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聚焦中国新课改-新课改之备课上课
15999300000015

第15章 新课程理念与备课上课(6)

传统的教学理论和实践重视、强调教师的课前备课,而忽视课后的备课。新课程强调对备课、上课的研究,通过反思总结,提炼、升华成功经验,探索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它以教学分析反思为主要特征,教师在上完课后,要根据教学中所获得的反馈信息及时改进和完善教案,明确课堂教学改进的方向和措施,突出备课的研究性,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捷径。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的备课要从“以师为本”转变为“以生为本”,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情感态度,以及他们生活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道德水平都需要教师在备课中加以认真考虑。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受学生欢迎的、具有科学发展观的新时代教育工作者。

【案例】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备课策略

一、整体把握单元专题

新课标语文教科书,从加强整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出发,以“专题”来组织单元。单元内各部分内容具有互补性和连续性,分别从不同角度,丰富和完善着单元专题,为单元教学目标的实现,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但有些教师单元专题意识淡薄,对单元整体特征及其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把握不准,致使“部分”教学远离“专题”,各自为战。整体把握单元的基本特征,就是要树立单元的“专题”观念,领会各部分内容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支撑和丰富单元专题的,明确它们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时应该采取的主要教法和学法,从而在教学时突出“专题”。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的专题是“细心观察”,内容包括:导语、课文、资料袋(或宽带网)、小练笔、口语交际、习作以及词句积累等等。各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和所采取的基本教法学法,用下表加以说明。

二、准确把握课文特征

课文是单元的主体,是落实单元教学目标的主要凭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和准确把握表达形式是上好课的最重要的前提。许多名师在谈自己的教学经验时,无不说到理解课文的重要性。许多有经验的教师也一定能体会到,自己教学的基本思路,是随着备课中对课文内容理解的不断加深而逐渐成熟的。但在实际操作中,许多教师往往在对课文内容一知半解,对课文特征的认识含糊的情况下,就开始设计教学过程。为了追求教学手法的新鲜和多样,生搬硬套“教参”或其他参考资料中的教学思路或手法。这种缺乏自身理解与感悟的“参考和应用”,只能造成具体教学时的“手法”过剩或不当。把握课文特征,只能靠教师自己的阅读感悟,并且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把握课文的自身特点。每一篇课文都是独立的文章,它们有自身的特点,不管放在哪里,它自身的特点永远存在。把握课文作为“文章”的特征,包括:①文章的结构特征。这有利于生成课堂教学的基本思路和线索。如课文《玩出来的名堂》的基本结构为:以“玩”为主线,写列文虎克是怎样“玩”的,“玩”出什么“名堂”。课堂教学的基本思路也就可以相应的确定为:抓住“玩”字,品味“怎样”,理解“名堂”。②文章的语言特征。这有利于安排课堂的语言训练,培养语感能力,体现语文课的本质特征。《玩》文的记叙性、说明性比较强,语言大多比较平实,但其中带有引号的几个句子,却显得较为生动和特别,而且对三年级学生来说,理解也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细读品味,理解它们的内容,掌握它们的句式。③文章的其他特征。如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写得比较具体,不但写了主人公怎么做,还写了他怎么观察怎么想,它既是全文的重点段落,也可以作为课后“小练笔”的模仿段落。

2.把握课文的“专题”角色。选进教科书的文章,本身并没有什么变化,但它处在教材这个更大的背景中,功能因这背景的作用而发生了变化。它除了作为“文章”的身份外,还有一种角色,即作为“课文”角色——在单元专题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课文的“专题”角色,既需明确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相同的地方——它是怎样和其他课文一起,共同支撑着“单元专题”的;更要明确它与其他课文不同的地方——它是从什么角度、什么方面来丰富和完善“单元专题”的。本单元的四篇课文,虽然都是写观察发现的,但所反映的角度却各不相同。从观察的内容看,有观察植物的、观察昆虫的、观察动物的,而《玩》写的是观察与思考中的科技发明与发现;从观察的目的性来看,其他课文所写的都是目的比较明确的观察与发现,而《玩》所写的却是目的不那么明确,纯粹是出于兴趣和好玩中的观察与思考、发明与发现——它正是从这个方面来丰富“观察”主题的。把握课文的特征,可以使教学的目标更加明确,教学的重点更加突出。根据以上对课文特征的把握,我们可以把《玩》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列文虎克是怎样玩出名堂的,对我们有什么启示。难点为:了解列文虎克玩出的那些“名堂”。

三、分层解决教学重点

课堂教学的过程,主要是引导学生富有条理地解决教学重点的过程。但目前,对教学“艺术”的片面追求和教学“手段”的堆砌滥用,造成了许多课堂教学层次性目标的混乱,缺乏应有的条理。所以,必须在搭好课文教学最基本的骨架——解决教学重难点的基本过程后,再相应地安排其他的教学内容。这不但有利于把握教学的层次性目标,使课堂教学更有条理,还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防止在进行教学流程的构想时,因其他因素的过早干扰,而淡化重点,而且有利于集中精力,在重点问题的解决中,体现新的课程教学理念。根据“摈弃分段讲读,围绕重点议读,加强整体把握,采用分层推进”的新的教学理念,可以把《玩》的教学重点,分解成以下几个有递进关系的层次性问题,并安排相应的教学时间段(见下表)。

四、科学追求教学艺术

语文教学的艺术性,指的是教师引导学生富有兴味地、更加形象地理解学习的内容,获得语文素养,受到情感熏陶。它包括教学手法的采用、辅助手段的选用及教学问题和教学内容的呈现等等。《玩》的教学中,虽然设计了层次性问题,安排了重难点解决的基本过程,但如果把这些问题直接呈现给学生,就显得机械呆板有余,形象趣味不足,也难以体现新的课程理念。从以下方面入手可以实现教学的艺术性,并较大程度地体现新的教学理念。

1.改变问题的呈现方式。问题的呈现方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中的心理体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好的问题呈现方式,可以使学生学得更加“积极主动”,富有成效。根据文中主人公所做的事介于“玩”与“不玩”之间,也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刻地领会列文虎克的“玩”与一般意义上的“玩”的不同之处,可以把“列文虎克是怎样‘玩’出‘名堂’的”这个问题,转化为“你觉得列文虎克是在玩吗?为什么?”当学生形成两种完全相反的意见时,让他们各自读文找出依据,在小组分头准备后,进行辩论。当双方争执不下时,教师再组织学生统一意见,得出玩中要“观察与思考”的认识。最后,再引导学生读书感悟课文的重点段落是怎么写的,做到既理解内容,又学习表达。这样,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但理解了课文内容,突出了“单元专题”,而且训练了学生诸如合作、交往、辨析等多种能力,实现教学目标的三维整合。

2.转变学生的思考角度。加强教学的亲和力,增加学习的内悟性,是新课程的理念之一。转变学生的思考角度,就是使学生对课文的思考理解,由“远”变“近”,由“外”转“内”。如“‘玩’出‘名堂’对我们有什么启示”这个问题,如果直接呈现给学生,显得外在于学生的情感体验,思考的结果只能是理性化和概念化的。若把它改为“学习了课文,你想对列文虎克说什么?你想对自己或同学们说些什么?”就使它变得与学生直接相关了,使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角度,由外在的接受性思考转变为内在的体验性感悟。

3.组织合理的合作学习。新课程极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应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使合作学习富有成效的前提条件有许多,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问题或任务必须是学生个体不能解决,或解决起来难度较大的,而且要在学生个体充分思考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如,“列文虎克‘玩’出了哪些名堂”这个问题,涉及面广,学生个体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个体读书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再组织全班交流。

4.使用适当的教具资料。重视教学辅助工具特别是多媒体课件的使用,重视课外资料的查阅及其运用,是当代课堂教学富有艺术性的表现形态之一。科学追求教学的艺术性,就是要做到“工具和资料”当用则用,但绝不乱用和套用。课文中列文虎克所发明的显微镜和他所发现的微生物世界,虽然不是教学的重点,但三年级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观看实物或课件画面来形象感知和理解,也可以通过引入课后的“资料袋”,或学生课前查到的资料来帮助理解,但要把握好“度”,以免过分详细、费时过多而喧宾夺主。

5.预设有效的课堂生成。“生成性”是新课程语文课堂的一大追求。这就要求备课要做到“为了生成而预设”。对于“生成”和“预设”的关系,笔者是这样理解的,在语文教学中,“目标”(包括各个大步骤的层次性目标)大多是预设的,而达到目标的途径及其细节,大多是在师生互动对话的过程中生成的。所以,以生成性为思想指导的课前“预设”,非常重视重点问题的分层解决,注意教学基本框架的安排和达标途径的多种设想——而不是唯一的设计。这样,既创造了较大的生成空间,又明确了生成的方向,既有利于课堂的生成,又防止了离题万里的无效生成。这一点,大家不难从《玩》文教学过程的安排中体会到。

【案例】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该如何备课

目前,历史教学是处于改革与发展之中,正经历着转型和变化。可以说,历史教学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在改革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在这种形势下,老的问题如何处理,新的问题如何解决,需要教师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很多。新课程给教师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需要,因而如何把新的教学理念实践到课堂教学中来,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要上好一节课,备好课是前提,只有备好课才能教好课。因此教师的备课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重要的。凡有几年教学经历者都能从备教材、备学生、备目标、备过程、备教法等方面来说。但在新课程条件下,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的要求,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展示,它的性质、功能、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要求教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在落实学生主体学习地位上下功夫,在落实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上下功夫,在落实学生合作学习上下功夫,在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下功夫,在防止学生的学习活动流于形式、切实提高课堂效益上下功夫。因此教师备课已升华为教师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那么面对新课程这个大背景,高中历史教师该如何备课呢?

一、变被动、机械的备课方式为灵活的、动态的备课方式

传统的备课,基本上是教师按着“我教你学”的思路来编写教案,教学过程完全是由老师来控制。因此,这种教学设计基本上是预设的、有计划的、可控制的。我们说这种方案是静态的、单一的、机械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具体活动内容、什么时间发言、教师讲什么都由教师课前做了规定。

当前,新课程的要求是“以学定教”。教学设计始于体现学生学习需求的“教案”,但又不等同于过去的“教案”。因此,教学设计是一个流动的过程。教学设计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多向互动,始终是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循环中进行。正因为这样,教学设计不应是对课堂情景进行面面俱到的预设,它只能是描述大体的轮廓,而要给学生留有更多的空间,让他们在流动中、变化中充实和完善。

研究表明:教师在一堂课上要做出30个左右的决定,这意味着教师要在不断变化的情景中随机地采取行动。要在一节课上做出那么多的反应并力求准确,这些不是固定教案所能解决的,而要靠教师的“临场发挥”。这样看来,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既是可以预设的,又是不可预设的,可以这样说,教师可以在课前进行比较粗的一次设计。然后随着课堂教学的进行以及新问题的出现,随时调整教案乃至进行二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