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概要-忠心篇
15889900000005

第5章 嵇绍卫帝

晋朝的嵇绍,字延祖,谥号忠穆,是嵇康的儿子。

嵇康是晋朝的名士、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他所写的《养生篇》等佳作,流传于后世,影响深远。嵇康才华横溢,以丝竹音乐闻名于世,著名的《广陵散》就是他的代表作。当时他和六位朋友,经常聚集在竹林底下吟诗、喝酒、作乐,非常悠闲,他们都是四方的贤达之人,对时局有清醒的认知,对人生有着不同流俗的志节与追求,被后人尊称为“竹林七贤”。

嵇康在年轻的时候,就由于遭受陷害,而被司马昭所杀害。他在就义的时候,十分从容,并将年幼的儿子嵇绍托付给了好友山涛,希望他能够用心培养这个孩子。“有山涛在,你就不会孤苦无依,就好像父亲还在你的身边一样。”这是嵇康临别前留给儿子的话,当时的嵇绍才10岁。嵇康临刑的时候,抚着手中的琴,沉痛而又感慨地说:“《广陵散》在世间就要从此绝响了。”在场的人都感到万分地悲恸。

“竹林七贤”中的山涛和王戎,在嵇康被杀害之后,对嵇绍一直都有着特别的照顾。他们尽到了朋友应尽的道义与责任,还用他们慈父般的关怀与教导,使得这个孤弱的孩子,即使失去了父亲,却不会那么无依无靠,这是成语“嵇绍不孤”的由来。朋友之间感人至深的信义与友情,也成为了千古传扬的佳话。

嵇绍非常孝顺,他在父亲过世之后,以小小的年纪就担负起持家的重责,他细致体贴地关怀照顾自己的母亲,用倍于常人的孝思与孝行,抚平母亲内心至深的悲伤和痛苦。嵇绍自幼饱读诗书,而且跟他的父亲一样富有音乐的禀赋。父亲嵇康通晓五经,擅长书画,深具非凡的艺术气质,这些特质也都能够在嵇绍的身上见到。父亲的从容就义,在他幼小的心灵当中留下了永生难忘的记忆,而嵇绍最后也是为了保卫国家,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当时,河间王与成都王起兵叛变,京城告急,晋惠帝与成都王交战于荡阴一带。结果晋兵打了败仗,眼看兵败如山倒,随驾惠帝的官员们仓皇逃遁,各自保命,卫兵们也跑的跑、逃的逃,连个影子都找不到。就在这最为紧要的关头,只留下了侍中嵇绍一人,独自守护在皇上的身边,保护着他的安全。霎时间,无数森森冷冷的飞箭,从前方射了过来,嵇绍守护在惠帝的前边,用身体挡住了雨一般的流箭,一时间,鲜红的血液喷洒在惠帝的御衣上,留下了一片片殷红殷红的血迹,嵇绍倒在了血泊中。

动乱平定之后,左右侍从看到皇上的衣服溅满了无数的血迹,就准备拿去洗,但是被惠帝拒绝了。

他无限感伤地说:“这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掉。……”语不成声,至为悲切。战场上的那一幕还恍若昨日,而节烈的忠臣,却永远不会再回来了。惠帝要永远保存这件血衣,这铭记着他对嵇绍永志不忘的追思。

自古,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嵇绍不惜生命,坦然就义,独自护卫保驾,如此忠烈的壮举,其深厚的根源,正是源于他内心至诚的孝顺之心,所谓“移孝作忠臣”,嵇绍的行为就是最为真实的写照。

言行导航

“患难见知己,移孝作忠臣。”在叛军紧逼、流箭如雨的生死关头,嵇绍用他那七尺身躯挡在惠帝的身前。霎时间,鲜红的血液喷洒在惠帝的御衣上。这样的场面,可谓感天动地,可歌可泣!战乱平息后,惠帝表示要永远保存这件血衣,以铭记他对嵇绍永志不忘的追思。

生命的长度无法掌握,生命的宽度却可以无限扩展,那是因为生命中有了闪光的亮点。嵇绍的忠烈壮举,反映了他对晋惠帝的耿耿忠心。他那“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理应受到后人的赞叹和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