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运动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现代体育新秀——团体操
15888200000002

第2章 了解团体操的起源与发展(2)

20世纪70年代,我国团体操得到了进一步的普及和新的发展。上海、江苏、浙江、山东、河北、北京、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广东、天津等省、市、自治区都先后组织了各种不同规模的团体操表演:不仅有室外运动场上的表演,而且有在体育馆内组织的表演;参加团体操表演的从青少年、儿童发展到了幼儿园的小朋友;普遍组织了看台背景及其活动画面的表演;团体操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培养了一大批从事团体操工作的技术人员。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是:1973年8月在北京首都体育馆举行的第一届亚非拉乒乓球友好邀请赛的开幕式上,为欢迎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队,充分利用馆内灯光效果,成功地组织了室内团体操《银球传友谊、乒坛花盛开》的精彩表演,赢得了国内外宾客的一致好评。1975年9月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举行的第三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上表演了大型团体操《红旗颂》,这次表演规模空前,表演者达22万多人,动作难度有所提高,队形、图案有不少创新,背景画面由原来露头发展为不露头,使画面更加清晰,活动画面的手法也更加丰富。1979年9月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举行的第四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上又一次成功地组织了大型团体操《新的长征》的表演,它的创编构思突出了体育表演的特点,穿着均以运动服装为主,并运用健美、体操、技巧、舞蹈和高空滑降动作表现主题,博得观众好评。

20世纪80年代,团体操的表演如同百花盛开,竞相争艳,形势喜人。10年间,全国性的大型运动会达9次之多,它们是:第五届全国运动会(1983年9月于上海)、第六届全国运动会(1987年11月于广州)、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1982年9月于呼和浩特)、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1986年8月于乌鲁木齐)、第二届全国工人运动会(1985年9月于北京)、第一届全国青少年运动会(1985年10月于郑州)、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运动会(1986年8月于大连)、全国第三届中学生运动会(1986年8月于鞍山)、全国第一届城市运动会(1988年10月于济南)等。每一场运动会的开幕式均有大型团体操的表演。除此之外,各省、市、地区的运动会或大的庆祝活动中也几乎组织有规模大小不一的团体操表演。由此可见,团体操的普及与提高较70年代有了新的发展。80年代的代表作是:第六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上表演的大型团体操《凌云志》及第一届全国城市运动会开幕式上表演的大型团体操《龙腾虎跃》。其表演均由傍晚开始,逐步过渡到夜间,配合灯光设施,大大地丰富了团体操表演的内容与形式,进一步增强了团体操的表演效果,其艺术性与观赏性也步入了一个新的高度。

进入20世纪90年代,团体操的表演如花似锦,无论是表演的水平,还是普及的广度与深度都较前大有提高。从1990-1997年的8年间,已在我国各大城市成功地举办了第十一届亚运会,第三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远南残疾人运动会,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第二、三届全国农民运动会,第二、三届全国城市运动会,第四、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第七、八届全国运动会,第一届东亚运动会等13次全国性及国际区域性的大型运动会,其开幕式上均有大型团体操的表演。另外,还有第四届世界妇女代表大会及庆祝香港回归时的表演活动。各省、市、地区以及各级学校的团体操表演更是难以计数。尤其可喜的是,在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颁发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之后,团体操的表演形式已被用于人民群众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及学校体育教育之中。

20世纪90年代的代表作要数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上表演的《相聚在北京》和第八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上表演的《祖国万岁》。其表演从内容到形式各具特色,但都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强烈的时代色彩,并充分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表演的主题鲜明,艺术性强,观赏价值高,赢得了国内外人士的高度赞扬。

我国的团体操在国际上享有盛名。应有关国家的邀请,我国政府曾多次派团体操专家赴亚洲、拉丁美洲、欧洲、非洲的一些国家讲学并帮助他们开展团体操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增进了与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及友好合作,扩大了我国的影响,为在国际舞台上树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光辉形象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当前,世界各国在举行大型运动会的开幕式或重大庆典活动时,多以团体操的表演为其主要内容,以增加大会的喜庆气氛,使之热烈、隆重。但其终极目的则是为了树立形象、对外宣传。为此,人们不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并竭力表现出高水平,这是大型团体操发展之必然趋势。与此同时,运用团体操的基本知识及其表现形式,将广大人民群众组织起来,开展各种各样的全民健身活动;配合各级学校的体育教育,以简单易行的中、小型团体操表演的形式,搞好学校的课间操、课外活动以及有关体育教材的教学活动,使大家从中学到知识、陶冶情操、培养意志、加强交流、增进身心健康等则是团体操发展的另一重要方向,也是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一种很好的形式与手段。同时,它还将是我国群众性体操活动与世界大众体操接轨的重要形式,应予以大力推广。

(第三节)团体操表演的开端

团体操属大众体操,而大众体操当前已在世界各国广泛开展。1949年,在国际体操联合会的全体代表大会上,荷兰的J.H.F.Sommer提出建议,希望国际体操联合会组织举办国际体操节的活动。1950年这一建议被国际体操联合会(FIG)全体代表大会通过,从此被列入国际体联官方活动的议事日程,取名为团体操,并在欧洲、拉美国家中广泛开展。至今,已经组织了12届团体操节的活动。其时间与地点如下:1953年在荷兰的鹿特丹举行了第一届。

1957年在南斯拉夫的萨格勒布举行了第二届。

1961年在德国的斯图加特举行了第三届。

1965年在奥地利的维也纳举行了第四届。

1969年在瑞士的巴塞尔举行了第五届。

1975年在德国的柏林举行了第六届。

1982年在瑞士的苏黎世举行了第七届。

1987年在丹麦的荷宁举行了第八届。

1991年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举行了第九届,并取名为世界团体操,来自29个国家和地区的2万多名男、女运动员参加了此次表演盛会。

第十届于1995年7月9日至16日在德国的柏林举行。参加的国家和地区的体操联合会达31个之多,表演人数达2万多人,另有15个联合会前往观摩。中国体操协会和中国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幼儿基本体操促进会共同组团为“中国幼儿基本体操代表团”一行25人参加了此次盛会,受到国际体操界和德国人民的热烈欢迎与高度评价。

第十一届1999年在瑞典举行。以后,每隔四年举行一次世界团体操表演节的活动。

1.世界团体操活动程序安排:

(1)开幕式。

(2)小组表演(300人以下的表演活动)。

(3)大组表演(300人以上的表演活动)。

(4)国家或民族体操表演。

(5)国际体联介绍大众体操或举行庆祝活动。

(6)教练员研讨会。

(7)全体参加者的社交活动。

(8)闭幕式。

2.世界团体操表演活动的目的、意义:

(1)大力宣传大众体操的各种不同形式及其锻炼价值。

(2)鼓励将大众体操向世界各国推广。

(3)为各协会国提供开展富有意义的活动内容。

(4)为使大家从锻炼中享受快乐并鼓励个人参与活动。

(5)示范表演各自设计表演的内容,并供大家相互学习、选用。

(6)介绍大众体操的最新信息与发展动态。

(7)帮助教练员进行基本常识及技术教育。

(8)为世界各国体操运动员(即表演者)能欢聚一堂提供良机,并为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作出贡献。

(9)在人民大众中展示大众体操的特点与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