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概要-明礼篇
15894100000011

第11章 孟母教子以礼

孟子年幼的时候,家住在墓地附近。他就常到那里去玩耍,和小朋友们一起做一些模仿成人送葬一类的游戏。孟母发现后,认为这个地方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于是就迁居到一个闹市的附近。

可孟子在玩耍时,又学起小贩子沿街叫卖来。孟母说:“这里也不是适合孩子居住的地方啊!”

最后又迁居到学堂的附近。这时,孟子在玩耍时就学起打躬作揖的礼仪来。孟母欣慰地说:“这个地方可以让我儿子住了。”后来母子两人就在这里定居下来。

在母亲不断的教育和督促下,孟子长大后成为了当地颇有声望的学者,也娶了妻室。一次,妻子在屋里坐着休息,随意将两条腿叉开。孟子外出回来,一进屋就看见妻子的这种姿势,于是孟子转身气哼哼地去找母亲要休妻。

孟母被这突如其来的举动弄愣了,便问为什么。孟子回答说:“她坐着的时候把两腿叉开,像个什么样子!”孟母追问道:“你怎么知道她坐着的时候是把两腿叉开的呢?”孟子回答说:“是我亲眼看见的嘛!”

孟母严肃地教导他说:“这不是你妻子没礼貌,而是你没礼貌。《礼记》上不是说了吗,进门时,先要问谁在里面;上堂时,要高声说话,给个知会;进屋时,眼睛应该往下看。这样可以使人在没有防备时,不至于措手不及。现在你到她休息的地方,进屋前也不说一声,她那样坐着让你看见了,这是你没有礼貌!”

听了母亲的明礼之言,孟子仔细品味自己的言行,感到很惭愧。从此以后他更加虚心求学,以礼仪规范自己,成为了声望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言行导航

孟子向孟母提出要休妻,原因是妻子踞而无礼,由此引出母子俩的对话。孟母引用了《礼记》之语,“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批评孟子有失礼的地方。从跨进大门,到登堂、入室,这些讲究着眼于避免贸然,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礼记·曲礼》还有“入户奉肩,视瞻毋回”的要求,以表示恭敬。

《礼记》成书已2000多年。它的许多内容,体现了封建等级社会的条条框框,反映着那个早已逝去的时代的道德规范,其中的一些繁文缛节也是不足取的。然而,讲礼仪、有礼貌这样一种基本要求,对于我们这个礼仪之邦来说,仍不失为好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