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聚焦中国新课改-新课改之备课上课
15999300000003

第3章 新课程与新课标(3)

使学生全面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所必备的知识。生物课最大的变化是改变了以学科为中心构建课程体系的思路,课程标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改变了沿用多年的“动物学”“植物学”“生理卫生”的课程体系,这是一项重大突破。中科院院士李季伦、北京大学教授吴相钰等生物学专家认为,以这个主题统合初中生物学的教学内容,完全符合当今世界上生物学基础教育发展的潮流,也符合我国目前的现状。

七、外语: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包括情感态度、文化意识、语言能力、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是多年来外语专家的一致呼吁。专家感到,英语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具体包括情感态度、文化意识、语言能力、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五个方面的要求,是对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外语教育全面、科学的表述。英语课程标准吸收了国内外先进理论和经验,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体差异,推行任务型的学习模式,注重过程评价,体现了外语教育的特点。特别是将课程分为9级,其中2、5、8级分别体现了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的毕业要求,体现了包括小学在内的外语义务教育课程的设置,同时考虑到外国语学校和外语特色学校的高标准要求,允许某些地区因条件和需要的不同做适当的调整,这既体现了统一性,也体现了灵活性。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刘光准高度评价俄语课程标准“突出交际、主题为线、句式为主、螺旋发展”,符合外语教学的规律。尤其是突出交际,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实际,内容富有新意,这一改变将带来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和教材编写等方面的一系列变革,必将对我国中小学俄语教学产生深刻影响。日语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同时,强调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这是以往日语教学大纲不曾涉及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课程标准从内容标准以及实施办法都贯穿了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素养、学习策略和情感态度五部分,充分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在评价体系上的突破,是日语课程标准最突出的一个特点。以往,教师以书面考试分数作为最重要的评价,如今,强调学生自主评价的重要性,同时发挥教师、学生、家长在评价中的积极作用,这一做法值得肯定。

八、历史与社会:体现时代精神

大力提倡人文精神、科学态度、民主与法制观念、国际意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如今的历史课程展现的是一幅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文化史。课程标准打破了以往历史教材以年代为顺序、以朝代为基准的陈旧模式,构建了全新的学习主题式的课程体系,改变了原有课程中“繁、难、多、旧”的现象和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课程内容体现了时代精神,大力倡导人文主义精神、科学态度、民主与法制观念、国际意识、可持续发展观点,反映了近年来史学界公认的学术研究的新进展和新水平。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提倡学生探究式学习方式,并提出了与此相适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目标和教学活动建议。

九、美术:设计美的生活

让孩子从儿童时代就接触材料,接触工具,会动手做出简单的器物美术课不等于图画课,美术课程标准遵循美术教育的基本规律,从培养学生素质出发,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划分为4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体现自主学习,是对传统的一种突破和超越——这是美术审议组专家的共同感受。

十、体育:坚持“健康第一”

把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终身锻炼意识、全民健身意识、与人交往合作意识作为重点。体育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内容的做法,构建了身体发展、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把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终身锻炼意识、全民健康意识与人交往合作意识作为重点,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满足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人人享受体育与健康的乐趣,这是体育课程标准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

十一、音乐:以审美教育为核心

音乐不是一种技能教育,应当通过音乐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组组长于润洋认为,这次课程标准的制定,从根本上理解了音乐课的价值,突出了艺术教育的特点。过去,中小学音乐教育以教音乐知识、技能为主。如今强调通过音乐课程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强调让学生感悟、理解音乐、喜欢音乐,为学生一生爱好音乐打下基础,这一点十分重要。

十二、艺术:情感与审美的教育

回归艺术教育的本质,使艺术课体现出鲜明的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和愉悦性。专家认为,艺术课程标准的显著特征是:高度重视艺术教育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对学生艺术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很好地结合起来;把学生的发展置于中心地位,强调多门艺术学科的沟通和融合,发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能力、创新精神等多方面的功能,使艺术课程体现出鲜明的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和愉悦性;大大开拓和丰富了教学内容,既有艺术知识技能,也有艺术制作、艺术表演、艺术批评、艺术欣赏等方面的内容,并强调这些内容与日常生活、情感体验、文化背景和科学知识的紧密联系;创设了体验式、探究式、对话式等教学方式,丰富了艺术课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着眼于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艺术教育课程标准的改革与创新,使艺术教育的本质真正回归到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层面。

十三、新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前面的讨论,我们认为新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为: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即在整个社会的宏观背景下,促进学生发展,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个高度发展的社会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而且是一个精神文明同样高度发达的社会。现代教育成为发展人的教育,把人的发展当作目的。正如《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对基础教育任务的规定的那样:“基于学习需要包括人们为生存下来,为实现发展自己的能力,为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为充分参与发展,为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为作出有见识的决策,以及为继续学习所需的基本学习手段(如识字、口头表达、演算和解题)和基本学习内容(如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态度)”。就目前来说,在教育价值观上,应变革长期以来只片面强调学校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观念,确立教育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价值取向,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

从课程开发到课程实施与评价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建立在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学校的一切评价工作,都应体现这一价值取向,最终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应当成为教育评价的基本价值取向。这种为学生终生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应该贯穿于教育评价活动的始终。

新课程如何抓好课堂教学

一、贯穿一个理念

二、抓住两个规律

三、展开三个层次

一、贯穿一个理念

在课堂教学中要贯穿新课程理念,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思想方法。教学目标多元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从被动接受学习转向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的角色地位要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教学策略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中课堂教学的价值观需要从单一地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转为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实现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重建学科教学价值观,拓展学科丰富的育人价值,按育人价值实现的需要,重组教学内容,综合设计弹性化的教学方案。

二、抓住两个规律

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知识规律和知识应用规律的学习。

把握知识规律,即引导学生弄清本堂课所学知识之间的关系,以及本堂课与以往所学的相关知识之间的关系。要用图、表或条理清晰的语言表述知识结构,以帮助学生将客观的知识结构转化为主观的认知结构。

把握应用规律,即引导学生明确知识应用的范围;学会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时切入点的选择方法;总结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技巧。

三、展开三个层次

情境创设:这是引发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其基本功能和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特定的情境,激活学习的问题意识,形成基于问题的学习任务,从而展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二是通过特定的情境,使问题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激活现有的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活动中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个体意义,导致认知结构的改组或重建。

新知学习:实现知识内化形成学科技能。解决两个问题:是什么(陈述性知识)和为什么(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在新知学习阶段重点是让学生把握知识规律。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是学科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有机结合的过程,这是实现学生在教学中认识主体作用的一次质的转化,也是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学生积极思维的结果。这里“教”是条件,“学”是关键。从认知程序看,教师是从整体到局部,而学生是从局部到整体,教学过程正是在新知识这个认知连接点上实现认知的转化,即由教变学的转化。

在新知学习过程中,一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这是主动学习的实质性的环节。不是教师直接讲授或讲解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方法,而是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思路、途径和方法。学生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在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知识清单”;确定搜集知识信息的渠道、途径和方法;搜集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并进行分析和处理;利用知识和信息解决提出的问题,完成学习任务。二要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这是主动学习的拓展性的环节。学生群体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交流、讨论自主探索的学习成果,批判性地考察所提出的各种理论、观点、假说、思路、方法等,通过社会协商的方式使群体的智慧为每一个个体所共享,内化为个体的智慧,拓展个体知识视野,是形成学生表现、交往、评价、批判能力的重要环节。要给学生留出发挥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空间,要给学生提供在不同的情境下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表现自我的多种机会,要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形成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反馈的学习能力。

知识应用:重点是让学生把握知识的应用规律。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既要使学生巩固知识,进行技能性的转化,又要完成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任务,还要考虑适应学生不同智力水平。所以要精心设计训练题,题型要多样化,注意精练性和典型性,要有一定的智力坡度。为此应该设置智力台阶。基础性应用即与教材上的例题同结构、同题型、同难度的模仿性练习题,用于巩固当堂所学的新知识;综合性应用有两个维度,一是本堂课内所学知识点的综合,二是本堂课内所学知识与已往已学的相关知识的综合;发展性应用有三个维度,一是一题多解,二是多题一思路,三是学科综合。

落实四项训练: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贯穿训练,即观察能力的训练、操作能力的训练、表达能力的训练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以四项训练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新课程教孩子学做人

一、平等教育

二、爱的教育

一、平等教育

有一句名言叫“蹲下来看孩子”,教育者要蹲下来和孩子保持一样的高度,以孩子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这样才能真正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也就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教育者才会有心去主动地创造更充裕的时间和空间去了解、剖析、关爱孩子,为孩子提供最适合的教育。教育的平等不只是孩子之间的平等,更应是教育者和孩子间的平等,教育者和孩子之间的平等是平等教育、民主化教育的基础。也只有这样,素质教育才有更好地实施的土壤。在我们如今倡导的“小班化教育”中,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真正走到学生中,有时蹲着、有时坐到学生中,有时半跪着进行指导,营造一种和孩子“等高”的平等气氛,让孩子在轻松的环境里率真地袒露他的一切,这就是因材施教的基础。

二、爱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