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聚焦中国新课改-新课改之备课上课
15999300000018

第18章 新课程理念与备课上课(9)

教师除了有效地挖掘教材资源外,还要注意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其他教学资源。如社区、家庭资源的合理利用;媒体、网络资源的合理开发;其他学科资源的有机整合。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

《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地从事学科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的真实状态是决定课堂教学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就是学生进入教学活动,能动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的倾向性表现行为。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教师在上课时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

1.找准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找准学生学习的起点。改变过去的“以教论学”为现在的“以学论教”。为了了解学生是否具备了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教师可以对所确定的预备技能和设定的教学起点进行预测。教师要将自己的教学起点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2.精心安排学生的探究过程,让学生体验学科生活化的教学

作为教师应该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要根据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把课本中的例题、讲解、结论等书面东西,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学习活动。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让学生经历有关的活动,获得对有关知识的体验。即教学中要重视概念的抽象过程、公式的推导过程、法则的归纳过程、规律的概括过程、结论的综合过程、思路的分析过程等,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教师在设计教学预案时,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成功愉快的体验。

(三)问题意识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课堂教学中是否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成为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分野。袁振国教授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问题意识、问题能力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以问题作为知识教学的纽带,把知识的认知掌握过程当作问题解决过程。也就是说,要把学习看作是独立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索意识和批判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的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敢于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能力、态度和情感的全面和谐发展。

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就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发现和解决问题。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创设某种情境,引发出所要“研究”的问题,并让学生们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中,锤炼思维,体验求知的艰辛与快乐,增强自信心。问题可以由教师设置,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发现。如果问题是学生自己发现、提出的,则更贴近学生的思维实际,更能激起学生“研究”的欲望。

(四)“预设”与“生成”意识

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不只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过程,而且是学生得到发展,形成健康人格的过程;不是教师个人表演和展示才能的过程,而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激发生命活力的过程。

一堂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应该是课前“精心预设”和课中“动态生成”的辩证统一。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开放、动态、多元化的对话和交流,意味着教学将会有更多的“不确定性”。有的研究者认为,课堂教学不是教师行为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课堂总是处于一种流变的状态。有人估算过,教师在一次40分钟的课堂里,至少要做出30个与教学有关的决定。所有这一切都时刻挑战着教师的智慧,要求教师充分预设并根据变化了的情形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根据对课堂中各种信息的综合把握,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得当的措施。课堂是师生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过程,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动态生成过程,即使教师事先备课再充分,也难以预料过程中出现的形形式式的情况和事件。师生的心态在变,对知识的理解在变,知识经验的积累在变,课堂的物体空间也在变,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变化的情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根据自己对课堂各种信息的捕捉和把握,采取有效的措施。要求教学应学生而动,应实际情况而动。因此,课堂教学不只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活动过程,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师生都应将整个生命,而不是生命的某一部分投入到知识的建构与再创造中去,课堂教学与生命成长同在。

追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在设计教学预案时,要尽可能设计成板块式的结构,教学预案可以大体勾画出一节课的大致思路,但不必细致到课堂上的每一句话怎么说。教师课堂上要提哪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可能怎么回答,教师在课前要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在自己的教学预案中,应留出足够的教学空间,让师生在课堂上对话交流,教师在教学预案中应提一些富有思考性的问题。

“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是都能在备课时预测的。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地由课的具体过程进行状态,以及教师当时处理问题的方式决定。”在教学中,当发现预设与真实情境错位,自己的主观性与学生反馈的客观性形成矛盾时,应立刻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机智地找寻适合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手段与方法。积极捕捉和筛选学习活动中反馈出来的一切有利于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建构的生动情境和鲜活的教学资源,以渴望、赞赏的心态,面对学生的奇思妙想与真知灼见,尊重并灵活处置好这些生成性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

(五)质量效率意识

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归根结底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实现个性的健康展。用《纲要》的话说就是:“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1.确定切实可行的课时教学目标

课时教学目标是对一堂课教学结果的预先规定,它是单元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分解。它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教师在制定课时教学目标时,要注意以下四个问题:一是目标内容的具体性;二是目标的可操作性;三是目标实现的及时性;四是目标设计的灵活性。

2.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教学方法是指向特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的、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它是引导、调节教学过程的规范体系。它既包括了教师教的方法,又包括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的方法,是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在教学活动中的高度整合和有机统一。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较强的针对性。教师在教学时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备课时,要把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现代化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做到“一法为主,多法配合”。只有从整体上发挥教学方法的优势,才能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各项教学目标。

3.组织好有效的课堂练习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学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学生每学一种新知识,必须当堂进行巩固。组织练习活动有一些基本的要求,例如,练习内容要有针对性、典型性,练习安排要有坡度、有层次,练习的形式要灵活多样,练习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等等,这些基本要求是广大教师实践经验的结晶。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除了认真贯彻以上原则外,还要注意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出发,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组织丰富、有趣的练习活动。同时要关注学生在练习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

4.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理想的课堂,应该是课堂中教师能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通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之间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时空;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意义的问题与情境;关注学生独有的文化,增强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多维与有效的互动;关注学生的个体特征,实施个别化的差异教学。理想课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呵护自尊,培育自信,激励自强。学生受教师的启发与鼓励,满怀兴趣和探究热情,主动地参与到智慧性、挑战性的学习活动,通过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创造力,将外在的知识进行选择、重组,以个性化方式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并从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使个性不断发展。

四、新课程背景下上好课的有效策略

新课程下,一节成功的课应该具备“新”、“趣”、“活”、“实”、“美”的特点,即:

(一)“新”

新,就是不步人后尘,不因循守旧,不照搬别人的教案,努力把课讲出新意来,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念新——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

所谓理念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教学观念是教学工作者在头脑中形成的关于教学过程及其规律、教学的价值取向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主观反映。观念是改革的先导,不同的教学理念,会带来不同的教学设计,取得不同的学习效果。教师的教育观念决定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是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新课程的知识观:学生不仅要掌握陈述性知识,更要掌握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新课程的人才观:自觉地围绕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开展教学活动,着眼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差异,发展学生的潜能。新课程的教学观:教学观在这里是指人们对教学现象及其规律的认识,其核心是对学科教学本质的看法。以数学课为例,首先,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是学生经历数学化和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过程;其次,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多边互动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围绕数学教材这一教学文本进行平等对话,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需要有全面的“沟通”与“合作”;再次,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又能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从教学任务来看,数学教学过程又是一个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素质全面发展的育人活动过程。新课程的学生观:学生观是人们对学生的基本看法,主要表现在怎样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等方面的一些认识。学生观是构成教学观念的核心内容,它直接决定着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教学方式、学习评价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处理。新课程理念下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我们应该形成以下基本认识:

①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学习知识的。我们的教育应该是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虽然学生的智力水平、生活背景和学习习惯等存在差异,任何一个知识都能够以一种合适的方式教给任何一个年龄的学生。

②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知识。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即使是一年级的儿童,他们也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当然,画在这张纸上的图案、颜色肯定是各不相同。由于不同的生活背景和家庭环境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习之间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教师要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学习学科知识,也要允许不同的学生所达到的学科水平有所差别。

③学生的学科知识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吸取知识、反复记忆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一个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并构建他们自己的过程。

④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学习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适当的方式理解问题,同时,教师也应该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理解、探索和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