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概要-谦恭篇
15894200000012

第12章 郑玄谦恭求学

郑玄(公元127—200年),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人。

郑玄从小勤奋好学,太守杜密认为他是个可造之材,于是推荐他进入太学读书。后来,郑玄听说扶风(今属陕西)有个叫马融的人学问很大,只不过马融为人高傲,对他看不上的学生,要么不收,如果硬要进来,他也不好好教;相反,对他喜欢上的学生,一见面就非要收下,而且想方设法把知识教给他。

为了拜马融为师,郑玄千里迢迢从山东赶来。他不知走破几双鞋,不知晒脱几层皮,最后几天没吃上饭,找到马融这儿时,已经快爬不起来了。

一见面,郑玄就没引起马融的兴趣,老师下达指示:让郑玄饱吃一顿,另投高门。

郑玄真的饱吃一顿,并且,这顿饭更坚定了他拜马融为师的决心。他好说歹说地央求,东随西追地磕头,把马融缠得没办法,最后马融只好说:“再让你在这儿吃几顿饭吧!”

马融老师讲课,在一间小书房里。老师同意谁听,谁才被准许进小书房。郑玄也想进去听,可是被老师赶了出来。于是,他每天走过来走过去,总是羡慕地望着这间小书房。

郑玄的知识,只能靠老师指定的一名同学来教,他成了一名编外生。

教郑玄的同学,有时在给郑玄讲题时,自己越讲越糊涂;有时他想早早讲完,好出去玩耍,只是丢三落四地说。

郑玄只能花几倍的时间自己学,有了疑问,等同学闲下来时再去请教。

大概是郑玄迫切学习知识的心情产生了某种心理作用,马融老师越是疏远他、冷淡他,他越觉得老师有学问,越热爱老师、尊敬老师。

每次,郑玄见老师走过来,他都是远远地低下头、让出路,等老师走过。

有一天,郑玄看见教自己的同学在院子里若有所思地绕小槐树转圈,就上前作揖道:“向师兄请教。”

这位师兄满脸忧愁,说:“没心思!”话说出口,又觉得太唐突,忙又补充道:“老师出了道题,两天了,谁也没做出来。”

郑玄怕师兄说他狂妄,不敢追问题目内容。他点点头,说:“马老师,真有学问呀!”

见郑玄要走,师兄叫住他,从衣袖中抽出一张纸:“你做做试试看。”

谁知,郑玄看了题目,根据师兄平时讲的,结合自己自学的基础,很快就把题答出来了。

这位师兄开始没有把郑玄的答案同“正确”挂起钩来,可是,他还没抄过一半,就觉得答得有道理。

他把答案交给马融老师,得到老师的表扬。

这位师兄听了老师的表扬之后,跪在地上,向老师讲了实话,说:“这题目是郑玄答的。”

“郑玄?”马融重复着这个似乎有些陌生的名字,“就是那个……”

“是您指定由我教的学生。”师兄说。

“就是那个编外生!”小书房里有位同学说。

马老师立刻惊呆了。他在椅子上愣坐了好久,才说:“快,快把郑玄找……请来!”他改口道。

郑玄来了。他给老师鞠了个大躬。小书房是他第一次进来,他幸福地站在马融老师身边,说:“请老师教诲。”

马老师感慨万分地说:“是我错待了你。从今以后,你到这小书房,和同学们一道听课。”

郑玄一听,向老师鞠了三个躬,连说:“谢谢老师!谢谢老师!”

郑玄以优异的成绩结束了学业,他要告别老师回家了。马融老师实在舍不得这个学生,为他送了一程又一程,直到望不见他的身影。

言行导航

郑玄十分好学。由于不能像其他同学可以亲自听老师讲课,郑玄只得请教同学,但也是等到同学有空的时候。当他轻松地做出同学想了两天都没想出答案的题目时,他丝毫没有表现出骄傲的样子。

我们在向别人请教问题时一定要谦虚,这是一种礼貌。同时,别人向你请教问题,你也要谦恭,切不可趁机嘲笑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