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运动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现代体育新秀——团体操
15888200000006

第6章 团体操的基础——徒手和轻器械体操

(第一节)徒手体操的特点和作用

徒手体操是以身体各部位不同动作组成的相对运动的身体练习。我国徒手体操有着悠久的历史,“导引”、“五禽戏”、“八段锦”等古代的保健医疗体操都属于徒手体操的范畴。从欧洲传入我国的现代徒手体操,其动作的外部形态结构和要求与我国古代徒手体操有很大区别,但经广泛普及和发展已形成了我国的民族特色。

徒手体操是极易开展和普及的运动项目,是轻器械体操和团体操的基础。它根据人体各部位的解剖结构特点,按照头颈、上肢、下肢、躯干的顺序分别选择动作,由举、振、屈、伸、转和绕环等练习加以组合而成,动作可简可繁,可难可易,变化多样,难易皆备;不受场地、器械设备、气候和时间的限制,也不受年龄、性别、职业、体质强弱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其练习对象的广泛性是其他任何体育项目所不能比拟的。徒手体操的动作内容丰富,可全面和有重点地影响身体,运动量可大可小,易于调节,能达到不同的锻炼目的。

徒手体操在推动和发展我国群众性体育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学校,它是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广泛应用于体育课、课间操和课外活动;在工矿企业,它成为各种生产操的主要内容,可防止和减轻某些职业病;在医疗界,应用徒手动作所创编的医疗体操是治疗疾病、进行康复锻炼的有效手段。徒手体操人人可以做,每个人、每个行业都可以创编一套适合个人和行业特点的徒手体操。广播体操的推行是徒手体操应用的范例。

徒手体操有多种分类方法。按练习的人数,有单人、双人、集体之分;按形式有定位、行进间之分;按人体结构特征有头颈、上肢、下肢等部位动作之分;按动作性质有举、踢、振等之分;按任务有卫生保健、运动辅助体操等之分。总之,根据不同的分类依据,有着不同的分类方法。

(第二节)徒手体操的术语

徒手体操术语是正确说明徒手体操动作的专门用语。正确地运用术语,有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动作技术。

一、人体部位名称术语

1.头颈:是头与颈的总称。

2.上肢:也称臂。它包括上臂、前臂、掌(拳)、指和肩、肘、腕关节。

3.下肢:也称腿。它包括大腿、小腿、脚(掌、趾、踵)和髋、膝、踝关节。

4.躯干:也称上体。包括胸部、腰部、体侧、腹、背部和脊柱。

5.四肢:是上肢与下肢的总称。

6.全身:是以上身体各部位的总称。

二、身体基本姿势术语

1.立:人体与地面成垂直关系为立,分站立和倒立。

站立:是人正常立的姿势。头向上,脚向下。它包括:直立:与立正基本相同,但五指并拢伸直。

并立:两脚完全并拢的立。

开立:两脚左右分开,距离同肩宽的站立,如果两脚距离大于肩则称为“大开立”,比肩宽小则称为“小开立”。

前后开立:两腿前后分开的站立。成前后开立时,应指出哪只脚在前,如左脚在前开立。

交叉立:两腿交叉形的站立。交叉立时,应指明哪条腿在前,如左腿在前交叉立。

点地立:通常是一脚站立负担体重,另一腿向某一方向出足,用脚尖点地。点地立时,应指明哪只脚点地,向哪个方向,如左脚站立,右脚尖后点地。

起踵立:是指脚跟离地,用前脚掌站立,分单脚和双脚同时起踵。

倒立:在支撑中,头在下脚在上,一种倒置身体的垂直静止动作。

2.弓步:是指一腿弯屈约90°,另一腿伸直的开立步型,分前弓步、侧弓步、后弓步、斜弓步。做弓步时,是以弯曲的腿表明方向,如:左腿前弓步,左腿右前斜弓步。如果腿弯屈小于90°,大小腿接触时,则称“扑步”。

3.蹲:是两腿并拢,髋、膝弯屈的一种姿势。大、小腿角度在90°左右称为“半蹲”,小于90°,大、小腿相触时为“全蹲”。如果分腿、分膝、起踵时,都应指明,如“分膝起踵半蹲”、“开立半蹲”。

4.跪:膝部着地的姿势。有单膝跪、双膝跪(如分腿时应指出)。

5.坐:臀部着地的姿势。通常指两腿并拢伸直,上体与地面垂直。如是其他姿势,应指明,如:分腿坐、屈腿坐、跪坐等。

6.撑:手支撑地面的姿势。成撑时,应指明身体其他部位的姿势,如蹲撑、跪撑、仰撑、俯撑、屈体分腿立撑等。

7.卧:身体贴于地面的姿势。通常是身体伸直、两腿并拢,两臂贴于体侧。如出现其他姿势应指明,如俯卧臂上举、仰卧腿前举。

8.团身:屈髋、屈膝、含胸、圆背,大腿尽量靠近胸部使身体成圆形的姿势。团身时,两手一般抱小腿。

9.挺身:胸、腰、髋关节稍后屈,使身体挺直的姿势,一般两臂在侧体。

10.平衡:一腿支撑地面,另一腿向某方向举起的姿势。有俯平衡(也称燕式平衡)、仰平衡、侧平衡、(站立)搬腿平衡等。平衡时,应指明哪条腿站立以及身体和两臂的姿势,如:右腿站立俯平衡,两臂侧举。

11.劈腿:两腿分开成一直线并接触地面的姿势。两腿前后分开的称纵劈腿;左右分开的称横劈腿;前腿弯屈的称半劈腿。成纵劈腿时,应指明哪条腿在前及两臂的姿势,如:右腿在前的劈腿,两臂上举。

12.倾:身体与地面不成垂直又不失去平衡的姿势。

13.桥:身体背向地面,上肢与下肢支撑成弓步形的姿势,如分腿桥、跪桥、前臂桥等。

三、运动方向术语

人体运动方向是根据人体的水平面,左右垂直面(额状面)与前、后垂直面(矢状面)来确定。

1.基本方向——前、后、左、右、上、下

前、后的方向是以人体的左、右垂直面为准判定的。胸对的方向为前,背对的方向为后。如人体在倒立(或倒悬垂)时,背对方向为前,胸对方向为后。

左、右的方向是以人体前后垂直面来判定的。左侧的方向称左,右侧的方向称右。左与右也称为“侧”。四肢做同侧运动,即左臂(腿)向左、右臂(腿)向右运动时,常用“侧”字代替左右。如右臂侧举(右臂向右平举),左脚侧出一步(左脚向左出一步)。

上、下的方向是以人体的水平面为准判定。凡向高于水平面方向运动的称向上,向低于水平面方向运动的称向下(在平面上称平)。

如四肢的运动是向人体中线方向时,又可称为“向内”;离开中线时,又称为“向外”。如两臂由上举开始,左臂向右、右臂向左,向中线方向运动,则叫“两臂向内”。

2.中间方向

两个基本方向之间成45°构成的基本方向,分前上、前下、侧上、侧下等,如前与上之间称前上,前举与上举之间的举称前上举。

三个基本方向之间构成的中间方向称为斜方向,分前侧上、前侧下、后侧下等,如前、侧、上之间称前侧上(前斜上)。

四、运动方法术语

1.举:四肢在一个平面上运动时,其移动范围等于或小于180°,停止在某一方位,肌肉呈紧张状态的姿势称“举”。四肢在做举时,应指明到达的方位。如:臂上举,臂前上举。臂做侧举与侧下举时,掌心或拳心是向下的;做前、上、后以及其他中间方向的举时,掌心或拳心是相对的,如果不是这种情况应指明。在做臂上举与前举时,两臂之间的距离应与肩同宽,否则应指明。

2.振:上肢或躯干在一个平面上做快速用力的弹性运动,动作无停顿,称“振”,如两臂上举后振、臂侧举后振、臂前举交叉振(内振)等。

3.摆:四肢做缓和的钟摆式运动,到达极点后立即自然下落称“摆”。四肢做摆时,应指出极点的方位,如:臂前摆、臂侧下摆;改变方向时应指明,如:臂侧举,经体侧前摆。

4.屈:身体关节的弯曲或关节角度的缩小称为“屈”。做屈时,应指出屈的结束方向,如:上体前屈、头前屈、体后屈、两臂胸前平屈、肩侧屈。

5.伸:身体各关节角度的扩展为“伸”,一般要做到伸直。伸是一种运动的过程,应指明伸的方向,如:两臂前伸、两臂侧上伸等。

6.绕:以某关节为中心,其末端所做的弧形动作,运动范围在180°以上,360°以下称为“绕”。做绕时,应指明方向和结束姿势,如:(直立)两臂向内经体前交叉绕至侧举。

如果要经过两个或三个平面时,还应指出改变方向时所经过的路线,如:(直立)两臂向前经上绕至侧举,(由侧举开始)两臂向上经后绕至下垂。

7.绕环:以某关节为中心,四肢、上体、头做圆形运动,其活动范围在360°或大于360°称“绕环”。绕环正好为360°时,只指出开始方向即可,如(臂上举)两臂向前绕环。如绕环大于360°时还应指出结束方位,如(上举)两臂向前绕环至前举。绕环经过两个以上平面时,应指出改变方向所经过的路线。

8.转:头、上体、全身绕人体纵轴转动的动作称“转”。转时应指出方向和度数,如:向右转体90°;跳起向左转体360°。

9.压:由某一姿势向下用力的动作称“压”,如:压肩、压腿。

10.跳:利用脚蹬地的力量,使身体腾空叫“跳”。跳起的空中姿势与结束姿势都要指明,如:挺身跳成开立、跳起成左弓步等。

11.出:一脚不动,另一脚向任何方向迈出称“出”。出脚时,应指明方向与结束姿势,如:左脚侧出成大开立、右脚前出成弓步。

12.倒:身体伸直向某方向倒下的动作,如:直体后倒同时向右转体180°成屈臂俯撑。

13.踢:腿用力做加速摆的动作。踢腿时应指明运动方向,如右腿后踢、左腿侧踢。踢腿时通常伸直膝和踝,如屈膝、勾脚应指出。

14.起:身体由低姿势向上运动成高姿势的动作。

15.推:手用力推地或物(人)的动作。

16.波浪:身体某部分邻近的关节以波浪形按顺序依次做屈伸动作。

(第三节)轻器械体操——体操棍

一、体操棍练习的特点和作用

体操棍(棒)为木质棍棒,长1~1.2米,直径2~2.5厘米,少年儿童用棍时可稍短些,无专用棍时,也可用小竹竿或树枝代替。体操棍练习是以徒手体操动作为基础,手持棍进行练习。练习时,可单手持棍,也可双手持棍。持棍的方法有:正握(拇指相对)、反握(臂旋外、拇指向外)、正反握(一手正握,一手反握);可握棍一端、握棍两端或中间,握棍同肩宽,握棍1/4或l/3处,一手握棍一端而另一手握棍中间或3/4、1/3处;换握的方法有离棍换握、滑棍换握、转臂换握、转棍换握等;可使棍与地面平行、垂直或成某一角度。因此,变化握棍的位置、方法和改变棍的方向等进行刺、打、劈和模仿性动作是体操棍练习的基本特点。

体操棍练习具有全面锻炼人体的价值,较之徒手体操内容更为丰富,表现形式更为多样。以棍作为限制物,可以增强关节的柔韧性、灵活性和完成动作时肌肉的控制能力;改变握棍部位,可以增大重力矩的杠杆作用,加大动作的幅度和强度,提高练习效果;变化棍和身体各环节动作的配合,可以提高协调能力;运用棍棒做模仿性练习,可以提高练习兴趣。

二、持棍基本动作

1.持棍立正、稍息、行进、下垂。

持棍立正:右臂下垂,用右手拇指与食指握棍下端,其余三指贴于棍身,使棍垂直,上端靠于右肩,身体保持立正姿势。

持棍稍息:左脚侧出一步,同时右手虎口压棍,使上端落下轻放于左脚尖前触地。

持棍前进:齐步走时,同持棍立正姿势,按队列要求,两臂自然摆动(棍靠紧右臂)或右臂贴紧身体。跑步时,持棍方法可同齐步,也可将棍横放于背后用肘勾住。

持棍下垂(即做棍操常用的预备姿势):两手正握棍(同肩宽),两臂自然下垂,棍在体前成直立姿势。

2.持棍做上肢动作。单手或双手持棍做举、振、屈、伸、摆、绕和绕环等上肢动作,可使棍呈水平、垂直、倾斜等形式;还可用双手握棍做向后、向前的依次或同时转肩动作。

3.持棍做下肢动作。如举、屈、伸、蹲、弓步和跳跃动作。

4.持棍做躯干动作。如屈、转、绕环等。下肢和躯干动作一般都与上肢动作配合进行,使棍操变化多样,内容丰富。

棍操是在徒手操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它具有徒手动作的练习性质,可定位做、行进间做,也可双人练习。

三、棍操

棍是硬器械,可单手或双手以不同的握法做各种动作,可握棍一端或两端,并据练习的需要改变握法,以滑棍改变两手握棍的距离。棍操有单人、双人定位动作,也可在行进中单人练习,劈、打、刺等模仿性动作是棍操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