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运动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体育教师角色转变
15889200000007

第7章 体育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1)

(第一节)传统的体育教师角色

“体育教师角色”是指体育教师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展示出来的由其特定社会身份、地位所决定的符合他人期望的行为模式。体育教师是社会分工的一种,是一种教书育人的职业。在学校中,体育教师被赋予了多种权责,这就要求他们同时充当着各种不同的角色。这些角色貌似彼此冲突,实则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体育教师的职业功能。经研究,我们将体育教师的职业角色简要概括为以下四种:体育知识与技能的传播者;学生心理成长的保健者;学生竞技运动技术的教练员;“牧羊人”式的课堂管理者。

一、体育知识与技能的传播者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活动与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及执行者,也是体育理论知识与技术的传授者;体育教师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及动作技能训练中经常模仿的对象,在与学生朝夕相处的过程中,体育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潜移默化地对学生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作为体育知识的传播者,体育教师需要让学生在动作技能方面的模仿、练习之外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不但要使其做到“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而作为体育技能的传播者,体育教师将扮演“身教式”的教练员角色,用自己标准规范的动作行为,引领学生自觉地投入到体育学习锻炼中来。体育教师传授专业知识技能的过程实际上是对学生施加影响力的一个过程,倘若在学生心目中拥有良好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这样的体育老师一定会受到学生的喜欢和拥护。体育教师的影响力主要由以下两种因素构成:

(一)强权性影响力

社会和学校赋予的体育教师身份及其自身已经形成的影响力。学校赋予体育教师的权力是极其有限的,不能无所顾忌地随意滥用。强权性影响力的施加应该是自然且有所节制的,才能产生理想的效果,反之则可能导致事与愿违的后果。

(二)非强权性影响力

体育教师所应当具有的基本职业素质,这是在教学过程和动作技能训练中自身学习、修炼而成的,以及在日常的生活中自然养成的。

二、心理成长的保健者

体育教师除了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培养健康体魄的学生之外,还要充当学生心理成长的保健者。随着社会发展的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心理健康逐渐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教育方式的不妥也可能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如出现抑郁、孤僻、焦虑、口吃、弱智、自卑等心理疾病。外国有的教育专家把教育活动中违反心理卫生要求导致的心理异常或心理疾病一律称作“学校病”,如:恐惧、过度激动、故作丑态或矫揉造作、残酷无情、无能为力、假装不在乎、儿童激怒症、受委屈和受迫害的多疑症等等。

健康的心理素质应该能够正面现实并对它作出有效的适应,如:酷爱学习,智力发挥正常;情绪乐观积极而且稳定;具有正常的行为方式;有自知之明,能做到自尊自律。这些都是体育教师作为学生心理成长保健者应当承担的任务。青少年的个体正处于充满生机、最可宝贵的迅速发育阶段,这也是最容易产生心理冲突和行为过失的危险年龄阶段。体育教师应当正确地加以引导和调适,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良性的发展。

三、运动技术的教练员

在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中,运动技术部分差不多完全是竞技运动的内容。教师用书介绍的教学手段同正规的竞技运动的训练手段不谋而合。竞技运动的教学观念及方法在学校体育中之所以能得到很多人的支持,是因为竞技运动的教学手段都是一些现成的方法,教师可以毫不费力地去使用它们,可以不必动脑筋就创造出新的教学方法,并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竞技运动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在中小学校体育教学活动中比较普及,学校体育始终没有摆脱竞技运动的影子,所以我们说,体育教师在学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充当着运动技术教练员的角色。

四、“牧羊人”式的管理者角色

传统教学模式往往是以体育教师的目的、要求为出发点的,体育教师在课堂中占主体地位,将自己规定的练习方式、练习次数、负荷量强加给学生,以此为标准要求学生被动地学习。为了掌握所要求掌握的技术,学生要反复、机械地模仿,练习技术要领,没有发挥自主创造性的空间。例如投掷垒球教学训练,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体育教师讲解技术要领,并通过教师的动作示范后,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并要求达到一定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填鸭式地让学生机械掌握投掷要领。

在传统教育模式和结构中,倘若将学生比作羊,体育教师则担任着牧羊人的角色。一方是渴望自由的“小精灵”,另一方则为居高临下、说一不二的“主人”;一方是服从第一的“士兵”,另一方则为睥睨一切、目中无人的“统帅”。学生在上课期间只能按照体育教师的指挥与命令进行动作练习,产生的结局是教师哨音一响,学生一动,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充分享受体育运动与文化的需求。

在这样的情形下,课堂上的气氛是规矩而压抑的,课堂的空间完全由体育教师一手操持,上课的节奏和方向彻底由体育教师导向。体育教师是所有学生的发号施令者,学生只能跟着体育教师的步伐前进,不敢擅作主张,叫你向东,你不能往西;体育教师是学生的主宰者,将其控制在自己的主观设计中,让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长此以往,学生的潜能和学习爆发力在沉闷的教学环境中压制得难以出头,学生的个性和身心健康得不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在体育课堂中,一旦出现个别学生不遵守纪律的情况,体育教师动辄大声训斥学生,过分的体育教师甚至有可能体罚学生,相对宽容的体育教师最起码也会用严厉的目光责怪学生。这样一来就封锁了师生之间交流、沟通的门径,学生就会只知道自己所犯下的错误,只看见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对于自己的优点和闪光之处则视而不见,即使心中有委屈、有疑惑也不敢说出来,学习的效率往往是较为低下的。

(第二节)体育教学观念面临的挑战

学校的体育教学正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处境。一方面,体育教学必须始终树立“健康第一”的目标,学生有了健康的体魄才可能报效祖国和人民,而学生健康体质的养成主要来源于学校体育教育;另一方面,体育是一门被人们长期忽视且缺乏了解的学科,在很多学生家长看来,体育是学校教育中极不重要的附属科目,这给体育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从小学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就进行体育教育,而学生却对它没有兴趣,甚至觉得上体育课是百无一用的,这难道不是体育教育的悲哀吗?

一、如何认识体育课程的性质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广和普及,体育教师反映最多的是由于《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的规定不够具体而使很多教师觉得无从下手。这个问题涉及的并非是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而是对体育课程性质、任务的认识和理解。很多体育教师并非不知道体育课该讲授什么内容和怎么组织、实施教学活动,而是因为过去的体育课教学习惯与课程改革的宗旨、精神有很多冲突的地方,导致体育教师感到一种莫名的困惑和犹豫。

问题的根源在于,体育教师以往上课往往缺乏自己对体育课程性质、任务的理解,一味机械地遵循教学大纲的规定。在人们关于体育课程的看法和观点中,对体育课程性质的论述总是语焉不详,往往只有对学校体育目的、任务和体育教学特点、目标的论述,而很少见到体育课程的概念。个别人虽然使用了“体育课程教材”等相关的理念和术语,但又局限于论述教材,没有涉及课程。我国体育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教师大多缺乏体育课程所需要的理论素养,只好“照本宣科”,机械地根据教学大纲组织教学,脱离了大纲就不知道怎么上体育课。

随着教学改革的开展和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体育课程理论对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的作用,开始讨论体育课程的性质问题。有的专家指出:“体育课程是指为实现学校体育目标而规定的体育内容及其结构、程度和进程。”也有学者指出:“体育课程的本质是活动和经验,是在学校指导下,为了使学生能在身体、运动认知、运动技能、情感与社会方面的和谐发展而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前者认为体育课程是一种进程,后者则视体育课程为一种活动,它们的共同点是强调体育课程应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体现出了大体育课程的新理念。这与新一轮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精神是基本吻合的。

体育教学改革主张开展大体育课程教育,该理论主要强调两个方面。首先,体育课程不是一门学科的课程,而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必须做到使学生在身体、运动认知、运动技能、情感与社会等多方面和谐发展。传统意义上的三基教育仅仅是体育课程目标的一个途径而已,并非体育课程的终极追求。其次,体育教学改革倡导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家庭和社区教育的结合,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指导学生锻炼的同时,还需要关注学生课外体育行为的改变。

二、如何进行体育竞技运动的教学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加强“双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教学是在学科中心课程模式中一个备受关注的核心问题。在体育教学改革环境下,“双基”变成了“三基”,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三者相结合。“三基”教育是经过运动技术教学而获得的,运动技术教学在新的体育课程模式中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体育课程教学领域实施了大幅度的改进,因为放弃了以运动方法为主线进行课程内容体系安排的结构方式,不少教师误以为新课程对竞技运动是持排斥态度的,并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刻意降低竞技运动的地位。针对这个问题,有人提出了是否继续强调“三基”教育的问题?甚至有人误以为新课程的实施将导致竞技运动从学校体育中彻底出局。

这些看法是对体育课程的一种误解。我们反对体育课程的竞技化发展,但不反对竞技运动本身,更不会摒弃任何一个竞技性的运动项目。竞技运动项目是人类历史的结晶,也是体育活动中最生动、最有活力和最吸引人的部分,它应该成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与形式;竞技运动的竞赛也仍然被看做重要的教学手段。然而,竞技运动项目用于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竞技的需要,而是为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以及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体育课程仅仅采用竞技运动的形式,吸收其不断超越和勇于拼搏的精神,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竞技运动的终极目标——更快、更高、更强。

从人体健康的目的出发,适度的体能训练即可完全满足健康的需求。因此,竞技运动项目和方法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体现出来的是锻炼方法和手段的意义,而不是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为了实现教育的目的,我们应根据有利于学生兴趣培养、有利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竞技运动项目的优势,为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服务。

广大体育教师必须深刻地认识到,竞技运动教学不是体育课程的唯一内容,民族、民间的体育形式、新兴体育项目、家庭和社区体育活动、小型社会调查等等,都可以而且应该成为体育课程的内容和形式。

改革后的体育课程将全面关注学生在身体健康、认知、心理情感及行为方面的表现,督促学生在这四个基本方面都能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体育课程改革在重点把握“三基”在体育学习中的地位之余,还倡导全面关注学生在认知、心理情感和行为方面的表现。“三基”中的基本知识是构成基本认知能力的要素之一;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则构成了基本行为表现中的运动行为。无疑,倡导全面关注学生在健康、认知,心理情感和行为四方面的表现可以更加全面地体现体育课程的根本目的与任务,也更加符合体育教育的宗旨。

因此,体育教学改革从不反对在体育课程中进行运动学习,它反对的是采用竞技手段进行体育教学和评价。在新课程中,由于学生接触的运动项目数量大大减少,投入到每个具体项目的单元学时数会有所增加,这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运动水平的提高。

三、如何处理体育课程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在面对体育课程改革的时候,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原有的体育课程之所以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其关键原因是体育课程受到了“应试教育”的冲击,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及必要的时间、经费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