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聚焦中国新课改-新课改之考试模式
16001000000026

第26章 新课改下的考试操作(5)

题类分值(题号)

客观类

42分(1~20、26、28题)

技能类

10分(22、28题)

开放性探究性

10分(22、24、25、26、27题)

应用性

19分(22、23、25、26、27题)

实验区

考试情况

平均分

76.58

及格率

81.25%

2004年的地理中考卷里,乡土地理部分的内容不到10%。因为新课改实施不久,乡土地理的教材和教学还没有全面铺开,因而只考了些常识性内容,比例偏低,这也是考虑到实际情况做出的应对。2006年考试大纲要求又有了新的变化,其中各领域所占分值为:地理地图约20%、世界地理约25%、中国地理约45%、乡土地理约10%。地理科成绩是按A、B、C、D四个等级记载,列入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内容。

所以教师要认真把握中考命题思想,领会精神,合理的安排教学进度和复习计划,作到目标明确,胸有成竹。

二、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考查学以致用的能力地理中考命题,“双基”仍然是考查的重点。我们将试卷考点落实在基础知识点上,贯彻学以致用的方针,考查学生灵活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等多方面的能力。也就是说,试题的着眼点和着力点主要放在考查能力与素质上。

大部分试题都将“双基”的考查定位于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注重考查应用主干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规律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注重学科各种基本能力的考查。

在难度比例的控制上,严格按照8:1:1的要求,坚持80%的基础知识分与10%的中值分和10%的难值分,在10%中再按3:3:4要求,体现选拔功能。取消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的题目,不出偏题、怪题。这样,既作到考查学生全面掌握地理知识的情况,又不拘泥平时简单的机械记忆,让学生能充分发挥平时在学习、生活中的积累,并将所体验、感悟的地理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充分展示新课改的成果。

三、突出地理图象的学科特色,重视综合运用各类地图地理的学习离不开地图等图像信息,地图被称为地理学习的“第二双眼睛”。图像是地理信息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学会阅读、使用和绘制地图,从地图上获取信息,通过地图判断地理事物的相互联系,理解地理现象的成因及其规律,这是地理学科教学的特色。同时图像它形式新颖多样,有经纬网图、地形剖面图、景观图、区域图、交通路线图、统计图、漫画等。地图语言中包涵了丰富的信息,是命制试题的好帮手。

在中考的命题中,突出了对图像的考查与运用。如2005年的中考试卷中共有31幅图像,读图所得分数占试卷总分的70%。其中选择题使用了15幅精美的图像,有“铁路图例”“旅游照片”“汽车车牌”等,帮助了学生分析题干,理解题义,顺利完成答题,还给学生以美的欣赏,产生愉悦的心情。在综合题中作到一题一图,或一题多图,图文并茂。既有课本原图、图册彩图、资料图,也有网络图片、景光照片、手绘简图、家乡政区图等等。题目语义也尽可能的发挥图像的语言信息,让学生充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探究,自主的解决问题。如第24题,通过读“印度、巴西地图”,比较两地的地理区域差异,考查学生应用地图获取信息的能力。第27题读“长江沿江地带工业分布图”,突出了分析图像信息、断断事物间相互联系、理解地理现象的成因及其规律的能力。

四、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学生生活,引入情景创设考题中考试卷命题加强了与社会生活、学生经验的联系,通过社会化、生活化的情景设计,增强了问题的真实性和情趣性,重视了考查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收集、整合、运用知识信息的能力,体现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导向。

试卷中的素材,不在是单调的学科问答,而是出现了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学生生活的特点,一般都与学生的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在抓住知识点的同时,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突出时代性。如2004年卷中21题“奥运会火炬环球传递”、2005年卷中22题我国“大洋一号”考察船的环球科学考察,虽然题干表达的情景语言不同,但都是针对七大洲、四大洋这个基础知识点,只是切入点不同而已,反映了不同年份的社会热点。

这两年试卷中还有许多这样的试题,如“印度洋海啸救灾”“西部开发”“西气东输”热点工程、“超市购物”了解物品产地、“汽车车牌”联系行政区、“欧洲人餐桌食品”与亚洲比较、“野外越野迷路怎么办”、科学考察中手绘植被素描图记录景观变化等等,尽可能在题干中创设生活情景,避免单调无味的陈述,拉近了地理与生活的距离,这些时代感、生活气息浓厚的问题都激发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让学生身临其境,从现实生活的感受与信息的接触出发,去分析、解决问题,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同时在日常学习中,学生在阅读科普、文学、新闻作品时可以用自己学过的科学知识进行分析和鉴赏,也可以对作品中的现象和事实进行科学实验验证,从中发现更多更有趣的现象或事实。命题人员若能关注到这方面,从中挖掘命题素材,将使地理的教与学更富有情趣。

五、体现教育的人文关怀,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试卷虽小,但凝聚了学科的要求、命题人员的心血,还展示着素质教育的成果。因而我认为现阶段考试仍然是有效的评价手段,但是考试的试卷则已成为一块体现教育的人文关怀理念的实验田。

现在,在这份小小的试卷中,越来越多的命题人员,倾注了对教育人文主义的理解,更加关注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培养。

一方面,通过卷面优美的语言,友情的提示,给学生浓浓的温情关爱,缓解考试紧张情绪。如卷首语“亲爱的同学们,两年的地理学习,我们共同领略过斗转星移、风云变化、名山大川、异域风情……在这份试卷的天地里,拿出您火山一般的热情、春风微雨一般的细致,绽发出喷泉奔腾般的智慧,交出您美丽的答卷。”以极强的亲和力、振奋的言语让学生感受到教育的关爱,从容作答试题。卷尾又配以“终于作完了,再仔细检查检查!”提醒学生认真检查。这些是试卷上风格的变化,具有浓浓的新课改理念。

另一方面,在试卷中,有关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方面的题目也好题不断。如2005年的14题: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应落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以下小明的做法错误的是( )A.丢垃圾时,把垃圾进行分类  B.不购买、使用一次性消费品,如一次性筷子、饭盒C.小明晚上习惯开着灯睡觉   D.洗过菜的水用来浇花26题:西北地区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土地荒漠化  B.水土流失  C.酸雨  D.泥石流你认为要实现该地区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主要治理措施是    。

关注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性发展观的运用。引导学生学而践行,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科学全面的发展。

过去的考查仅仅停留在对价值的选择判断上,现在有了考查这种情感目标的尝试型办法,就是通过一种类似地理综合实践题型或调查研究型的探究题来进行,即通过阅读有关调查报告或通过获得的有关资料,让学生对有关社会、生活地理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建议,呈现价值取向。这也成为命题中一项很有意义的事,值得研究。

六、提倡探究型的学习方式,倡导开放式的教学方向“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中考命题应合理设计探究性和开放性试题,鼓励创新。通过设计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从试题创设的情境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解决问题,既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学习探究的能力,又培养了初步的创新精神。

试题体现开放性、探究性和创新性,可以是直接设计新题,如2005年26题“收集资料,沿途考察西气东输的综合题”,也可以是创造性地使用旧题,通过创设开放探究的生活情景,将知识点和能力考查进行生动活泼的整合。在编制综合性试题时,要突出地理活动的过程性,展示解题者的思维过程(包括思维方式、思维特点、思维水平等特征)。要走出知识点拼凑的层次,应将眼光转向实际,追求在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层次上做文章。其实,实际问题往往是跨学科的、综合性的、开放性的,从实际中往往能挖掘到更多、更好的综合题素材。

2004年试卷开放性试题只有4分,2005年试卷中上升的到10分。开放性试题给学生提供了自由选择、大胆想象、自主探索的空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标理念。

“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是新课程标准的又一重要基本理念。中考地理命题具有“引导教师改进教学和学生学会学习”的导向功能。命题中会经常提到网络学习、对比竞争、开放性问答、研究性学习等活泼的学习方式,都是在努力的体现新课改理念,倡导一种新型的开放式教学思路。

教育主管部门通过中考的辅射作用,带给教师新的气息,就是要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创新、实践新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鼓励教师的教学向开放性、实用性、终身学习方向发展,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自主探究,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真正意义上的把握地理教学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地理科学素养、爱国情怀、全球意识、可持续性发展观。

当前,新课程教学中,初步构建起基础型、拓展型和研究(探究)型三位一体的功能性课程结构体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在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特别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解决地理现象及相关问题时培养兴趣和情感,包括在这一过程中所形成的探究意识与研究方法,以及独立自主的解决社会问题的科学体验和人文感悟,以提升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这些是改革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地理中考命题改革努力体现的新方向。关注学生生活、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地理素养、关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成为今后命题的出发点和今后教学的方向。

(福建南平市第三中学郑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