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聚焦中国新课改-新课改之考试模式
16001000000025

第25章 新课改下的考试操作(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由于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所以国家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但是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学生学习评价实施意见中提出了建立发展性的评价体系的理念,对于学生学习的具体评价仅仅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建议,在评价的形式和具体操作上还是缺乏明晰、可借鉴的操作方法,本文着重从新课程理念下改革考试模式为切入点,试图为当前新课程的评价研究提供参考。

一、新课程考试的目的与内容的变化

1.考试目的的改变

(1)由为选拔服务发展到为学生成长与发展服务,即从为选拔尖子学生到为学生创造最好的教育。(2)从分等级鉴定发展到质量提升,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能力,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自我发展。(3)从重视考试结果发展到重视考查学生的潜能。(4)从重视考查知识发展到重视考查学生的全面素质.

2.考试内容的变化

(1)改变脱离生产生活实际,加强与社会科学技术的联系。(2)改变单纯考察概念、原理、结合具体问题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3)改变单纯考查概念、规律,强调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4)改变理论脱离实际,切实加强与实验有关内容的考查。(5)改变从统一性答案到多样性答案,适当增加开放性题目。(6)改变考查单一学科知识到注意渗透各学科知识的考查。

二、考试手段要多样化

传统的考试是一份试卷定优劣,学生对考试望而生畏,对学生每一次考试就如一次筛选,多次达不到某一期望目标,就意味着被这一目标所淘汰,由此意志消沉、丧失信心,导致教育的失败.因此,传统的考试存在“四个单一性”的弊端,即:考试目的单一;考试内容单一;考试形式单一;考试效果单一;根据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意图,九年义务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是基础教育,改变考试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如何在教学中实现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使学生乐于考试,并在考试中各方面得到提高,这就需要考试方法的多样性。

1.合作考试

把学生分成若干组(5~6人),然后教师把试卷分发给各组,由各组合作讨论得出答案,然后各组交叉评卷;把各组获得的分数记入小组考试成绩中,并加以公布,每学期统计一次,并加以公布,根据统计结果,奖励优胜小组,且只奖不罚,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在考试中得到提高,又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

2.制作考试

物理学科具有使学生动手动脑的特点,有些内容的测试不一定非用试题考试不可,学习相关知识后,要求学生制作一些学具,如学习了平面镜、透镜的知识后,要求学生制作潜望镜和放大镜等.在这种动手动脑的考试中,一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也能制作出精美的学具,取得高分,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3.辩论考试

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要求学生以知识、方法为基础,知道怎样做,用何种方法,怎样才能实施等。例如:学校要安装一根由街上到学校的闭路电视线,有三种选择:一是沿空中直线架设到校内;二是沿下水道接入校内;三是沿街道空中架设到校内.选用哪种方法合适呢?这不仅要考虑到线路的长度、安装费用等经济问题,还要考虑到群众、政府的态度、市容市貌以及今后维修等问题,选用哪种方法更合理呢?对此,把学生分成5~6人一组,让他们亲临现场进行考察,收集有关材料,精心计算,然后通过分组讨论答辩找出一种理想的方案,这种考试不但考查了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在辩论中达成共识,增长才干。

4.撰写科技论文

写论文主要是考查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想像能力、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写作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具有趣味性、社会性。

5.探究实验考试

科学探究被纳入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创新教育理念,强调过程与学习的方式、方法的重要性.这种考试给出物理问题,要求学生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

总之,考试的多样性要有的放矢,各有侧重,使考试具有针对性地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形成人人爱物理、人人学物理的良好氛围。

三、考虑评价要有综合性

考试的改革关键是建立较全面的素质教育和评价体系,现行的考试成绩,只反映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有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养成教育,有碍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无论采用何种考试,都应该是对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检测,又是对学生养成教育的过程,既是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检测,又是学生个体特长的发挥,因此考试的评价要有综合性。

1.对实验考试

探究实验考试不能只看实验制作的步骤、结果和分析,对同样达到目的,能另辟途径的学生要有加分奖励;同时要把是否乱丢实验仪器、相互配合等养成教育过程也纳入考试评分范围

2.对自制作品

学生自制学具的评价,不仅要正确反映物理原理,还要看外观设计,是否因材就宜、创新意识等相关因素,使美育、勤俭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渗透于物理的实践教育过程。

3.对辩论考试

在辩论的考试中,除了要求学生语言流畅、措辞得体、运用物理知识及原理正确外,还要有必胜的信心、大胆的发言、反应敏捷、谦虚的态度等反映学生心理品质的因素纳入考试评分的范围。

4.多样评价

评价学生要多样化,尤其是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和习惯等方面,要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师生共评、家长参评等形式,最后由教师进行综合评定等级并写出具有激励性的评语,使学生心悦诚服地受到教育和鞭策。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学习进步、素质的提高是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只有考试改革置于教育的过程中,才不至于偏于一隅,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促进教与学两方面的改革。只有把考试放在社会大系统和大环境中进行考查研究,才能促进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同时才能充分体现面向学生的办学思想,使教学质量逐步提高。

课改实验区地理中考命题改革的新方向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需求,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实践中,我省的课程改革实验区迎来了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制度的改革,其中主要内容是将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科目纳入统一组织的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中,并将成绩列入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内容。

2004年,南平市的新课程改革实验区──延平区和武夷山市首先迎来了新课程环境下的地理中考改革,将地理纳入中考科目,安排在八年级结束时进行。2005年,全省都把地理作为中考科目,进行了中考命题。2006年,南平市中考招生政策中还进一步规定从2007年开始,地理科成绩不是折成合格、不合格两个等级,而是按A、B、C、D四个等级记载,成绩列入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内容。这一切的变化都带动了地理学科教育的迅猛发展,为中学的地理改革带来的新的机遇。

本人参加了南平市2004、2005年两届的中考地理命题工作,我认为将地理科纳入统一组织的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这是中学地理教育春天的到来,它带来的好处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它提升了学科的地位,中学里介绍的地理知识是公民必备的基本国民素养之一,地理基础课的教育有它现时代的意义,应当受到重视。另一方面,通过考试评价途径,对学生巩固和掌握有用的地理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丰富知识结构起到了极大的帮助作用,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再一方面,在教学和命题上的变化,都能带动教师积极参加教学教研,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创造性,推动学科教学的发展,形成浓厚的校园人文气息。

根据我参加中考命题的经验和在教学中的学习探究,谈谈新理念下课改实验区地理中考命题改革的一些新方向。

一、立足课改区的实情,关注课改进展,把握中考命题思想南平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采取“两考合一”、书面闭卷考试的形式,是从本地的“教情”与“学情”出发进行的。它是考核初中生必修的基础课学习是否达到考试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以及能否毕业的重要考试。

中考命题要求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严格按照部颁《课程标准》和省颁《考试大纲》,在广泛调查,深入了解当地教学实际的基础上,坚持以学生为本,立足基础,注重能力,难易适中,达到思想性、科学性、技术性的统一。努力做到:有利于学生学习水平的展示,有利于用等级呈现考试成绩;有利于正确发挥考试的导向功能,引导教师改进教学和学生学会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初中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高中学校招生改革事业的发展。

在命题时,试卷的考查内容要求涵盖九年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7~8年级所规定的四个知识领域中的基本的、核心的内容部分,注意学科内各部分内容的合理分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则渗透在科学知识和技能的考查中,要避免贴标签和形式化。对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考查应从实际问题出发,在具体的问题、具体的情景中进行,重点关注学生的探究能力。

以2005年中考卷为例(当年考试大纲要求各领域所占分值为:地球地图约20%、世界地理约20%、中国地理约50%、乡土地理约10%。试卷中单选题40%、非选择题60%。难度分布为:容易题:中等题:难题的比值约为8:1:1),全卷基本情况见下表。

试卷性质

毕业、升学考试

考试时间

60分钟

试卷分值

100分

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

版面设计

16开6页

题型

选择题题

20题(40分)

综合题题

8题(60分)

内容比值

地球地图

21分

世界地理

21分

中国地理

48分

乡土地理

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