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众者务易,用少者务隘。
【题解】
在《吴子应变》篇中,吴起重点阐述了在战争中如何进行随机应变的作战方法。
吴子首先论述了双方力量不同时的作战方法。如果我方部队车马坚固,兵强将勇,此时突然与敌人发生遭遇,应该做到“三军服威,士卒用命,则战无强敌,攻无坚陈矣”,我方力量强大,要想取得战斗的胜利,必须做到全军听从将领的指挥,统一行动,这样就可以做到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吴起强调军队作战时必须服从命令听指挥,这是取胜的重要条件。如果敌方力量强而我方力量相对较弱,则应该选取有利地形,要避开地势平坦的地方,在险要的地方截击敌人。这样可以做到以少胜多,利用地形优势战胜敌人。“用众者务易,用少者务隘”,当使用众多的兵力时,一定要选择平坦的地形,当使用少部分兵力时,一定要选择险要的地形。
接着,吴起针对作战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总结出了不同的应变原则,如:1.诱敌出战,分兵合围歼灭强敌。2.我众敌寡,分兵合击;我寡敌众,合力击敌。3.依据地形条件,灵活应敌。4.谷战法——设伏应变,突发制人。5.水战法——查清水情,以奇制胜。6.车战法——因天时,务地利,以变应敌。7.抗击暴寇——善守勿应,以静应变。(一)
【原文】
武侯问曰:“车坚马良[1],将勇兵强[2],卒[3]遇敌人,乱而失行[4],则如之何?”
吴起对曰:“凡战之法,昼以旌旗幡麾[5]为节[6],夜以金鼓笳[7]笛为节。麾[8]左而左,麾右而右。鼓之则进[9],金之则止[10]。一吹[11]而行[12],再[13]吹而聚[14]。不从[15]令者诛[16]。三军服威[17],士卒用命[18],则战无强敌[19],攻无坚陈[20]矣。”
【注释】
[1]良:优良。
[2]兵强:士卒作战勇猛顽强。
[3]卒:同“猝”,突然,一下子。
[4]乱而失行:队伍行列混乱不堪。
[5]幡:长方而下垂的旗子,也是旌旗的总称。麾:古代用以指挥军队的旗帜。
[6]节:此处意为号令。
[7]笳(jiā):古代乐器名,用于指挥军队,汉时在塞北和西域一带流行。
[8]麾:此处是指挥的意思。
[9]进:前进。
[10]止:停止。
[11]一吹:第一次吹笳笛。
[12]行:指排成行列。
[13]再:第二次。
[14]聚:集合。
[15]从:听从。
[16]诛:惩罚。
[17]服威:听从指挥。
[18]用命:执行将帅的命令。
[19]战无强敌:意思是再强的敌人也能打败。
[20]攻无坚陈:再坚固的阵势也能攻破。
【译文】
魏武侯问道:“我军战车坚固,战马优良,将领勇敢,士兵作战顽强,如果遭遇敌人袭击,队伍行列混乱不堪,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
吴起回答说:“一般说来,打仗的方法通常是白天用旌旗幡麾指挥,到了夜晚用金鼓笳笛指挥。指挥向左,部队就要向左;指挥向右,部队就要向右。听到击鼓部队就要前进,听到鸣金就要后退收兵。听到第一次吹笛部队就要排成行列,听到第二次吹笛部队就要集合。不听从命令的就要严惩。三军听从指挥,士卒执行将领的命令,这样的军队没有打不败的敌人,没有攻不破的阵势。”
(二)
【原文】
武侯问曰:“若敌众我寡[1],为之奈何?”
起对曰:“避之于易[2],邀[3]之于[4]。故曰:以一击十,莫善于[5];以十击百,莫善于险[6];以千击万,莫善于阻[7]。今有少卒卒[8]起,击金鸣鼓于路[9],虽有大众[10],莫不惊[11]动。故曰:用众者务易[12],用少者务隘[13]。”
【注释】
[1]敌众我寡:敌人兵力众多,而我方兵力弱小。
[2]易:平坦。
[3]邀:截击。
[4]:同“隘”,意为狭隘。
[5]善于:善于运用狭小的地形。
[6]善于险:善于运用险峻的地形。
[7]善于阻:善于运用险要的地形。
[8]卒:此处第一个卒意为士兵,第二个卒意为突然。
[9]击金鸣鼓于路:在狭险的地形鸣金击鼓。
[10]大众:指敌人多。
[11]惊:受惊,害怕。
[12]用众者务易:使用众多的兵力,一定要地形平坦。
[13]用少者务隘:使用部分兵力,一定要地形险要。
【译文】
魏武侯问道:“如果敌人力量强大,而我方力量弱小,那应该怎么办呢?”
吴起回答说:“在地势平坦的地形要避开敌人,在险要的地形要截击敌人。所以说,以一击十,就是善于运用狭小的地形;以十击百,就是善于运用险峻的地形;以千击万,就是善于运用险要的地形。现在派小股兵力突然出现,在狭险的地形鸣金击鼓,即使敌人再多,也会害怕骚动。所以说,使用众多的兵力,一定要地形平坦,使用部分兵力,一定要地形险要。”
(三)
【原文】
武侯问曰:“有师甚众[1],既武且勇[2],背大[3]险阻,右山左水[4],深沟高垒[5],守以强弩[6],退如山移[7],进如风雨[8],粮食又多,难与长守[9],则如之何?”
起对曰:“大哉问乎[10]!此非[11]车骑之力,圣人[12]之谋也。能备[13]千乘万骑,兼[14]之徒步[15],分为五军,各军一衢[16]。夫五军五衢,敌人必惑[17],莫之所加[18]。敌人若坚守以固[19]其兵,急行[20]间谍,以观其虑[21]。彼听吾说[22],解之而去[23];不听吾说,斩[24]使焚书[25],分为五战。战胜勿追,不胜疾归[26]。如是佯北[27],安行[28]疾斗,一结[29]其前,一绝[30]其后,两军衔枚[31],或左或右[32],而袭其处[33]。五军交至[34],必有其利[35]。此击强[36]之道也。”
【注释】
[1]众:人数众多。
[2]勇:勇猛。
[3]大:高大。
[4]右山左水:右边依山,左边傍水。
[5]深沟高垒:战壕很深,壁垒很高。
[6]强弩:指强大的弓弩部队。
[7]退如山移:后退安稳就像山在移动。
[8]进如风雨:前进快速如风雨。
[9]长守:长时间对抗。
[10]大哉问乎:这个问题真大呀。
[11]非:不是。
[12]圣人:指道德智能极高的人,这里指善于深谋远虑、运筹帷幄的人。
[13]备:配备。
[14]兼:配合。
[15]徒步:步兵。
[16]衢:原指四通八达的道路,此处指将军队分为几路。
[17]惑:迷惑。
[18]莫之所加:不知道该如何攻击。
[19]固:坚固,稳定。
[20]急行:立刻派出。
[21]虑:思考,谋划。
[22]彼听吾说:敌方听从我方使者之言。
[23]解之而去:罢兵回师。
[24]斩:杀掉。
[25]焚书:烧毁书信。
[26]疾归:迅速撤退。
[27]佯北:假装败阵。
[28]安行:稳妥的行动。
[29]结:牵制。
[30]绝:截断。
[31]衔枚:衔,含。枚,形状如箸,两端有带,可系于颈上,古代军队向敌人进军时,常让士兵含在口中,可防止喧哗,暴露行迹。
[32]或左或右:或从左侧或从右侧袭击敌军。[33]而袭其处:袭击敌方的薄弱之处。
[34]交至:先后到达。
[35]必有其利:一定会形成有力的形势。
[36]击强:攻击强敌。
【译文】
魏武侯问道:“如果敌军兵力众多,而且训练有素,作战勇猛;背靠着高大险阻的地形,右边依山,左边傍水,挖的战壕很深,筑的壁垒很高,有强大的弓驽手防守,后退稳如山在移动,前进快如风雨一般,粮食储备充足,我军很难与他们长期抗衡,遇到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呢?”
吴起回答说:“这个问题真大呀!这种情况就不能单凭车骑的力量,而是要靠圣人的谋略。如果能够配备一千辆战车、一万骑兵,加上一定数量的步兵,把他们编为五支军队,每军各为一路。五支军队成五路进发,敌人看到这种情况,必然会产生疑惑,不知如何攻击。如果敌军坚守阵势,以稳定部队,我们应立刻派出使者去试探敌人的企图。如果敌方听从我使者之言,我们就撤兵回去,如果敌方不听从我使者的劝说,一定会杀掉使者,烧毁书信,那么我们就分五路与敌人交战。打胜了不要追击敌人,打败了就迅速撤退。如果我们这样佯装败阵,就采取稳妥的行动,迅速地反击敌人,一支部队从正面牵制敌人,一支部队截断敌人的退路。另两支军队都要隐蔽前进,或从左侧或从右侧袭击敌方的薄弱之处。五支部队全部到达,必须会形成有力的形势。这就是攻击强敌的方法。”
(四)
【原文】
武侯问曰:“敌近[1]而薄[2]我,欲去[3]无路[4],我众甚惧[5],为之奈何?”
起对曰:“为此之术[6],若我众彼寡,各分[7]而乘之[8];彼众我寡,以方[9]从[10]之,从之无息[11],虽众可服[12]。”
【注释】
[1]近:近距离。
[2]薄:逼迫,胁迫。
[3]去:撤退。
[4]无路:没有退路。
[5]甚惧:非常恐惧。
[6]为此之术:碰到这种情况。
[7]分:分兵。
[8]乘之:使其被动的意思。
[9]方:聚集,靠拢。
[10]从:攻击。
[11]从之无息:不断地对他进行骚扰。
[12]服:制伏。
【译文】
魏武侯问道:“如果敌军近距离胁迫我军,我军想撤退又没有退路,兵士异常恐慌,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
吴起回答说:“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我方兵力多,敌方力量薄弱,可以采用分兵几路合击的方法;如果敌方兵力强大,而我方兵力弱小,就集中兵力攻击它,并且不断地骚扰它,这样敌人虽多也能被我方制伏。”
(五)
【原文】
武侯问曰:“若遇敌于溪谷[1]之间,傍多险阻[2],彼众我寡,为之奈何?”
起对曰:“遇诸丘陵、林谷、深山、大泽[3],疾行亟[4]去,勿得从容[5]。若高山深谷,卒然[6]相遇,必先鼓噪而乘[7]之,进弓与弩,且射[8]且虏。审[9]察其政,乱[10]则击之无疑[11]。”
【注释】
[1]溪谷:山间有流水的谷地。
[2]傍多险阻:两边大多是地势险要之地。
[3]大泽:大的沼泽地。泽,指聚水的洼地。
[4]亟:急,迫切。
[5]从容:迟缓,从容不迫。
[6]卒然:突然。
[7]乘:乘势攻击。
[8]射:射箭。
[9]审:仔细。
[10]乱:阵势混乱。
[11]无疑:毫不迟疑。
【译文】
魏武侯问道:“如果我军与敌军在溪涧峡谷地带遭遇,两边地势险要,而且敌众我寡,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
吴起回答说:“遇到诸如丘陵、森林、谷地、深山、大泽等不利地形,必须疾速通过,千万不能从容不迫地行进。如果在高山深谷地带,突然与敌军遭遇,一定要先击鼓呐喊,乘势攻击敌军。将领要指挥弓驽手向前推进,一边射箭,一边俘虏敌人。这时要观察敌军将领的指挥行动,如果敌军阵势混乱,士卒惊慌不安,就要毫不迟疑地攻击敌人。”
(六)
【原文】
武侯问曰:“左右高山,地甚狭迫[1],卒遇敌人,击[2]之不敢,去[3]之不得,为之奈何?”
起对曰:“此谓谷战,虽众不用[4]。募[5]吾材士[6],与敌相当[7],轻足利兵[8]以为前行[9]。分车列骑,隐[10]于四旁,相去[11]数里,无见[12]其兵,敌必坚[13]陈,进退不敢。于是出旌列旆[14],行出山外营之[15],敌人必惧。车骑挑[16]之,勿令[17]得休[18]。此谷战之法也。”
【注释】
[1]狭迫:狭窄。
[2]击:进攻。
[3]去:撤退。
[4]不用:派不上用场。
[5]募:招募,挑选。
[6]材士:精锐士卒。
[7]相当:抗衡。
[8]利兵:锋利的兵器。
[9]前行:前锋。
[10]隐:隐蔽,隐藏。
[11]去:距,距离。
[12]见:同“现”,显露。
[13]坚:坚守。
[14]旆:古时旗末形状像燕尾的垂饰,也泛指旌旗。
[15]山外营之:在山外安营。
[16]挑:挑战。
[17]令:使,让。
[18]休:休息。
【译文】
魏武侯问道:“如果左右两边都是高山,地形十分狭窄,这时与敌人遭遇,我军想进攻又不敢进攻,想撤退又无法撤退,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