是采用限制饲喂的方法,这就要求有足够的采食位置,而且投料时速度要快。这样才能使全群同时吃到饲料,平养时更应如此。

3搞好分群管理

分群就是按公母、大小、强弱等差异将大群鸡分成相同类型的小群,在饲喂时采取不同的方法,以使全部鸡都能均匀生长。分群要结合称重定期进行,一般是将个体较大的强壮个体全从群中挑选出来,置于另外的饲养环境,然后限制其采食,使体重恢复正常。对于体型较小的弱鸡,要养于环境较好的地方,加强营养,赶上正常体重。

五、选种与淘汰

种用柴鸡的选种与淘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只有进行合理的选择,才能提高整个种鸡群的种用价值,提高合格种蛋的数量,提高商品柴鸡的质量和档次,从而提高饲养效益。

1集中挑选

集中挑选一般结合转群同时进行。第一次在6~7周龄由雏鸡转到育成鸡时进行,重点是对畸形、发育不良和病鸡进行淘汰。畸形包括喙部交叉、单眼、跛脚和体型不正等。发育不良的表现有眼、冠、皮肤苍白,特别消瘦等。第二次选择在12~13周龄时进行,主要是对公鸡的淘汰。由于公鸡留种数量小,要加大选择强度,选择发育良好,冠大鲜红,体重大的个体。体重是选择重点。第三次选择在18周龄转入产蛋鸡舍前进行,主要是对母鸡的选择,观察母鸡的全身发育状况,要逐只进行,淘汰发育不良的个体。

2分散淘汰

为了节约饲料,降低生产成本,在整个育成期各个阶段,每周要集中1天把畸形、发育不良的个体从鸡群中取出,以保证种群质量。分散淘汰对大型饲养场至关重要。

六、转群

柴鸡普遍采用三段制饲养方式。它在一生中要进行2

次转群:第一次转群在6~7周龄时进行,由育雏舍转入育成舍;第二次转群在18~19周龄时进行,由育成鸡舍转入产蛋鸡舍。经过转群后,柴鸡进入一个洁净、无污染的新环境,对于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1准备工怍

转群前应对鸡舍进行彻底的清扫消毒,准备转群所需的笼具等饲养设备。做好人员的安排,使转群在短时间内顺利完成。另外,还要准备转群所需的抓鸡、装鸡、运鸡用具,并经严格消毒处理。

2时间

为了减少对鸡群的惊扰,转群要求在光线较暗的时候进行。天亮前,天空具有微光,这时转群,鸡较安静,而且便于操作。夜里转群,舍内应有小功率灯泡照明,抓鸡时能看清部位。

3注意事项

①减少鸡只伤残。抓鸡时应抓鸡的双腿或双翅,不要只抓单腿或鸡脖。每次抓鸡不宜过多。每只手1~2只。从笼中抓出或放入笼中时,动作要轻,最好两人配合,防止抓伤鸡皮肤。装笼运输时,不能过分拥挤。②笼养育成鸡转入产蛋鸡舍时,应注意来自同层的鸡最好转入相同的层次,避免造成大的应激。③转群时将发育良好、中等和迟缓的鸡分栏或分笼饲养。对发育迟缓的鸡应放置在环境条件较好的位置(如上层笼),加强饲养管理,促进其发育。④结合转群可将部分发育不良、畸形个体者予以淘汰,以降低饲养成本。⑤转群前在饲料或饮水中加入镇静剂,可使鸡群安静。另外,结合转群可进行疫苗接种,以减少应激次数。

(第四节)产蛋期的饲养管理

一、产蛋规律

柴鸡开产后产蛋率和蛋重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饲养管理中应注意观察这一规律性,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合格种蛋的数量。

1始产期

在农村少量散养时,由于营养水平偏低,柴鸡的开产日龄较晚,而且各群差别明显。在规模饲养下,配合饲料和人工光照的应用,柴鸡一般在20~21周龄就可以达到5%的产蛋率,到26周龄时,产蛋率可达到50%。将20~26周龄、产蛋率为5%~50%的这一时期称为始产期。始产期内产蛋规律不强,各种畸形蛋比例较大,蛋体较小,受精率和孵化率均偏低,一般不适合进行孵化。

2主产期

从26周龄开始,产蛋率稳步上升,在31~32周龄时,产蛋率可达到85%左右,维持80%以上产蛋率2~3个月后,产蛋率缓慢下降;在55周龄时,下降到60%左右。把26~55周龄这一阶段称为柴鸡主产期。主产期内种蛋大小适中,受精率和孵化率较高,雏鸡容易成活。

3终产期

55周龄以后,随着产蛋率的下降,蛋重逐渐加大,到68周龄时,产蛋率下降到45%~50%。这样为一个产蛋年结束。这时种鸡可以淘汰或再利用1年。一般柴鸡第二个产蛋年的产蛋率为第一年的80%左右。

二、饲养方式

1地面平养

这种饲养方式一般采用开放式鸡舍结构,分舍内垫料地面和舍外运动场两部分。其中,运动场面积是舍内地面的1~15倍。公母混群饲养,自然交配。公母配比为1∶(10~15),舍内饲养密度5只/平方米。运动场设沙浴池,放置食槽、饮水器,四周设围网。舍内四周按每5只鸡设一产蛋箱,还要设置栖架供夜间休息,避免在地面上过夜而受到老鼠的侵袭。另外,舍内也应设置食槽(料桶)和饮水器。地面平养适合柴鸡的生活习性,可适当补充青绿饲料,种蛋受精率可达90%以上,可省去人工授精的麻烦。农村小规模饲养可采用这种方法。

2立体笼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