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聚焦中国新课改-新课改之课程开发
16000900000015

第15章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

内容精粹

研究型课程不再只是由专家预先规划设定的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而是一个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生成、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师生共同完成课程内容的选择、组织与发展的动态生成过程。

研究型课程的开设正是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和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走向社会,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研究型课程的实施,可以突破教师以往单科课程的限制,提升现代教师的课程意识,拓宽对课程的理解,提高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能力。

第一节研究型课程呼唤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

一、研究型课程自身特点及其深入发展需要强化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二、健全学生人格需要强化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

三、提高教师专业化程度需要强化课程资源开发意识研究型课程是上海市“二期课改”在课程结构上的一项重大突破与创新,它是重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与教师教学方式,健全学生人格的一种新型课程。这种全新的课程形态最大的特点是其动态生成性。相对于传统课程教学来说,如果没有广泛、丰富的课程资源以及课程资源开发意识作为基础,这种全新的课程很难变成中小学实际的教学实践成果。“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为了让研究型课程真正走进教师、学生的心里,促进“二期课改”的深入、持续发展,首先需要强化的便是教师和学生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

课程资源,可以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前者包括适应、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后者包括直接决定课程实

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等。为了便于理解将课程资源分为两大类,其实这两种课程资源是很难截然分开的。特别是对于研究型课程来说,更强调将两者融为一体,强调凡是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和和谐发展的课程资源,都应当加以合理开发和利用。

一、研究型课程自身特点及其深入发展需要强化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这时的教学过程已经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丰富、整合课程资源的过程。也就是说,研究型课程的课程内容不是现成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需要教师和学生利用现有的一切教育资源,共同去建构这种新型的课程。现代课程教学的这种变化,在研究型课程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因为,研究型课程的内容首先通过需要探究的问题加以呈现,呈现的问题具有相当的广泛性。同时,在同一主题下,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入口的选择、过程的设计、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研究结果的表达等,均有相当大的灵活性。大量的课程内容是学生在主动探究或在指导者的启发、帮助下,通过自主选择获得的。这种课程的学习,强调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实践之间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间接经验的同时,能够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课程主要由国家对课程作出界定,规定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但就具体实施来说,它需要教师和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开发与实施。

由此可见,研究型课程不再只是由专家预先规划设定的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而是一个由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生成、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由师生共同完成课程内容的选择、组织与发展的动态生成过程。所以,研究型课程呈现出学习者与课程交互推进的鲜明特色,课程内容正在日益走向一些课程专家所追求的理想的动态境界。这种课程的深入、持续发展,需要教师和学生去共同建构,需要教师和学生发挥主动参与课程建设的意识,去开发、整合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

二、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健全学生人格需要强化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上海市第二期课程教学改革,其着眼点就是要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的学习方式。研究型课程的开设正是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和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走向社会,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研究型课程更为深层的价值追求,不是对儿童进行科学研究的训练,而是使教育在理论与实践的层次上复归儿童的本性,建构学生健全人格。因此,研究型课程的开发,其意义是重大的,它必然带来学生学习方式上的重大变革,对于学生获得主动发展能力,健全人格,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所有这些课程目标的实现,需要研究型课程的具体实施。研究型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其实也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整合、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与传统的学科教学相比,可供研究型课程开发、整合和利用的课程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它具有生动形象和开放性的特点,可以激发学生参与课程建设的兴趣,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课程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身临其境、潜移默化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可以这样说,研究型课程资源开发、整合、利用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程度与学生自身发展、人格健全的程度。由此可见,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学生身心发展、人格的健全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

三、促进教师发展,提高教师专业化程度需要强化课程资源开发意识“教学应该被视为一种专业,教师的工作具有专业性质”。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对教师的专业化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构成教师“专业”的八大基本要素之一,就是指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当具有较大的自主权利。研究型课程的开设,在给教师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良好的契机,“课程的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仅是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而且也是变革人”。

由于在传统的课程教学中,中小学使用的是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考试、统一的教参、统一的标准,可以说,它并不需要教师去开发课程,也就谈不上开发、整合、利用课程资源的问题了。因为教师需要实施的课程教学,它的课程资源多是国家和地区规定好的,是现成的、固定的。教师缺少课程建设的空间,因此自然也就很难培养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上海市“二期课改”的推进,特别是研究型课程的开设,则要求教师必须能够根据自己教学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采用自己认为最为合适的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决定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通过研究型课程的实施,可以突破以往单科课程的限制,提升现代教师的课程意识,拓宽他们对课程的理解,提高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能力。因为在研究型课程的实践过程中,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主体,也是课程开发的主体。研究型课程的开发推动着教学的进行,反过来,教学也会促进研究型课程的调整与改进。研究型课程的实施过程,其实也是课程与教学的交互推进过程,是教师发展、提升自己素质和能力的过程。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教师多数被排斥在课程开发之外,只是被动地执行指令性的国家课程计划安排的任务。由于我国传统师范教育学中课程理论教学的结构性缺失,导致了不少教师对于课程的理解具有一定片面性和肤浅性。另外传统学校教育体系的封闭性,也导致课程资源的拥有者缺乏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的意识。教师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识不强,不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这一方面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阻碍了教师自身的发展。

因此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当谈到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与利用时,就好像是在谈论一个陌生领域的问题。

所以,从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师自身素质的需要来说,都迫切要求强化教师的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提升现代教师的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利用的能力。

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对于学生和教师的发展都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重要的意义。

为了实现上海市“二期课改”的目标,必须“改变过去(过分)注重教科书、机械训练的倾向,加强课程教学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倡导学生动手实践、主动参与、探究发展、交流合作,必须开发和利用校内外一切课程资源,为实施新课程提供环境支持”,使各种课程资源和研究型课程的开发融为一体,推进研究型课程的深入、持续发展。

第二节语文和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二、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

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2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3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4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课程资源包括英语教材以及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其他所有学习材料和辅助设施。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及语言运用。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应该积极利用其他课程资源,特别是广播影视节目、录音、录像资料、直观教具和实物、多媒体光盘资料、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报刊杂志等等。

英语教材是英语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保证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教材。作为学校英语教学的核心材料,英语教材除了包括学生课堂用书以外,还应该配有教师用书、练习册、活动册、挂图、卡片、音像带、多媒体光盘、配套读物等。学校应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在与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和家长代表共同协商的基础上,选择经教育部门审定或审查的教材。所选用的教材应该具有发展性和拓展性、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应该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认知发展水平。教材应该做到语言真实、内容广泛、题材多样。教材应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方式。

根据英语教学的特点,学校可以适当地选用国外的教学资料,以补充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除英语教材以外,学校和教师还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其他课程资源,如广播影视节目、录音、录像资料、网络资源、报刊杂志等等。

为了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开拓教和学的渠道,更新教和学的方式,增强英语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英语课程要充分利用图书馆、语言实验室、音像设备等基本的和常规的教学设施。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尽可能创造条件,为英语课程提供这些教学设施。条件较好的学校还应该为英语教学配备电视机、录像机、计算机、VCD、DVD等多媒体设备。应尽可能创造条件,设置视听室,向学生开放,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在开发英语课程资源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网络上的各种媒体资源以及专门为英语教学服务的网站为各个层次的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另外,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又为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络,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具有交互功能的计算机和网络学习资源还能及时为学生提供反馈信息。再有,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使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分享学习资源成为可能。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自己的英语教学网站,开设网络课程,进一步增强学习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学校应该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组织学生建立班级图书角或图书柜。鼓励学生制作班级小报、墙报;鼓励学生交流学习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