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概要-立志篇
15894000000030

第30章 李时珍立志修本草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老人,明代蕲州(今湖北蕲春县)人。他家世代行医,祖父为“铃医”。父亲名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让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有朝一日功成名就,出人头地。

李时珍自幼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正,对那些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一点也不感兴趣。李时珍14岁中秀才,后三次赴乡试不第,遂弃科举而专心于医药。

父亲李月池精心地教李时珍,没过几年,李时珍就成为了很有名望的医生。大约到了38岁,他就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太医院是专为朝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只任职一年,李时珍便辞职回乡。

在这十几年中,李时珍阅读了大量古医书籍,又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古代的本草书籍“品数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析为二三,或二物混为一品”(《明外史本传》),特别是许多毒性药品,竟被认为可以“久服延年”,因而遗祸无穷。于是,他决心要重新编撰一部本草书籍。

李时珍为了搜集资料,读了大量的参考书籍。家藏的书读完了,他就利用行医的机会,向本乡豪门大户借。后来进了北京太医院,他读的书就更多。顾景星在《李时珍传》里,赞他“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瞡”。李时珍不但读了800余种上万卷医书,而且看过不少历史、地理和文学名著;几个古代伟大诗人的全集他都仔细钻研过。他还摘录了大量有关医药学的诗句。这些诗句给了他许多真实有用的医药学知识,帮助他纠正了前人在医药学上的许多谬误。

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使李时珍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混杂,往往弄不清药物的形状、生长的情况。过去的本草书,虽然作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在“纸上猜度”,所以越解释越糊涂,使人莫衷一是。这些难题该怎样解决呢?李时珍决定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

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他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后来,他多次出外采访,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等很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他也到过。李时珍每到一地,就虚心向各色各样的人物请教,其中有采药的、种田的、捕鱼的、砍柴的、打猎的,都热情地帮助他了解各种各样的药物。

就这样,李时珍经过长期艰苦的实地调查,搞清了药物的许多疑难问题,纠正了很多古书上的错误。于万历六年(1578年)完成了《本草纲目》的编写工作。《本草纲目》全书约有200万字,52卷,载药1892种,新增药物374种,载方1.1万多个,附图1100多幅,成了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有突出成就,并对其他有关的学科也作出贡献。达尔文称赞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言行导航

李时珍发现古代医书中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还有很多错误的记载,如果不加以确认和纠正,可能会给病人造成生命危险。于是,他采访四方,开始深入调查。他走了很多地方,请教了很多人,最后终于写成了著名的医书《本草纲目》。可见,人们只要有目标,只要为之奋斗,就一定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