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概要-节俭篇
15892600000001

第1章 晏婴生活俭朴

晏婴(约公元前585—前500年),字仲,谥号“平”,故后人也称其为晏平仲,或尊称为晏子。齐国夷维(今山东省高密)人。公元前556年,其父晏弱(谥号桓子)死后,他继任齐国正卿,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朝,执政近50年,是春秋时期和管仲齐名的政治家。

晏婴官位高至相国(相当于宰相)时,俸禄很优厚,但是,他的日常生活却是非常俭朴的,常常吃粗茶淡饭。一件裘袍穿了30年,很破了仍舍不得扔掉。他常把自己的个人财产散发给附近的乡亲,赈济贫苦的百姓。后来,齐景公知道了晏婴的美德,便打算把物产丰厚的都昌封赠给晏婴。晏婴说什么也不肯接受,他说:“我一直把俭朴作为自己的老师,时时告诫自己不能奢侈、纵欲。如果我接受您的赐封,就是抛弃了我最好的老师。”

晏婴身为相国,却住着普通人家的房屋。齐景公打算赐给他一座新房,对他说:“你家的房子低洼、狭小、潮湿,距离闹市又近,连觉也睡不好。我准备赐给你一套好院子,搬到高爽僻静的地方去,好吗?”晏婴又谢绝了,他说:“这套房子是祖传的,我的先辈能住的房子,如果我不能住下去,那就说明我已经变质了。再说,住在靠近闹市的地方,买东西方便,况且经常身处百姓之中还能随时体察民情。我在这里已经住得非常习惯了,而且新造房子既麻烦又浪费钱财,就免了吧!”

齐景公看晏婴不接受,就在他一次出使晋国的时候,给他家换了新房子。晏婴回到齐国,说服了家里人,并再次向齐景公表示了谢意,而后把家又搬回到那座低矮、潮湿、处于闹市之中的宅院。

言行导航

节俭是最重要的道德修养,大凡为人们所敬仰的仁人志士、清廉官吏、历代名流,大多都很节俭。这些人物之所以为人们所景仰,毫无疑问,是他们身上有着诸多美德。人们略加观察分析便不难发现,这些美德又与“节俭”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个人不论地位如何,也不管身份怎样,一旦具备了节俭朴素的品质,往往就能以长远的眼光规划人生,集中有限的物力和精力,谋求发展,创造未来;往往就能以理性的眼光调节人生,淡化物欲、财欲,而致力于更高层次的人生追求。人生在世,能达到如此精神境界的,其美德必然会为社会所称道,为人们所尊敬。而身为相国的晏婴正是这些清廉官吏中令人钦佩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