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概要-节俭篇
15892600000002

第2章 开源节流

春秋时期,张玉和陈邵是一对好朋友,他们读书、作息都在一起。张玉因家境较为贫穷,所以需要自己工作,赚取生活费用;陈邵则因家中富裕,所以衣食无忧。但是,每到月底缴交束脩(学生致送教师的酬金)的时候,陈邵却总是没钱。

一天,陈邵接到家中寄来的信,说:“受战乱波及,家中已无多余钱财,希望你能自力更生。”陈邵看后吓了一跳,心想:这该如何是好?这时,张玉满身是泥地从外面进来,就问他:“你到哪里去了?”张玉回答说:“我在屋子旁开垦了一块菜圃,种些蔬菜,除了自己吃,还可以卖了赚些钱。”接着陈邵就把自己家中来信的情况告诉了张玉。

张玉在陈邵将其家里情形说完之后,笑了笑说:“你跟我来。”他们一起走进张玉的房间。张玉指着已晒干的米饭,对陈邵说:“这是你平常剩下的,我把它晒干后,再煮稀饭吃。此外,在课余,我还将教一些小孩读书收到的钱存到竹筒里,不到必要时,绝不拿出来用。现在,我又种了一些蔬菜,你我各种花销应该都可以自己解决了。”

陈邵听了之后,十分惭愧地对张玉说:“谢谢你对我生活上的帮助,更谢谢你教给了我‘开源节流’的方法!”

言行导航

陈邵因家中富裕、衣食无忧而挥金如土;张玉因家境贫穷、生活困难而打工赚钱。但是贫穷的张玉却帮助了衣食无忧的陈邵,并使其不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改变了铺张浪费的坏习气,提高了自身的道德修养,学到了“开源节流”的良好品行和生活方式。这种穷人帮富人的典例自古以来实属罕见。

古人云:“粮有万担,粗茶淡饭。”非如此,即使“裘皮革履,腰缠万贯”,倘若一掷千金,也难免最终一贫如洗。可见,无论到什么时候,“勤俭持家、开源节流”都永远是我们的传家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