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概要-忠心篇
15889900000003

第3章 西汉名将霍去病

霍去病生于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是河东郡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他少年时家境贫苦,但他随舅父卫青习武,骑射、击刺技艺超群,且智勇兼备。霍去病18岁便随大将军卫青参加与匈奴右贤王争夺河套的关键一战。他率领800名精骑,距大军数百里之遥,乘匈奴不备,出奇制胜,斩杀敌兵1028人,首战告捷,被封为冠军侯。

此后,匈奴主力远遁漠北。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春,霍去病升为“骠骑将军”,率骑兵万人从陇西出发,进击河西匈奴诸部,6天连续攻破5个部落,险些活捉单于,且以直取之势,使浑邪、休屠二王惊恐万状,日夜筑城提防汉军正面进攻。

于是,霍去病令全体将士口衔竹箭,马摘响铃,悄悄沿焉支山东急驰1000多里至皋兰山下,与卢侯、折兰二王进行短兵相接的肉搏战。当时,汉军因长途跋涉,人马疲惫不堪,但见霍去病一声高呼,跃马向前,连连击杀敌军,汉军士气大振,奋勇斩杀卢候、折兰二王及部下近9000人。

同年夏,霍去病又与公孙敖率数万骑兵从北地郡出发,进攻匈奴右贤王,欲彻底歼灭河西匈奴有生力量。由于沿焉支山北正西挺进的公孙敖部迷失道路,未能如期会师,霍去病随机应变,率军越过居延海,由西北转向东南,深入2000多里,从祁连山麓烁得猛攻浑邪、休屠二王侧翼,斩敌3万余人,迫使匈奴退出河西走廊。匈奴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由于匈奴单于欲以战守不力,将浑邪、休屠二王问罪。秋天,二王决定降汉。汉武帝唯恐是诈兵之术,命霍去病率万骑前往受降,霍去病尚在途中,休屠王已然反悔,浑邪王情急刺杀休屠王,收编其军队。惊闻风云突变,霍去病毅然率军渡过黄河,令全军在4万余匈奴部队前列阵进逼,这时浑邪王部许多无诚意降汉的人,纷纷掉转马头逃跑,阵营骚乱,颇具顷刻瓦解之势。霍去病当机立断,飞马跃入浑邪王阵中,抓住浑邪王,稳住了匈奴众部。再通过谈判,命浑邪王斩杀8000名作乱官兵,派人押送浑邪王赴长安,自己率领几万匈奴兵,功成而返。

汉朝把归附的匈奴部众安置在陇西等五郡关塞附近,又沿祁连山至盐泽筑边防城寨,在原休屠王、浑邪王驻地分设武威、张掖两郡,与酒泉、敦煌总称河西四郡,既进一步孤立了匈奴,又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朝决定派霍去病率骑兵5万、步兵10万合围漠北,欲与单于决战。根据沙漠作战的特点,霍去病大胆选用部分降汉的匈奴人和留居匈奴时间较长的汉人为军校,这样熟知匈奴军情和漠北物候的优势。率领有向导的轻骑兵,离开基地,深入敌后,“取食于敌”,“追奔逐北”。由于单于主力西移,他又率部翻离候山、渡弓卢水,与匈奴左贤王部酣战,匈奴左部几乎全军覆灭。后与匈奴单于所率主力精骑激战,汉军又俘虏匈奴近2万人。

两年后,霍去病病逝,年仅24岁。汉武帝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由披铁甲的官兵列队将灵柩护送到自己的墓穴茂陵东,葬于外形仿祁连山状的高大墓中,墓前还有汉武帝为表彰其战功而立的14件大型圆雕石刻。上书其座右铭:“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李白在《乐府诗胡无人》写道:

严风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坚胡马骄。

汉家战士三十万,将军兼领霍嫖姚。

霍去病的墓至今仍然矗立在茂陵旁边,墓前的“马踏匈奴”的石像,象征着他为西汉立下的不朽功勋。

言行导航

西汉名将霍去病,18岁从军戍边,24岁英年早逝,但他为西汉王朝的巩固立下了赫赫战功。他能征善战、智勇双全、驰骋疆场、奋勇杀敌,使不可一世的匈奴望而生畏,实现了他“马踏匈奴、安邦治国”的宏图伟略,同时,也体现了他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报效祖国的方法多种多样,践行忠义的形式各有不同。在和平年代,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最重要的就是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将来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