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聚焦中国新课改-新课改之备课上课
15999300000019

第19章 新课程理念与备课上课(10)

新课程的教师观:教师观是指人们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和地位,应发挥的功能和作用等的一些基本看法。教师观和学生观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教师观影响着学生观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学生观又制约着教师观的确立,有时两者甚至是同一认识在两个不同方面的表现。新一轮课程改革对传统的教师观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使广大教师的教师观发生了重大的转变。首先,教师是学科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和学科教学的研究者,而不是学科课程和教学活动的被动执行者。其次,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要作出全面和正确的引导,但这种引导主要是通过平等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在与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去对学生的学习施加积极的影响。

新课程的评价观:自觉地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不断改进教学的作用。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新课程的课程资源观:教师应跳出封闭的教材和教室,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利用和开发身边的课程资源,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社会。

2.思路新——构思新颖、实用高效的教学思路

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同样的40分钟,同样的教师,由于教学设计思路不同,课堂教学效果却大不相同。例如,在讲授高中数学“圆柱的体积”时,一位高中教师是这样进行的;教师首先让学生大胆猜想,圆柱体的体积可能等于什么?大部分学生猜测圆柱体的体积可能等于底面积ⅹ高。然后给每组同学提供不同的学习材料,让他们自己想办法加以验证。有的组将圆柱体玻璃容器中的水倒入长方体的容器中,再分别测量出长方体容器中水的长、宽、高,计算出了圆柱体玻璃容器中水的体积。有一组将圆柱体木块浸入长方体容器的水中,通过计算上升水的体积计算出了圆柱体木块的体积。然后学生比较报告单上圆柱体的底面积、高与体积的关系,使学生确认自己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该老师借助于学生们熟悉的生活引出知识,化抽象为具体,予枯燥以趣味,使学生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新颖的设计,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体现了在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和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建构主义教学理念。

教学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努力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把适合教师讲解的内容尽可能变成适合学生探讨问题的素材。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悦,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中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这样才能促使学生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好学”的境界。

3手段新——重视现代化手段的运用近年来,多媒体计算机进入课堂,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能较好地处理大与小、远与近、动与静、快与慢、虚和实、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启迪学生的思维,扩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可以说,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的推广使用为教学方法的改革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发挥多媒体课件动态感知的优势,创设他们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尽管电化教学手段在传递信息方面有着诸多便利,但也绝不能排斥或代替其他的教学手段,黑板该用还是要用的,必要的板书还是要写的,电教手段只有用得巧、用到位,才能真正发挥其辅助教学的作用。

(二)趣

趣,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学习的潜在力量。在教学中,当一个学生对其所学的学科发生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学习,而不会感到是一种负担。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势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至关重要的条件。

1.导入新课时引发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是一节课的重要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的导入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好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就变成了愉快的事情,就会学得积极主动。教师可通过实物(模型)或图片展示、故事演讲、猜谜语、表演、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创设情境,将教材内容生活化,知识趣味化,静态知识动态化,生动活泼地呈现数学内容,充分以境激情,以情激趣。

2讲授新课时保持学习兴趣

学习本身就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既需要学生的自身努力,也需要对学习过程产生兴趣。即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了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应重视:

①重视运用教具、学具和电化教学手段,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

②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③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通过组织学生相互交流,通过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3巩固练习时提高学习兴趣

巩固练习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心理学实验表明,学生经过近30分钟的紧张学习之后,注意力已经渡过了最佳时期。此时,学生易疲劳,学习兴趣降低,学困生的表现尤为明显。为了保持较好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除了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层次性和针对性以外,我们还要特别注意练习形式的设计。

教学不仅是师生双方信息交流的过程,同样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积极激发学生的情趣,必然激活和加速学生的认知活动。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积极的鼓励、会心的微笑、殷切的期待,教师为学生创造的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必然会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条件,有利于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三)活

活,即教学方法灵活,把教材用活,把学生教活。

1教学方法灵活

在教学过程中,明确了教学目标,确定了教学内容后,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和模式,就成为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行为、手段的总称。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不存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学生都有效的“万能”的教学方法。因此,要从实际出发,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而且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还要创造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时代的要求。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这一整体结构中的一个要素,它和其他要素如教学任务、教材、教学手段、教学对象等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从这些方面综合考虑。从教学任务来看,感知新教材时,以演示法、实验法为主;理解新教材时,以谈话法、讲解法为主;形成技能技巧时,以练习法为主。对不同的新教材,教学方法亦不同,新旧知识联系紧密的可用谈话法、引导发现法等;教起始概念,一般用实验法、探究研讨法。从教学对象来看,低年级多用演示法、实验法;中年级多用启发谈话或引导发现法、探究研讨法;高年级可适当用讲解法、自学辅导法。一般来讲,年级越高,教学方法也应该越开放。此外,教学方法的选择,还要视不同班级情况而定。有的班级学生思维相当活跃,可考虑采用引导发现法;有的自我评价能力较强,可以加强独立作业;有的抽象概括能力较为突出,那就可以减少直观手段;有的阅读课本习惯较强,也可适当采用自学辅导法。从教学设备来看,有电化教学设备的学校,就应充分利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手段。此外,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同,所选用的教学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大法必尊,小法必活,贵在得法”,教学中要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坚持“一法为主,多法配合”,逐步做到教学时间用得最少,教学效果最好,达到教学方法的整体优化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要坚持启发式教学,都要坚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动眼、动手、动口、动脑、动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都要坚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都要坚持让学生把学习当成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

2把教材用活《新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也提出“学生的学科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现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学习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学科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充分提供从事自主学习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与技能、学科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不受教材的约束和限制,学会灵活地处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大胆改革教材中的不合理因素,适当增补、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向现实、有趣和富有挑战性转变。

3把学生教活

只有课堂活起来了,学生才有可能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把学生教活很重要的三个方面就是课堂上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让学生有思维活动,有学科思考;要教给学生学习学科的方法。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是认知矛盾运动的过程,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是产生认知冲突的焦点。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自主质疑,是自主学习的关键。

(2)怎样才能使学生学会提问?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必须遵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设计情境,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中不以权威者、裁判者、命令者、监督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教师要充公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视他;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偏差时,教师要给予积极肯定,赞扬学生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启发。要鼓励和欣赏学生提出问题,使他们敢于求异、求新和发散思维。③要充分相信学生有质疑的能力。教师应遵循不同年龄段学生学习的特点,对学生的质疑能力进行坚持不懈的训练,使学生由感性问题的质疑逐步过渡到理性问题的质疑,进而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学生具有运用学科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固然很重要,但是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更具价值。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是敢于和善于揭示自己认知上的矛盾与冲突,积极探求未知的心理需求的具体表现,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学习品质。④教师应转移备课的重心,把着眼点放在使学生对新授知识产生问题,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自主解决问题上。教学应在使学生“想问、敢问、好问、善问、会问”上做文章。⑤要欣然面对学生的“发难”,小心呵护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⑥要虚心向学生学习,不要害怕被学生问倒;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回答不了,这不是老师的耻辱而是老师的荣耀。

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来说,问题意识应该成为基本意识。因为,所谓教学,说到底,就是师生共同探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如果学会了如何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那么,教师的“教”才能见成效,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3)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

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让他们从小学会学习,这既是未来社会对基础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素质教育必须完成的一项基本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学习方法的教学,让学生切实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如实际操作、直观感知、抽象概括、演绎推理、系统整理知识等方法。通过这些方法的掌握。促进他们学习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四)“实”实——就是教学中要讲求实效,不走过场,不摆花架子,用足球场上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教学要“到位”,即努力做到教学内容充实,课堂训练扎实,教学目标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