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概要-廉正篇
15892800000028

第28章 一尘不染的郑板桥

郑板桥,名燮,板桥是他的号。他出生在江苏兴化,是“扬州八怪”之一,以画竹出名。因为他在所作的书画下款都题写“板桥郑燮”的字样,后人就逐渐称他为郑板桥。

在雍正十年(1732年),郑板桥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去应试,中了举人。在乾隆元年(1736年),又中了进士,五年之后被任命为山东范县县令。

在范县上任的第一天,郑板桥就出了个怪招:让人把县衙的墙壁打了许多的洞。别人不解,去问他,他说这是出出前任贪官的恶习和俗气。

五年之后,郑板桥调任山东潍县县令。为了接近百姓,他每次出巡都不打“回避”和“肃静”的牌子,不许鸣锣开道。有时还穿着布衣草鞋,微服访贫问苦。有一次夜里出去,听到有间茅草屋里传出阵阵读书声。一看原来是一个叫韩梦周的贫困青年在苦读。郑板桥就拿出自己的银子资助他,后来韩梦周参加科举考试中了进士。

郑板桥因为失去了独子,他总是经常寻访孤儿,然后倾力相助。县学里的孩子放学碰上雨天不能回家,他就让人给送饭,又想到孩子们走泥路容易坏鞋,就让人找些旧鞋送给他们。

在遇到灾荒时,郑板桥都具实呈报,力请救济百姓。他还责令富户轮流舍粥供饥民糊口。他还带头捐出自己的俸禄。他刻了一方图章明志:“恨不得填满普天饥债。”在灾情严重时,他毅然决定开官仓借粮给百姓应急。下属们都劝他慎重从事,因为如果没有上报批准,擅自打开官仓,是要受惩处的。郑板桥说:“等批文下来,百姓们早就都饿死了,这责任由我一人来承担!”郑板桥的果断救活了很多人。秋后,如果遇上了灾年,百姓们无法归还粮食,郑板桥干脆让人把债券烧了,百姓们都很感谢他这个体恤百姓、爱民如子的清官。

郑板桥做官不讲排场,这也给他带来了一些麻烦。由于他常下乡体察民情,上级来视察时常常找不到他,免不了要责问。乾隆十七年(1752年),潍县发生了大灾害,郑板桥因为申请救济而触怒了上司,结果被罢了官。

临行前,百姓都来送行,郑板桥雇了三头毛驴,一头自己骑,一头让人骑着前边领路,一头驮行李。做县令长达12年之久,却清廉如此,送行的人见了都很感动,不舍他离去。郑板桥向潍县的百姓赠画留念,画上题诗一首: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从此,郑板桥回乡以画竹为生度过了他贫寒而很有气节的一生。他一生只画兰、竹、石。他认为兰四时不谢,竹百节长青,石万古不败。这正好与他倔强不驯的性格相合。他的画一般只有几竿竹、一块石、几笔兰,构图很简单,但构思布局却十分巧妙,用墨的浓淡衬出立体感。竹叶、兰叶都是一笔勾成,虽只有黑色一种,但能让人感到兰竹的勃勃生气。

言行导航

“清官为民不染尘”是郑板桥做官的准则。他在任职期间,为政清廉,断案公正,关心民间疾苦,为当地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郑板桥忧国忧民,居官谨慎,唯恐不了解民情而办错事,他做官一心有功于国,有德于民,关怀人民,同情百姓,作为地方官,郑板桥离开范县时一尘不染,告别潍县时又两袖清风,这坚贞高洁的情操确实是难能可贵的,也是非常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