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运动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体育教师角色转变
15889200000003

第3章 体育教学活动概述(1)

(第一节)体育教学活动的特征

体育教学是众多教学活动的一种,是在师生共同参与下,通过满足体育教学任务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常识,掌握运动技能和锻炼方法,塑造健全的体质和品德。

体育教学既有传授知识的一般特征和学生认知过程的一般规律,又有它自身的特点。只有理解了这些特点,才能在认识的普遍规律中找到体育教学的特殊规律。

一、体育教学的特征

普通学科教育是通过思维活动,使学生学会相应的科学知识,提高其认知水平;而体育教学不仅传授体育理论知识,还通过实实在在的身体锻炼来发展学生的身体体质。学生的身体直接参与活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机体活动紧密结合,并在反复的身体练习过程中,掌握体育的知识和技能。

体育教学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传授体育技术、增强学生体质为根本目的普通文化课程内容以文化知识为主,学生通过掌握文化知识来参与生产、社会实践。而体育课侧重身体实践,其目的是锻炼学生身体,其主要手段是各种运动项目,这就决定了体育教学中技术的比重远远超过理论知识。体育教学主要内容是传授体育科学知识和技术,以指导身体锻炼,并经过反复实践而转化为看得见的技能。

(二)以机体活动和教学方式多样化为外在特征文化课是通过思维活动去掌握科学知识,体育课固然也需要思维活动,但学生参与更多的是机体活动,通过肌肉感觉,把信息传递到中枢神经,经过神经系统的分析后达到对体育技术的理性认识。没有机体的参与,是不可能学好体育的。

由于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处于发育阶段,求知欲和运动欲都很强烈,而且班集体人数众多,大家性格各异,学习能力与动手能力参差不齐,加上外部环境的干扰和教学场所、设施的限制等等,很多因素决定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特点。

(三)具有培养学生品德及心理品质的教育功能体育运动的竞技性特点决定了它能培养学生的竞争精神和生存意识。体育“公开、公平、公正”的评判标准,决定了它能培养学生诚信、守纪的品质。体育活动中需要克服生理负荷和环境困难,能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和拼搏意志。体育活动的团队协作特点,能促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和互助,培养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社会与国家对年青一代的品质要求,是许多学科所难以做到的,体育运动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体育教学活动的特殊性,成为提高人口素质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还担负了人格品质与思想素质培养的重要使命。在多学科并行的人才培养体系中,体育教学显示出独特而鲜明的教育功能。

二、体育教学的规律

体育教学存在一定的特殊规律,教学活动中既要符合学习的普遍规律,还要了解动作技能形成的过程、人体机能活动及适应性的规律,采取适当的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

(一)体育技能形成的规律

根据学生认识过程的一般规律,以及青少年儿童的生理、心理情况,应将动作技能的学习和形成分为初、中、高三个阶段,各阶段之间既有相关联系又有不同的特点:初阶: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并体会动作的要领,初步建立动作的概念,粗略地掌握动作的方法。初阶期间学生能完成单个动作,往往不能连贯地完成联合动作,其注意力集中于个别动作,未能清楚地意识全部动作的组合。

进阶:可以连贯地把个别动作组合成整套动作,对前后动作之间的内在联系有较清晰的感觉和把握,动作的准确性和协调性显著提高。进阶期间的不足是对动作的练习还不巩固,发挥水平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

高阶:通过反复练习,动作技能得到根本性的完善提高,表现出巩固、稳定、协调、精确和省力的特点。

(二)机能活动的变化规律

通过反复的动作练习,学生身体的系统机能会发生相应变化,该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就一次体育教学活动而言,往往在开始练习时,机能活动的能力逐渐上升,当达到并在一定时间内维持最高水平之后,逐渐趋于下降的态势。学生个体之间的年龄阶段、体质条件和训练程度的不同,教材质量和要求、教学方法与活动形式、气候与场地环境的不同,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机能活动能力上升阶段的所需时间、上升的坡度和最高阶段的高度、延续的时间,以及承受运动负荷的能力。

当学生身体训练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机能活动能力上升阶段的时间将会大大缩短,达到和保持最高阶段的时间可以延长,承受急剧变化的高负荷的能力也会显著提高。

(三)生理机能提高的规律

在学生积极参与的体育教学活动中,通过反复进行身体活动练习,体内物质能量会进入一个快速的消耗过程,促使异化作用的加强,即身体释放出能量,供给体育活动的需要。机体内能量的大量消耗,很容易引起疲劳,即短暂性的机体能力下降。疲劳过程的同时也有助于刺激恢复过程,相应的引起和加强同化作用,即促使能量储备的逐渐丰富,甚至出现超量恢复,从而提高生理机能的活动能力。这就是学生在体育锻炼活动中,承担一定的负荷刺激,促进新陈代谢和提高机体能力的过程。

要实现增强体质的目标,应当合理安排运动和休息的交替,下一次体育活动的安排应略先于复原阶段,使体育锻炼的实际效果在上一次活动的痕迹之上产生,纠正或巩固已经掌握的体育技能、技术,使一系列体育课的教学收获得到整合,产生全新的累积效应,促成相对稳定的机能性和结构性适应变化。

(第二节)体育教学活动的模式

任何学科都有其特有的教学模式,但对于教学模式的界定与评价,尤其是对教学模式的界定长期以来未能统—;从社会学角度来讲,模式是研究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解读框架,也是一种专有的思想体系;在心理学上,模式是信息加工过程或事物有组织的结构,是存放和读取事物过程的心理图式。在现代汉语中,模式是指一种“标准的形式或样式”。英语中的“模式”与“模型”、“模范”是同一个单词。

西方学术界喜欢把模式理解为实践和理论之间的一种系统,也有将模式看做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形式。其要点是:首先,模式是现实的再现;其次,模式是一种理论形式;再次,模式一种是简约的形式。

—、如何界定教学模式

由于对模式的理解各不相同,导致国内外学者对教学模式概念阐述的差异性。美国著名学者乔伊斯在《教学模式》(1972年)一书中指出,教学模式是组成课程、制订教材,指导室内或室外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与范式。综合国内外学术界的不同解释,关于教学模式的界定,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第一种观点认为是一种“规划或安排教学的理论,这样的教学理论是一种简化的表达形式”;第二种观点认为教学模式是一种“在教学思想及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框架”;第三种观点认为教学模式是“能够完成所提出教学任务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第四种观点认为“教学模式不但是教学手段的一种,而且是从教学原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过程直至教学组织形式的整体,是一种自成体系的操作样式,这种操作样式是加以理论化的”。

对于教学模式,应该进行全面的把握:首先,教学模式与授课方法显然不在同一层次;其次,教学模式不是计划,计划只是其外在表现,这不足以揭示其内在的教学思想及精髓;再次,教学模式也不可能是一种纯粹的理论,至少不仅仅是理论,它还应该含有程序、结构、方法、策略等远比纯理论丰富得多的东西,我们可以把教学模式理解为开展教学活动的方法论体系,或是在教学思想及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它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又是教学经验的—种系统概括。它既能从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中通过理论概括而成,也可以在理论指导下提出一种假设,经过多次实践后形成。

教学模式反映出显著的教学理论逻辑特征,是一种为实现教学任务的教学活动结构,不同的教学模式反映出的教学思想、教学价值观均不相同;作为教学理论的具体化,教学模式既是对教学经验的概括,又是联系教学理论与实践的重要中介。

二、构成教学模式的要素

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应包含以下五个要素:

(一)理论依据

所有教学模式均是建立在某一特定的教学思想和理论基础之上的,均有其个性鲜明的主题,并交配着其他构成因素及相关的目标、内容、程序、方法。

(二)教学目标

指教学模式所能达到的教学结果,是教育工作者通过教学活动在学习者身上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所作出的预先估计,任何教学模式总是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创立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模式的构成因素中居于核心地位,对其他因素有制约作用,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向度。

(三)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是指教学模式在时间上必须进行的逻辑步骤以及各个步骤的主要做法等等。所以教学模式均具有一套独特的操作程序与步骤。由于教学过程中,既有教材内容的展开顺序、教学方法交替运用的顺序,又有内在复杂的心理活动顺序,所以操作程序只能是基本的和相对稳定的,而不可能是僵化而一成不变的。

(四)操作策略

操作策略指促使教学模式发挥效力的各种条件(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手段、时间、空间等)的最佳组合和最好的方案。策略是指为教师运用模式而简要提出的原则、方法和技巧,即操作要领。要保证模式的程序在执行时的可靠性,提出的要领必须是清晰、确切的。

(五)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