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学相长文丛-享受着,如此美丽的教育
15893800000008

第8章 改善师生关系

我们不喜欢的老师类型

一是乏味型。这类老师是批评的焦点。讲课大多没激情,课堂氛围死气沉沉,“五分钟能让你去见周公”。

二是照本宣科型。这类老师是典型混日子的,拿着课本照念。听他们的课,犹如嚼蜡,没半点味道可言,学生们哪有学习的激情呢?还不如自学去算了。

三是傲气十足型。有些老师觉得自己很有经历,留过洋,见过世面,就很喜欢在学生面前“显”,却不知学生对其有多反感。“去了几年国外,就尾巴翘的老高,什么都是国外怎么怎么地,都是她讲课的话题,满脸了不起的样子。”

四是滔滔不绝型。这类老师讲课像在赶场,很忙,一节课下来,感觉说话都不用喘气,霹雳啪啦,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学生只管面无表情听着就行。结束语一般就是:“由于时间关系,这小节就不讲了,那些内容就回去看看行了,不过考试的时候还是会考……”

五是天马行空型。从屈原到澳洲袋鼠,从古生物化石到肯尼迪被杀的子弹,这种思维你能想像吗?有的老师就有怎么厉害,思维不是一般的跳跃,不坐上神六你还真跟不上,东拉西扯,一不小心就给带到爪哇国去了,一节课下来都不知道讲的什么。

六是沟通障碍型。有知识却倒不出来,表述不清,他讲得累,我们听得更累。这类老师可能比较适合做研究型学者,站讲台,“太委屈”他们了。

七是自恋型。“每个人都要有一双好鞋,最不幸的就是有的人已经有了这双好鞋却不知道,还在拼命寻找,而有的人却自认为已经有了这双好鞋,不停地拿着一双不怎么样的鞋在人前到处炫耀!”是这类老师的典型特性。把奋斗史当必修课来讲,炫耀自己的成就成为他们教学的一部分,很多学生对上课内容也许记住不多,却能对老师的成就史倒背如流。

八是方言型。“浮(湖)南和浮(湖)北在偶(我)国的什么位置”,一口浓重的方言会让你听起来不知所然。身为老师,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是起码的职业要求,而有的老师就这么特立独行,誓死捍卫家乡普通话,没有语言天赋的学生只能听着满耳的囫囵语无奈的感叹一句“饿滴神啊”!

九是邋遢型。为人师表,既要表里,也要表外嘛。有的老师可能太专注教学了,对外表着装不太在意,却不知在学生心里留下了不小的影响,“不太注重自己的个人卫生,经常头发乱蓬蓬的,衬衫也不知道多久才洗一次,看着真让人不舒服。”

十是钻牛角尖型。严厉十足,上课决容不得半点杂音,学生一不小心踩到禁区,马上就会把课停下来,不让你不出糗誓不罢休,所以以后上课还是屏住呼吸为好。

我们头痛的学生

一是窃窃私语型。上课时交头接耳,唧唧喳喳,自己嘟囔不说,还要让别人和自己共鸣,有时候还隔上几排桌子言语传情,轻者影响课堂秩序,重者伤害老师情绪。

二是精神抛锚型。眼睛倒是还盯着老师,但思绪早已跑到九霄云外,如果不信,你看那目光,绝对是呆滞的。或者是想下课后的活动,或者是想怎么追邻班的班花,或者还沉浸在刚看的武侠小说里。

三是鼾声如雷型。上课瞌睡是常事,相信上过学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眯上片刻打个小盹都无可厚非,但你鼾声如雷就是你的不对了。有次上课,邻座一男生,鼾声如雷,涎水飞流直下三千尺,老师初闻,以为是哪个调皮学生发出的怪叫,未予理睬,结果更加变本加厉,鼾声竟有了节奏,或低沉或尖利。

四是放肆接嘴型。有的学生喜欢接老师的话茬,有的老师倒无所谓,但如果太放肆的话,势必要伤老师的自尊心。

五是无可奉告型。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是很希望得到学生积极的配合和参与的,即使不主动回答,起码被叫到时也要认真回答一下,错了老师也不会责怪的。每次回答问题,永远都是“Sorry”。

六是故意难为型。老师也不是全面型的,不可能把每个问题都解答清楚,“弟子不必不如师”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七是答非所问型。虽然答错也情有可原,但要答的很离谱也会让老师很不高兴的。比如,有一次,老师问学生哪天回家,学生很干脆地说“2月30日”。

八是一窍不通型。课程越学越难,题目越来越不好做是很正常的,不过不会做的题目,一般情况下老师讲解或同学帮助后就能理解了。有些同学不是不聪明而是实在不认真用心听讲,讲很多遍也不会。

在新课程改革中,改善师生关系是其中的焦点。很多教育工作者意识到,加强对学生的关怀,缩短师生心理距离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但在认识到“缩短师生心理距离”的必要性后,一些教育工作者却误认为师生之间最佳的心理距离应该是“零距离”。

其实,师生之间的交往也是属于人际交往的一种,保持适度的距离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这就好比欣赏一件艺术作品,离得太远必然看不清楚,离得太近则无法观赏到整体美,而且有可能因为其中的瑕疵而感到遗憾。而只有保持一定的距离去欣赏,才能被其整体的神韵、精妙的设计布局所吸引。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形成最融洽的关系,关键在于寻找这样一种最佳的距离,而不是“零距离”。

社会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融洽程度和他们之间的密切程度并不是呈绝对的正比关系——交往越密切关系越融洽,而是呈曲线关系,即保持一定密切程度的人能形成最好的人际关系。任何人都需要一个独立的自我心理空间,让他们感到更安全和自在。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刚刚开门的大阅览室里,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进去拿把椅子坐在他或她的旁边。实验进行了整整80人次。结果证明,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空旷的阅览室里,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着自己坐下。由此可见,任何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把握的空间。这个自我空间一旦被人触犯,就会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恼怒起来。

中学里的学生大部分处于青少年时期,他们既需要他人的关怀和爱护,同时也是极为敏感的,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自我意识非常强烈。他们在渴望别人欣赏和支持的同时,又希望能有自己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常常抱怨,教书育人的工作太难做了:“管得严了,学生会有抵触情绪;管得松了,又起不到教育效果。”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常常演变成“小偷和警察”的关系,学生会下意识地躲避老师的关注;老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常常引起他们的反感,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是襁褓中的婴儿;对学生过问太少,又让他们感到老师“冷漠无情”,“不关心他们”,最终导致师生关系渐渐疏远。这些都是由于不能很好地把握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所导致的。

师生交往如何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如何把握好这个度,其实就是人际交往的艺术。因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因“事”而异。批评学生时,尽量选择较远的物理距离。因为当学生受到批评时,他们的自我防御意识会增强,会需要一个较大的自我空间,相对较远的物理距离可以减少他们的焦虑和不安。反之,赞扬或鼓励学生时,则应选择较近的距离,辅之以动作语言。这样可以让他们感受到一种真实的心理交流,使赞扬和鼓励对他们的心理触动更大。

二是,因“人”而异。对不同性格类型的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例如,有些性格内向敏感的学生,渴望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老师可以对这些学生给予更多关心和支持。言语上的关心和问候,课堂中关注的眼神都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被拉近。对于性格比较冲动活泼的学生,老师可以表现出更多的宽容,不必对他们管得太多。

三是,因“时”而异。在开学初或开始某节课时,需要建立一定的课堂规范。这个时候在学生面前表现得严厉一些,有利于课堂纪律的形成。如果和学生表现过于亲密,将不利于后面的严格管理。而在期末来临,考试压力增大时,则应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多给他们一些学业和情绪上的关心和支持。

四是,及时调整。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随时会发生变化,如教学中的某个意外、学生自身的心理波动、学生家庭环境的变化等。聪明的老师要学会敏锐地捕捉师生心理距离的变化,及时反思和调整。在学生过度依赖老师时,有意地对其疏远,使他们能学会更好地处理自己的事情;当觉察到师生感情变淡时,能够及时找到原因,并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适当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所谓“物极必反”,作为老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与学生过度亲密的接触,既让他们产生压迫感,使他们的自我空间受到侵犯,而且容易破坏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美好形象。老师作为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和促进者,要注意把握大的原则和方向,不必面面俱到。

多一分理解,少一分训斥;多一份尊重,少一份唯我独尊的心态。师生交往就如同朋友交往,给彼此都留下一些空间,这样才能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也使老师的教学工作更轻松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