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聚焦中国新课改-新课改之备课上课
15999300000010

第10章 新课程理念与备课上课(1)

内容精粹

教学的有效性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哪一项教学改革不是为了使教学更有效,不是为了使学生发展得更好?本次课程改革也不例外,其首要目标就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成为当前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关注的热点问题。正是基于这一背景,我们启动了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上课。

新课程与新理念

一、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二、新课程教师需具有的新理念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课程改革的最大区别就是不仅课程体系有了巨大调整,而且反映出教育思想的革命性变化:即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使学校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要实现这一转变,除了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外,还必须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如何应对这一历史性的课程变革?这就要求教师有全新的思维理念。

一、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课程改革较好地体现了社会、个体与自然三者的有机结合、统一,主要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注意培养学生的下列素质。

1.具有理性精神

包括两层含义:(1)理智的好奇心,强烈的求知欲,寻根究底的探索精神;(2)批判精神,怀疑精神,不轻信、不盲从、不唯书、不唯上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例如物理、化学等结论,不是像以前一样,由老师演示实验后,马上就得出结论,而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后,先由学生总结、和老师共同探究后得出结论。

2.具有广博、深厚的基础文明教养

拥有知识并不见得就拥有教养,只有当知识转化为个性特征和人格特征时,只有当知识转化为行为习惯并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知识才能成为个人的教养。一个人基础文明的教养越广博、越深厚,他所具有的创新能力就越强。

3.具有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技能

现在社会是信息和科技非常发达的社会,对于人才要求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特长,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对社会很好的服务。

4.能有效的表达自我

只要能对于社会有所贡献,只要有能力,就要大胆表现自己,使自己的能力得到体现,但表现不是盲目自大,要有效的恰当的表现自己。如语文、英语、音乐等科,要敢于表现自己,大胆地演说、表演节目、回答问题等。

5.自我延伸的能力

自我延伸的能力就是不断扩大自己的生活舞台,并成功地扮演各种社会角色的能力。这是适应社会,能够延续生存的基本能力。

6.具有自由与责任的意识和能力

自由和责任是互为条件的,自由是一种能力,与选择相联系。自由的条件是社会给予选择的可能与个人选择的能力,只有两者结合,才能追究人的责任,责任承担也是一种能力。概括之,我们要培养的是有灵魂、有头脑、有专长的人。有灵魂指的是有自己立身行事的准则,有头脑指的是有智慧、有韬略、有谋略,有专长指的是有一技之长。在此提出教育培养的人,是理想的形象,教育应自觉地朝向这样一个目标

以上新的教学目标具体通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大方面而体现出来。

二、新课程教师需具有的新理念

1.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为老师讲学生听,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出的学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因此,如何“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满足不同发展潜能学生的不同需求,给予学生选择的空间,以最终实现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是高中新课改的重要任务。

面对这一艰巨任务,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探究性学习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要求教师必须改变原来灌输式讲授的教学方式。

2.增强合作意识

首先,教师间要加强合作,集体的力量远远超过个人,新课程对教师的备课要求更高,备课最重要的不是备内容,而是备学生、备方法、备重点与难点,围绕学生来备课,通过教师间的合作和交流,能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新课程下,教师教学时需要根据课程要求和学生必须达到的目标自行选择教学内容,这就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但也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般来说,备课组是同一学科的教师组成,对综合学科来说,就是多门学科的教师组成,需要备课组定期举行活动,对某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大家对教学重点、难点提出不同的看法,提出自己教学设想进行交流,最后形成自己的特色教案。

其次,教师要积极与学生合作,不要高高在上,自以为是。在开放式的教学中,学生已不满足于单单依靠听教师在教室里讲这种方式获取知识,可能会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多方面的学习信息,拥有多种生活体验和实践经验,甚至有时他们得到的信息和经验是教师尚未接触到的,这就使得教师在学生面前没有了权威地位,自然也无居高临下的感觉,必须转换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教师在与学生一道搜集身边的资料,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时,可能会遇到未曾接触过的新鲜事物,或涉及不了解的新科技成果,为了很好的解决问题,就需要在与其他教师积极合作的同时,注重平等、互动师生关系的建立,视每一个学生为合作者,尊重他们的个性需求,共同关心国家乃至世界的新发展、新成就,努力创设师生平等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3.全面公正地评价学生

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学习方式、课堂模式等多方面都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当然也要进行教学评价的改革。因此,课程标准把“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作为一个基本理念,着重强调在对学习评价时,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评价的目标要多元化、手段多样化。

新评价理念的提出,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及个人,尤其是教师要彻底改变以前不科学的评价观念,以实际行动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评价要求,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学校教育在教学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环境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改变,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的教师,评价时必须做到在重视结果的同时又重视过程。我们不能求全,只要学生在某一方面有进步的表现,尽管每个学生的表现不尽相同,也应认为他的学习是有收获的,是成功的。为此,要全方位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仔细观察学生对知识理解、掌握的程度,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学习的方法,学习的积极性以及表现出的情感和价值观,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体现,这样的观察可以为教师全面公正地评价学生提供可靠的信息。在评价时,应注重形式的多样化,如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公评相结合。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变化和发展状况,帮助他们作好总结和反思,以便更好地指导、启发学生,促进其发展。

新课程怎样备课

一、备课的概念和意义

二、当前备课存在的误区

三、新课程对教师备好课的要求

……

一、备课的概念和意义

(一)备课的概念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促进学生健康、主动、可持续发展,传统的备课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实践的需要,因此,与时俱进,对之进行创造性改革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效率,全面实现课改目标的关键。

备课就是教师为课堂教学做准备的过程。从广义上说,教师的学习、生活都应该是这个过程的一部分,因为教师也是以自己的所有生活感受和知识储备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索。狭义上的备课是为课堂设置预案,设定程序,以完成教学任务,其书面表现形式就是写教案。传统意义上的备课仅包含狭义的一部分,把备课等同于写教案,这是不科学的,也不符合新课程标准教学的要求。

不少教师将备课等同于写教案,设计的教学过程不是罗列了教材内容,就是通篇的问题,或是把教参内容抄下来,最多也就是再加上一些时尚的词汇,用小组合作、探究、动手操作之类形式上的词语,掩饰空洞的问题设计,真正的备课除了备知识,更要备学生的“可能”,也就是说,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应尽可能多地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考虑在内,学生不仅应该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也应该是备课的出发点和归属点。

新课标下教学目标的设置已经发生了变化:变单一知识目标为三位一体的两维教学目标,即知识、技能、思想方法下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不应单纯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而应该在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提高,在培养学生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学科思维的同时,给学生以丰富的内心体验和个人感悟;变统一目标为多层目标,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变固定目标为动态、开放目标,教师要设身处地关注、呵护、尊重学生的学习感受,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自主学习和探究,给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的确,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时间多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备课投入就少了,在“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的备课三要素中,标准和教材一经确立就相对稳定,所以备学生永远最关键。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可以用“教师搭台,学生唱戏”这句话来概括,“搭台”就是教师要洞悉学生心理和时代精神,构建适合学生智力发展的问题情境,以便更有效地组织学生“唱戏”。教学环节的预置、课堂组织方式的确立,都要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不能过度的牵引,教师应灵活地发挥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比如,在备课时设计好的切入点和提问方式以及多维的问题策略,也就是问题设计的质量和运用策略,应当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

(二)备课的意义

1.备课是教师形成实际教学能力的主要途径

备课过程就是把教师的可能教学能力上升为实际教学能力的过程。在备课过程中要实现“三个转化”。

(1)通过熟悉教材,把教材中的知识完全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解决好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

(2)通过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掌握教学目的和要点,并把它们转化为教师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

(3)通过研究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内在联系,找到适合学生接受能力、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实现教学目的的最佳教学途径,并将其转化为教师所掌握的有效教学方法,从而解决教师“怎样教”和学生“怎样学”的问题。

2.备课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环节

“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的每一次备课,都是滋养“大河”的“溪流”,也正是一次次备课,才逐步促进了教师的文化和业务水平的提高,这也是为上好每一堂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备课是教师积累经验、探索规律、进行教育科研的重要过程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深思熟虑,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既要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深入学习和运用教学理论,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努力掌握教学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探索教学改革的新路子。所以,备课就是积累经验、探索规律、进行教育科研的实际过程。

二、当前备课存在的误区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它强调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在合作互助中学习,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与经验,顺应学生的自我发展,关注个体的差异,鼓励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但是当前备课还存在以下几大误区。

误区一:备课变成教案的“克隆”

有的老师把备课想象得很简单。备课时,找来现成的教案一抄了事,就这样,年年教,年年抄,除了写了一些细节和过程,整体上没有什么变化。这样,不重视备课,不重视教法的研究,不重视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就很低。

误区二:备课走上了“形式主义”

有的老师为了在备课检查中能体现课改精神和新课程理念,将“教案”改称“学案”,并没有教后反思、二次备课等备课要求,如把以往的教学过程分解为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等。实际内容依然是“换汤不换药”、“穿新鞋走老路”。如此改革,备课成了一种形式。

误区三:集体备课成了“教案之和”

网上的一则报道让人忍俊不禁:某学校开展对外公开课,五位教师上的都是同一节课,听课人听到的都是同一个模子:一样的导入,一样的话;一样的讨论,一样的题目;一样的过程,一样的调子。大家感到纳闷,询问后才知,这是之前集体备课的“成果”。他们将集体备课后的“成果”原封不动地搬进自己的课堂,照本宣科。这般“偷工减料”,这般“投机取巧”,备课“大船”岂不会“搁浅”?

误区四:备课成了网上资料的“拼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