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聚焦中国新课改-新课改之课程开发
16000900000014

第14章 课程资源开发理论研究资源(3)

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来看,主要依靠的是少数专家特别是学科专家。他们开发的课程在内在的学术性品质上可能是很好的,但就课程反映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学生的差异性与多样性来说,他们是无能为力的,也无法苛求于他们。因为要使统一的课程开发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就必然地具有相当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必然地舍弃具体地区和学校的特殊性,从而不得不与学校教育的实际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他们能够进行统一开发的只能是那些最为基本的共同学习领域,所以对于那些反映地区和学校差异性的课程需求,地方、学校和教师应该具有更大的发言权。比如农村中学的课程内容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基本达到国家课程要求的同时,设置农业技术教育课程,与农村产业结构性调整相配合;城市普通中学也要开设适宜的职业技术课程等等,都必须有地方和学校教师作为主体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至于具体的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更是如此。因此,课程结构要适应地区差异、不同学校的特点,以及学生的个别差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性,那么就必须充分发挥地方、学校和教师乃至学生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作用。要给地方特别是学校以较大的机动时间和自主空间,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更新等方面有更多的发言权和自主权。事实上,类似于计算机教育等反映时代发展需要的课程门类就是首先从中小学通过自下而上的途径吸收进学校课程中来的。

从课程实施的活动空间来看,班级课堂成为最主要的条件性课程资源,许多中小学还缺少相应的专用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和课程资源库等。学习方式和内容主要集中在学科内容的课堂教学上,缺少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综合实践活动形式。

从课程素材或内容上看,偏重知识资源特别是学科知识资源的开发,忽略了学科知识的新进展和各学科知识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也远离了儿童的生活经验。

从课程资源的载体形式来看,课程资源的开发往往偏重于纸质印刷品,甚至把教科书作为惟一的课程资源加以固化,而对于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载体形式则重视不够。

此外,校内与校外课程资源的转换协调机制还没有能够很好地建立。学校在图书馆的藏书结构、服务时间、服务方式和使用效率上,还需要进行调整和不断地加以完善。学校肩负着特殊的责任,去帮助学生有效地接触体现在学者、科学家及艺术家的成就中的人类遗产。这些成就的意义在于它们的资源价值,在于学生能从中吸取终身受益的教诲。此外,基础教育还要拓展利用各种校外课程资源的途径,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工厂、农村、部队、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还包括广泛的自然资源,同时还要积极开发信息化的课程资源,有效发挥各种公众网络的资源价值。网络不仅是课程资源共享的手段,而且它本身就是一座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课程资源库。

就教材本身而言,结构单一和落后于时代要求的缺陷也很突出。不能否认,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但是教材的开发和利用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科知识,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发展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所以,教材的编写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精选对于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从学生兴趣与经验出发,及时体现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尝试以多样、有趣、富有探索性的素材展示教育内容,并且能够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事实上,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使学校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例如,学校课程以及课程内容的载体(特别是教材)将越来越不是学生学习的惟一渠道,或者说课程与教材的内容与外延将发生越来越大的变化。显然,把教科书当作圣经一样来解读是陈旧的、过时的学习方式。今天的教材已经不仅仅是学生课桌上的书本,而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与教学资源,是课程教材编制面临的新的重大课题。在资源的选取上,古老的问题“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被赋予了新的答案。那些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和发展的资源在新的教育价值观的引导下,将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课程资源结构的重点在发生变化,学校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网络资源异军突起,这些都为课程资源结构的优化提供了动力。

二、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无论是素材性课程资源还是条件性课程资源,对于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水平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课程资源普遍紧张的情况下,究竟哪些课程资源是最为基本的?哪些课程资源在整个课程资源中居于主导地位,对于课程资源结构功能的发挥具有决定意义呢?

对于条件性课程资源来说,必须首先保证的是实施课程最基本的时间和空间,比如课时保证和

为基本的安全所必需的场地、物资和设备。这是基础教育课程实施的前提条件,没有这样的条件保证,就谈不上课程实施的问题。在具备了这些基本前提条件之后,条件性课程资源的建设则要量力而行。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与条件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创造空间。其中,兼具条件性与素材性课程资源两种性质的人的要素,在整个课程资源,特别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起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换句话说,教

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教师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

效益的水平。事实上,随着课程教材改革和学校内部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教师是教育改革关键性因素的观点,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许多教师甚至在自身以外的课程资源极其紧缺的情况下,“化腐朽为神奇”,实现了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

因此,在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位,通过这一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突破来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毫无疑问,学生的发展必须依靠训练有素的专业教师,教师必须做好准备以便能给在能力、需要、经验和学习方法诸方面各有不同的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应该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机会,提高教师进行有效的、科学的教学所需的能力。用于这种发展的资金和专业时间,是教育预算的一个重要部分。当然,重视专业教师资源并不意味着轻视其他人员的作用。除行政人员和教学同仁外,其他支持人员包括资料管理员、实验室技师和维修人员等,他们也发挥着课程资源的作用。

三、课程资源的建设必须纳入课程改革计划

任何课程改革政策的推行必须有课程资源的支持。“如果制定政策时没有考虑实施政策所需的资源,而且如果没有必要的资源,学校、教师和学生就会处于要求得不到满足的局面。”

因此,课程资源的建设必须纳入课程改革计划,必须在政策上保证各种课程资源及其责任主体能够得到落实。这是各国课程改革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即使在美国这样发达的国家,也同样会面对这样的问题。“由于资源短缺,所以很难作出分配决定。地方和州的学校董事会经常遇到的一些资源分配问题包括:分配给科学课时的比例;学校预算中有多少用于落后生的科学教育,有多少用于特殊要求的学生,有多少用于天才学生;如何分配具有经验的天才学生等等。在大多数情况下,政策要求达到的目标远远高出所提供的资源能达到的实际情况。”反过来说,一项课程改革计划要得到很好的落实,要么课程资源得到保证,要么改革的目标不能定得过高,两者要相互协调。

国家和各级政府在教育政策上必须保证为基础教育分配足够的基本资源,使其达到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起码要求,包括提供足够的教师、时间、材料和设备,适当而安全的场所和社区。最重要的资源是专业教师,这是本文的一个基本观点。同时,时间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课程计划必须有充足的时间保证,以适应学生学习、活动和所学内容的需要。此外,教师的教学准备和常规进修时间也必须纳入日常教学安排。

课程改革计划还必须充分考虑到课程资源消耗、补充、维护和更新所需要的投入,要有课程成本的观念。学校系统也需要开发一种能够鉴别典型教学材料、保管它们并让教师及时利用它们的机制。也就是说,学校提供适当的基础设施,可以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去做更适当的工作,并确保在需要时可以获得必要的教学材料。

时间、空间和学习材料是有效的科学学习环境中的几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也是每个教师应有的责任。教师在资源的安排与利用上要起主导作用,但是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学生、家长以及社区成员也都必须担负起他们应尽的那份责任,确保资源能够被利用。

为学生们提供多种机会让他们参加一些感兴趣的研究,这些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考虑如何安排可利用的时间时,有经验的教师会意识到,学生们要有时间去试验自己的新想法,要留出出现错误而耽误的时间,需要有时间沉思默想,还要有时间用来开展相互交流讨论。在安排时间时,教师如果有发言权,他们便会给学生留出充裕的时间去从事这些活动。教师要给学生们留出时间让他们以不同的组合方式——或个人,或结对,或小组,或全班——去做诸如阅读、实验、思考、记述和讨论等多种多样的工作。要给学生创造一种灵活的、有助于探索研究的学习环境,确保学习环境的安全性、探究性。教师必须能拥有这些资源,也必须被赋予权利,使自己不但能够选择出最合适的材料,也能决定什么时候、什么场所以及用什么样的方式让学生们去利用这些资源。教师在作诸如此类抉择的同时,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安全、资源的适当用途和可获得性,也要让学生们提高积极参与探究性学习的兴趣和能力,让学生们有机会通过多种渠道获取、评估和使用信息。

总之,上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纳入课程改革计划,得到课程政策上的保证和支持。

否则,课程资源的建设将举步维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