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兴寺创建于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初名龙藏寺,著名的龙藏寺碑就立于寺内。该寺的旧址是后燕慕容熙所建的龙腾苑。由于时代的变迁,隋代的建筑已经毁坏无存。宋开宝四年(971年),宋太祖赵匡胤下令在龙藏寺内铸造铜菩萨像,同时大兴土木,建造殿阁,更寺名为龙兴寺,摩尼殿就是此时开始修建的。清朝康熙和乾隆年间,又对寺院进行了维修和增建。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重修时改名为隆兴寺。
摩尼殿位于寺院的中轴线上,落成于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它面阔7间,约35米,进深7间,约28米,四面正中都有出口,出口处设抱厦,抱厦突出于主体建筑,使整个大殿平面呈十字形,这种平面布局的造型,是我国早期建筑中的孤例,也是现存宋代建筑中最特殊的一处。
摩尼殿的中间部分是重檐九脊歇山顶,四面的抱厦山花朝前。抱厦部分比较低矮,中间部分非常高大,很适于佛教建筑对佛像朝拜和进行其他宗教活动的需要。四周的抱厦有主有次,东、西、北3面均面阔1间,为次;南面的1间面阔3间,为主。由于主体建筑和四周的抱厦造型有别,高低不一,使整个大殿不仅有平面布局上的新奇感,而且在主体形象上进进出出,有起有伏,富于变化。加上精巧复杂的斗拱,八方出挑的飞檐,更突出了建筑物的古朴和自然。摩尼殿作为隆兴寺的中心建筑,四面临空,不管从哪一个角度去观赏它,都能感受到一种美的韵律。
摩尼殿由于其特殊的造型,使内部的分隔处理也与众不同。从正面进殿,仰首而见高大的佛像,佛像的东、西、北3面均有高墙进行分隔,围成开口南向的“凵”字形,使室内的光线比较暗淡,只有佛像金身上不时有折射而至的点点闪光,突出了佛教建筑的神秘气氛,东西两侧入口的对景是大幅的宗教壁画,用立粉贴金钩出画像轮廓,色彩非常鲜明,起到一种衬托佛像的作用。正中佛坛上安置释迦牟尼说法坐像。坐像西侧是站立的迦叶和阿难两个弟子,这些都是宋代原型。坐像两侧盘膝而坐的文殊、普贤两菩萨像是明代补塑的。
为了保护摩尼殿这座珍贵的建筑物,国家拨出专款,于1977年8月~1980年11月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
悬空寺院我国惟一的崖屋建筑群悬空寺,建在北岳恒山下金龙口西崖峭壁上,距山西省浑源县城5公里。它始建于北魏晚期,约公元6世纪。悬空寺原名“玄空寺”,是选取道家当玄、佛释色空得名。寺内主殿塑有老子、释迦、孔子像。当年,这是一座儒、道、释三教合一的典型的寺院。明清以后,群众根据寺院建筑特点,通称悬空寺。
悬空寺有殿宇楼阁40间,都是背西面东,自南而北。这些建筑并不连成一片,而是各自独置。进了山门就是大殿,也是寺内的主要建筑。大殿院内的建筑有危楼(南北对峙,既是碑亭,又是门楼,还兼钟鼓楼)、大殿(即主殿)、经阁、配殿和僧舍等。这些建筑却建在面宽仅20米,进深不足10米的极其有限的空间内,原来是采用了顺山崖凹进的地势,比肩起殿的方法。
其中碑亭与钟鼓楼、大殿与经阁都是重楼,而配殿又建在经阁之上,这样就不需要更多的空间。大殿院墙北边,紧依峭壁,有南北高下对峙的两座悬空楼阁。这两楼阁建筑形制基本相同,都是插梁为基,3层檐,3面出廊,歇山顶式。两楼之间,架起30米长的栈道。栈道南侧,又依岩起重檐危楼两层。
整个寺院建筑,全都在陡崖上凿洞穴插悬梁为基,参差错落,迂回曲折,既互相对峙,又彼此联系有序,布局十分别致。游人登楼俯视,如同置身霄汉。
悬空寺内的各种塑像80多尊,有铜铸、铁铸、泥塑、石雕等,这也是此寺的一大特色。
最早的高层佛阁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高层楼阁建筑,是天津市蓟县城内的独乐寺观音阁。据传,独乐寺最初是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年)由尉迟敬德监修的。
到辽圣宗统和二年(宋太宗雍熙元年,984年)重修。现所见独乐寺的主体建筑观音阁和阁前的山门,是重修以后保存到今天的建筑物。
观音阁是一座雄伟的佛殿,高23米多。面宽5间,20.23米,进深4间,14.26米。阁内构架高20米,上下共3层,从外部看像是2层。实则中间夹了1层暗层。由于阁内矗立着1座巨大的观音塑像(高16米,立像头顶有10个小佛头,故称11面观音),穿透中、上2层直达阁顶,所以,中层和上层实际上类似两层围绕观音像身的回廊。整个外形与唐代壁画中描绘的同类建筑近似,而内部结构,却体现了辽、宋时代一些显著的特点。如斗拱是横梁与立柱之间过渡垫托的木制构件,在唐宋的建筑物上具有实际的承重作用。以后,斗拱才逐渐演变,几乎成为纯粹的装饰品。观音阁的斗拱式样共24种,设计构思合理协调,和其他部分一起,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再如观音阁的柱网布置采用的是内外两周的配置方法,外檐柱18根,内檐柱10根,构成一个大圈套小圈的双层圈柱平面。同时,全阁的面宽与进深的比率以及高与进深的比率,均在4∶3左右。这样的平面布置与高度的比例,整个结构的完整统一,都是比较稳定的,有利于防御水平推力的破坏。
木结构佛殿南禅寺在山西五台县城西南22公里的阳白沟小银河北岸,李家庄西侧。
占地面积4100平方米。寺坐北朝南,有山门、龙王殿、菩萨殿和大殿、僧房等建筑。其中大殿高大雄伟,庄严质朴,方整的台基,几乎占了整个院落的一半。大殿重建于唐建中三年(782年),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唐代木构建筑。
大殿面宽进深各3间,单檐歇山顶,由台基、屋架、屋顶三部分组成。
大殿共用檐柱12根,以承托檐,殿内没有柱子,墙身不负重大承托力,屋顶重量主要是通过梁架由檐墙上的柱子支撑。四周各柱,柱头微向内倾,与横梁构成斜角,4根角柱稍高,与层层叠架、层层伸出的斗拱构成“翘起”。
既使梁、柱、枋的结合更加紧凑,增加了建筑物的稳固力,又使出檐深而不低暗,使整个大殿形成有收有放、有抑有扬、轮廓秀丽、气势雄浑的风格,给人以庄重而健美的感觉。
殿内的塑像,仍然保持原貌,都是唐代的珍品。17尊塑像分布在宽8.4米,高0.7米的佛坛上。整个塑像群以佛为中心,构成了动静结合、各具形态、生动活泼的场面。佛坛四周壶门和叠涩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花边和莲瓣,是五台山保存的唐代砖雕艺术的杰作。寺内幸存的3只石狮和1座石塔,也是唐代遗物。
华严寺大雄宝殿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殿是山西大同市城内的华严寺大雄宝殿。这座大殿原是辽代所建,在辽代末年的战火中被毁。金代天眷三年(1140年),在原来的旧址上,又进行了重建。
华严寺大雄宝殿是今天已发现的古代单檐木建筑中体型最大的一座,矗立在4米多高的台基上。大殿面阔9间(53.75米),进深5间(29米),面积达1559平方米。
佛殿檐高9.5米,庑殿顶,正脊上的琉璃鸱吻规模巨大,高达4.5米,这在全国寺院建筑上,也是少见的。殿内正面的佛坛上端坐着5尊遍体金色的大佛。称五方佛。
正中3尊系木雕,为明宣德二年(1427年)主持僧了然禅师募造于京师(今北京),其余2佛与两侧的众服侍菩萨皆为泥塑。在佛坛两旁,侍立20诸天,神情不一,姿态各异,身躯均前倾15度,别具一格。佛殿顶部天花板彩画共973块,大部为清代制作,所绘图案有圆环、龙凤、花卉、梵文等,极富变化。
佛殿内四周的墙上,绘满了巨幅壁画,规模之大,在全国的寺院壁画中颇为罕见。内容为释迦牟尼传记、说法图“七地九会”、善财童子53参、罗汉图及千手千眼观音等。殿内还保存了一座高2.5米木雕乾楼模型。楼为八角形,取威镇八方之意,所以又名镇楼。“镇楼秋爽”为大同八景之一。模型是仿制明代大同城西北角的乾楼,此楼在清时已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