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聚焦中国新课改-新课改之教育探究
16000500000018

第18章 探究教育的实施(2)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现代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说过,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考,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因此,在细心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应该对作者的观点做出评判,这样的阅读才具有价值性。对作者的观点做出评判,往往需要对作者的观点提出不同的见解,这是创造性阅读,因而是深入探究的最高层次。这要求教师放飞学生的心灵,发展创新个性。要求学生树立挑战意识,有锐意的创新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而不能一味地迷信书本,迷信前人,迷信权威。教师应运用角度转换法,启发学生另辟蹊径,创造性地进行思维,用全新的观点和角度去深入探究,得出独到的“水往高处流”的观点。例如高中语文二册(人教版)第十六课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作者开头就提出“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的观点。通过品读课文,作者是从美学原理和哲学角度分析而得出的一种“残缺美”。究竟何者更美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学生便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认为维纳斯失去一支手臂会更美,理由是“必须失去双臂”,显然是有人为因素,而失去一支手臂却恰恰体现了其自然之美。标新立异的观点,教师应给以鼓励。

总而言之,语文阅读教学只有当教师把探究学习方式引向深入时,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探究式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所谓“探究式”阅读,即让学生主动地参与阅读实践的全过程。具体地说,就是在一定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引导学生直接或间接参与个体阅读目标的制定,选择适合自身的阅读内容。并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质疑问难。在与同学的合作交流中,探求最佳答案,自己悟出阅读方法,自己积累好词佳句,并对阅读过程作出总结。其主旨是学生“自主阅读,自悟阅读,自得阅读”。它的实质在于变重教为重学,变被动获得为主动获取。从哲学的意义上看,这种个性化的“自主式”阅读不仅表现出一种量的变化,而更是一种质的突破,它蕴含着学习内在力量转换后新的学习能量的生成和积淀。

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Terry D.Johnson(特里·约翰逊)在《阅读教学》一书中,提出了阅读能力的发展要经历四个阶段:①译码阶段;②字义阶段;③表述阶段;④评价阶段。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往往只能停留在一,二两个阶段,无法把自己的理解,感受掺进文章内容中去,缺乏持续阅读的能力。

而有目的的,理智的持续阅读能力是人类获取知识,创造新知的重要途径,这种能力的形成和提高需要长期的培养。

探究式阅读方法探究:

一是放手让学生自己确定读书思路,主动设疑,明确具体的读书指向;

二是放手让学生充分自读,经历阅读过程,深入探究,自主思考,自主体验,相互合作;

三是放手让学生围绕阅读重点精读品评,积极感悟,展示读书过程,发表独特见解,探索读书规律。

四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朗读、默读、复述,学习精读、略读、浏览的阅读方法,倡导学生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发展他们持续阅读的能力。

自主选择阅读内容的探究:

“自主式”阅读在很大程度上倡导学生凭自己意愿自主地选择阅读内容,使他们能从阅读中获得乐趣,并以此去体验,去想象,去升华,去创造,凭自己的感受来积淀,来感悟。

自主阅读习惯的探究:

在阅读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养成通过深入思考,认真分析,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引导学生突破阅读的思维定势,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探究,发现,鼓励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体验。教会学生在预习,自读,自学过程中,运用工具书,解决遇到的疑难问题。鼓励学生质疑,敢于向教材,教师挑战,标新立异,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习惯。

三、探究式阅读教学的课堂流程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内容,它占用的课时多,倾注老师的投入大,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领略语言之美、感悟语文魅力的主渠道。在传统的阅读教学实践中,往往有两种倾向:一是串讲,从时代背景到情节结构、从段落划分到主题思想再到写作特点,每堂课都是这样程式化的归纳讲解,标签式的简单判定,教师的单向信息输出多,学生的信息反馈少。二是串问,课堂上,教师一问到底,要么问一些缺乏思考价值的问题,要么设计一些问题的圈套,让学生往里钻,缺少学生主体感悟和质疑的展现。这些做法,减少了学生自己阅读思考消化的时间,限制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泯灭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的意识和创造精神,使他们消极被动地接受信息。长此以往,学生容易产生疲劳,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不利于现代人才的培养,同时又造成教师“教”的主观性,盲目性,随意性。

《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把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转变为主动学习的探究者,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运用创新的思维方式进行探究式阅读。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势必推动教师教学方式的更新。

探究式阅读教学的课堂操作流程:

1.整体感知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整体感知文本,揣摩品味语言,是探究式阅读的起始环节。阅读是整体感知文本的目的,也是手段。通过阅读(诵读、朗读、范读背诵、等形式)感知文本,使学生从读中发现问题,体会语言的魅力,行成语文能力。正如古人所说:“书要苦读不读不得要旨,不读不知其意味,不读不能领略语言之美”。经过长期的阅读训练就会将文章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行成语感,丰富词汇,掌握语言规则。同时,在阅读中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获得情感体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得要旨”、“知其意味”、“领略语言之美”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下一步揣摩品味,探究质疑,做好充分的准备。

2.揣摩质疑

语文是一个自学性很强的科目,尤其是现代文阅读。它具有较强的个性色彩。就学生来说,读者会借助自己的主体经验来品味文本。由于个人的智力背景(知识水平,生活体验,文学背景,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必然出现不同的状态——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质疑探究的时空,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改变过去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尽信书不如无书”,“发现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善于用批判的眼光,从自己的视角,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的方式,大胆质疑,发现与众不同的东西,体味自己独特的感受。

3.探究讨论

在探究式阅读中,学生可能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可能用同样的形式去解决,老师要根据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方式解决,这也是老师主导作用的一种表现。

(1)对于阅读文本的时代背景、文章的原著、作品出处、同一作者其他作品等,过去一般由教师讲解,学生记录,学生处在被动地位,探究式阅读教学,将这部分内容,课前让学生自己查有关资料,上课时,由学生介绍有关知识,学生互相补充。例: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教师课前让学生搜集鲁迅的有关资料,结果,学生将小学、初中、高中有关鲁迅的品全部搜集出来,有的还通过网络查到了鲁迅的故事。通过让学生自主查阅,培养了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既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同时,由于他们自己针对性学知识,印象深,记得牢,提高了自学能力,扩大阅读范围。

(2)对于一些难度不大的疑问,采用小主持人形式。第一步,主持人在课前收集同学们质疑的问题,选出较容易的问题。第二步,上课时,由主持人组织学生共同探究解答,第三步,由主持人(或在老师帮助下)总结归纳作出点评。这种形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地位,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讲台不再是老师的“领地”,教师则是学生探究的合作者、指导者。

(3)分组讨论,增强合作意识。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质疑的一些问题,有的难度较大,老师先不必费尽心思去讲解,可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各抒己见。讨论结束后,由小组选派代表上台陈述讨论的意见,最后,教师可根据情况纠正总结。这样,学生既动脑又动嘴,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同时你会发现会有一个个小先生诞生。

(4)课外探究。学生的一些富有创意的问题经教师点拨,一时也难以解决,又受课堂时间的限制,这类问题,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最后将课题的研究结果书面形式写出来。既研究问题,又锻炼写作能力。

4.迁移拓展

有探究才有研究,有研究才有发现。探究式阅读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是从阅读的文本中摄取有关信息,提出多种假设,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整合,进行多次尝试验证,推导出自己的结论。最后将自己的新知识、新经验、新感受用于新的问题情景中,形成迁移能力。例:学习苏轼的《明月何时有》时,老师鼓励学生对古诗词中,有关“月”的诗句进行探整理,这样,经过查找资料,对古诗词中有关月的句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迁移了知识,拓展了知识面。

探究式阅读教学中,在教学目标的指向上,强调教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教学方式上,强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开学生得手脚,让他们积极探究。在教学理念上,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强调“以人为本”学生观。这种教学模式,既是一种教学结构和可以操作的教学程序,又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数学教学中的探究教学

一、开展数学探究教学的必要性

传统数学教育过于注重标准化和规范性,大搞“题海战术”,将所有的知识点精选之后,一一灌输给学生。学生为题所困,已无暇顾及系统知识的学习,更不用说形成问题解决的能力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可以课题探究教学为纽带,在传授系统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科的基本结构、知识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从而使学生对本学科有一个全局、整体的认识,进而形成一种积极、能动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事实上,课题探究教学是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主要表现在:

1.随着数学新课程的改革与实施,新的数学课程在课程设计、课程目标、课程实施等方面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传统的数学课程相比,新课程适应当今科学发展分化与综合的趋势,将“既重结果又重过程”的理念渗透其中,如在课程的实施方面,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学习过程。

2.“数学是为大众服务的”这一发展特点,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1983年,德国数学家达米洛夫首次提出“大众数学”这一口号,这标志着数学教育不能只为少数尖子,而让多数人去陪少数人,数学教育应面向大众。1984年,在澳大利亚举行的第五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设立了“为大众的数学”专题讨论组,并确定它为数学教育的主要问题之一在此背景下,数学教学中教师需更多地考虑每一个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但也要注意到:这绝不是降低要求,而是要使人人都受到高水平的数学教育。这就要求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激励他们自主学习,主动地去探索和研究。

3.数学知识应用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数学教学的改革。传统数学过分强调数学抽象结构的“新数”运动,只注意数学本身的特点和结构,而忽视了数学的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从而使数学的价值受到学生的怀疑。这促使人们去思考,去探索数学教学中的深层次问题:数学教学不只要传授数学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思维。所以,“问题解决”以及“探究教学”的提出不仅成为20世纪末数学教育的口号和中心,而且直到现在,还是数学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二、数学探究教学的内涵与特征

(一)数学探究教学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