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聚焦中国新课改-新课改之课程开发
16000900000009

第9章 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案例(3)

一年级没有期末考试,也就无所谓占语文成绩的权重问题,整个课程单记一个成绩。

②专题研究课各阶段权重:

大家按开题,实施研究,撰写报告及宣讲3个阶段,分为3部分,各占不同的权重:

开题阶段:20%;

搜集资料、实施研究:50%;

撰写课题报告及宣讲、答辩:30%

3.具体评价指标

大家对专题研究课的开题阶段、搜集资料阶段,初步制定了比较具体的评价方案。见附表3、4。如对开题阶段开题报告的填写、计划的制定、导师的聘请、课题组的组成、开题陈述的质量等指标;对搜集资料阶段搜集资料的数量、途径,及其对资料的处理等指标,均做了细致的规定。

实施阶段、宣讲答辩阶段的评价指标比较粗糙,尚待进一步完善。

实施阶段主要从活动记录的完整、活动出勤情况、组员团结合作的状况、组员是否积极参与等方面进行评价;课题宣讲主要从陈述时的态度、条理、声音、时间运用、展示手段等方面评价;答辩主要从态度、合作、应变能力角度评价。

4.专题研究课的评价方案学生、老师、家长参与制定将评价方案初稿交老师讨论后,再发给学生讨论,并向家长公布,征求意见。头天刚发给学生,第二天早上,六年级2班的学生就跑来找课题负责人项红,要求就评价方案与她直接对话,让她到他们班里去,听取同学的意见。在他们班里,她像答记者问一样,整整用了一节课,来回答学生就评价方案提出的各种质疑。

他们根据老师、学生及家长的意见对评价方案做了修订,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些评价量表。

二、教学效果

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探索,老师们感受颇深,感觉效果非常显著。

(1)学生潜能有多大——启示之一

在学生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实践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小博士工程”启发学生独立自主思考问题,探索未知领域,教会孩子学会学习。

一些家长在这一工程实施之初表示怀疑:“他们也能搞研究?这还不是给家长布置作业吗?

”等到孩子真的去搜集材料,到社会上去实践、采访,并开始像模像样地进行课题研究时,真真切切地看到了孩子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增长,家长们开始为孩子的主动性、创造性所折服。为了支持孩子的研究,家长们也主动地参与进来,陪孩子去买书,让孩子在网上搜寻,还为孩子走向社会创造了许多机会。有的家长还把家中珍藏的珍贵古籍提供给孩子查阅。

他们在小博士工程前两个阶段实施后对全校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家长对这一工程的态度,见下图。非常支持的61%,比较支持的24%,一般的为7%,不大支持为6%,反对的为2%。

一年级小同学钱揆对动物有着浓厚的兴趣,翻了十几本关于动物的书,参观了恐龙展,动手画了40多种恐龙,还标上它们的原名、身高、产地、生活习性等(由于年纪太小,字写不快,就请家长帮助写字标注),装订成一本厚厚的画册,封面还写上“钱揆出版社”。他还向老师提出自己要和几个同学一起,主持召开一次班会。在“动物的乐园”班会上,六七岁的孩子们自己提出问题、抢答问题、讲动物的故事,气氛热烈极了。当钱揆向大家展示他剪贴的100多幅动物的照片时,同学们睁大了眼睛,不断发出“哇—噻”的惊叹声。

再如,为了使自己的开题报告顺利通过,为了增强“小课题报告”的表达效果,许多同学都用计算机自己制作了课题陈述和课题报告的演示文稿。一些同学的课题报告还以计算机网页和网站的形式展示。五(1)班孟子晖小组的《绿色奥运——申奥标志》网站,五(2)班邢源小组的《白色污染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网站,全部是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的。

学生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学校,就是要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重要的不是研究成果,而是在这一过程中学会获取知识,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石。

北京教育学院的梅汝利教授讲:成功者都具有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痴迷,这种兴趣和痴迷只能产生于主体的实践体验。我们小博士工程的开放性,使孩子们得以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课题进行学习,培养了学生对某些知识的强烈兴趣和顽强的痴迷。这是为孩子们走向成功,为小苗茁壮成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与肥沃的土壤。

四(2)班《关于我国部分城市青少年观看动画片的倾向性调查》小课题组,在全国十三个城市中的小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总计发放问卷1500余份。当问卷陆陆续续寄回来后,每天,孩子们都要用课余时间统计。小小年纪,统计这么多问卷,非常辛苦,可他们觉得很有意思。就连“六一”也不休息,在导师带领下跑到朝阳公园去搞调查。炎炎烈日下,别的小朋友都在家长带领下玩着各种游艺项目,小课题组的孩子们要耐着性子等着其他小朋友游玩的空隙时间回答他们的问卷。孩子们就是这样投入地工作着。

三(2)班李瀚原小同学研究《北京的胡同》时,每天放学后顶着烈日,让妈妈陪着他去各胡同实地考察、拍照片。抄胡同口写有胡同史料的铜牌,用脚测量胡同的宽窄。在最后写报告时,正赶上北京持续高温,他家那时住在平房里,由于大杂院的电表容量不允许装空调,在三十七八度高温下,孩子光着身子,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

五(2)班刘妹同学要研究“中国历代服装服饰”,她妈妈讲,光是为女儿往家背书,就足足有50多本(多是较厚的画册)。刘妹自己动手绘制了14幅从秦朝到清朝的我国妇女的服装服饰。

这就是痴迷呀!这种痴迷,会令他们走向成功的彼岸的!

(2)语文教学的智能多元性——启示之二

崔峦同志讲:“‘促进学生的发展’是语文教学的灵魂。”通过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要为学生的日后学习乃至终身学习、一生发展打好基础。那么,到底怎样做,才是为学生“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了呢?

大家认为:

首先,基础知识仍然是重要的。没有坚实的知识为基础,可持续发展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在当今强调培养学生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势下,基础知识绝不能偏废。没有坚实的基础知识,“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然而,在重视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学

生能力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更新知识的能力。

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种综合学科,它必然要涉及学生多种智能的开发、培养。语文学习,绝不能再是旧有的,封闭式的授受模式,它应该是开放的、综合的、多元的,有助于学生多方面智能发展的体系。语文教学绝不能局限于小课堂。我们所做的,就是从小课堂迈向大课堂的革命性的第一步。

社会处处皆语文,生活处处用语文。语文是最开放的、最容易和社会生活发生联系的学科。

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应该打破,应该成为一泓活水,学生要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长才干,学做人。

信息社会,知识爆炸,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生存方式。学生必须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具有一定的能力。这是可持续发展,终生学习不可缺少的重要能力。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培养学生交际能力无疑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据心理学研究,儿童和青少年正处于人际关系的认知和技能的形成阶段,早年所形成的人际认知与技能对今后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对将来适应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影响。现代社会需要每个人有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这是一种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灵活、机智的听说能力和待人处事的能力,是一种动态的口语交际能力。

一年半的实践证明,学生的各种语文基本素质,在参与课题研究过程中,都能得到发展:

调查采访,要听,要说,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而且是实实在在的动态交际。课题宣讲,锻炼了学生当众口头表达的能力。

为研究,必然搜集大量资料;要阅读,包括精读、略读、浏览,默读、朗读、听读(听广播、报告等),各种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学生获取信息,整理信息能力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

课题报告的写作,平时的课题日记、笔记,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小课题研究中,学生的语言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等全面得到发展。

所以说,“小博士工程”实施的过程本身,比所得到的成果对学生更有意义。学生参与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语文学习领域的拓宽,使孩子们能够充分利用母语的社会资源,来更有效地学习语文。

(3)全员主体作用的发挥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前提——启示之三要开发学生潜能,光有学生不行;再有老师还是不行;还要有家长、社区,方方面面的人的参与。管理的六大要素:人、财、物、信息、时、空,人是最根本的。他们的“小博士工程”调动了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学生,全员发动起来;导师是孩子们自己聘请的,有自己的班主任,也有学校的科任老师,有学生的家长,也有孩子们的亲戚或父母的好友,还有孩子们从社区请来的某些方面的专家来担任导师。各种人力资源,都尽可能地挖掘出来,为学生潜能的发展,多元智能的实验,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学生搞小课题研究,必然要走向社会。而小学生年纪小,独自出去,有许多不安全的隐患。

他们的导师群体就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此外,小课题组的几位学生家长也主动组合起来,分工合作,凡能有时间的,就负责带学生出去:这次是A学生的家长,下次是B学生的家长;而且有车的可以出车;还有的有广阔的交往的网络,可以带学生见更大的世面。

(4)新型智能理论为我们注入了新的活力——学生多元智能的和谐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追求的目标

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是培养现代社会成功人才的成功素质。就儿童的成长而言,他们很可能每个人都是“成功的人才”,而他们本身所具有的潜在的成功素质,若没有教育者为他们提供的丰沃的土壤,则难以茁壮的成长。

“小博士工程”使孩子们各方面素质(多元智能)得到和谐发展。

①张扬了个性,有利于学生心理品质的教育

学生走向社会,就要面对各种挫折,要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1)班的《白色垃圾对人类的影响》课题组陈怡然等6名同学,刚选好题目就给北京市环

卫局打电话,想约个时间去调查采访,谁知得到的是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北京市环卫局解散了。当时她们有些沮丧,不过马上又决定:北京市环卫局解散了,不代表各区的环卫局都解散了,没事儿,一个一个找。结果她们找到了东城区环卫局,并与局长们约好了。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调查中所遇到的问题,高兴得手舞足蹈。

再如访谈时,对方常常不乐于回答自己的问题,孩子们碰了不少钉子。

一个星期五下午,五(1)班一个研究电脑游戏对儿童影响的课题组同学去新世界商场调查。在问到一个正在电脑前玩游戏的叔叔时,连续问了他几个问题,他都像没听见似的,不理不睬。他们就不断地重复所问的问题,那位叔叔仍然不理他们。于是,他们决定:“叔叔不理咱们,咱们找位阿姨再试试,她不会不理咱们吧!”他们马上找到了目标,跑了过去,“请问阿姨……”没想到刚开日,那位阿姨就给了他们当头一棒:“小朋友,我们玩游戏呢!

有什么问题一会儿再问。”孩子们不气馁,等啊,等,半小时后,那位阿姨终于站了起来,回答了他们的问题。事后,孩子写道:“电脑游戏对大人的吸引力都这么强,更别说青少年了。”他们要“向广大青少年说一句话:‘别让电脑游戏毁了你们一生。’”

②培养了学生人际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孩子们在研究过程中,学会了向别人请教,与大人交流,小伙伴间的合作研究,使这些独生子女们知道了要相互包容,谦让,要能够分工合作……总之,我们的“小博士工程”,提高了孩子们人际交往的能力,为今后的合作学习打下了基础。

③培养了孩子们对自然与社会的责任感

随着课题研究的逐渐深入,孩子们学会了留心观察周围事物,越来越关注周围的世界,关注社会生活问题,对自然与社会的责任感与日俱增。六年级李晟同学的课题报告《呼唤文明》

,力图“通过揭露社会上的一些不文明行为,来唤起更多人的文明意识,从而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文明!”

其中一段:

三不管?谁来管?

在白石桥大街以东,铁路烤鸭店对面的一条街道,位于崇文、朝阳和东城这三个区的交界处。坦率地讲,这是一条名副其实的“三不管”大街。为什么这么说呢?单看这条三不管大街上那些可怜的树木,大都是残脚断臂,仅剩下的几片叶子也是又枯又黄,被虫子咬得千疮百孔,不成样子。风一吹,就发出“沙沙”的响声,仿佛是在痛苦地呻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