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聚焦中国新课改-新课改之文明教育
16001100000002

第2章 教师文明概述(2)

礼仪是指人与人社会交往时的某种方式、程序以及交往过程中体现于礼貌、仪表、仪态、仪式、气质、气度等方面的规范和准则。礼仪是人们维持正常的社会生活所必须遵循的最简单、最起码的道德行为规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它是一个人思想水平、道德品质、文化修养等方面的外在表现。从礼仪的概念可以看出,礼仪从属于道德体系,所以是属于文明中精神文明的内容,是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和道德风尚的反映。

教师文明

一、教师提高文明修养是教育本身的要求

二、教师是智慧的化身,是行为的楷模

三、教师提高文明修养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生活质量

教师文明可理解为教师在教育工作和社会生活中体现的积极、健康、良好的态度、行为、生活方式和风尚等,主要包括教师思想文明和行为文明。教师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教师文明对整个社会文明建设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教师提高文明修养是当今社会的要求。文明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只发展物质文明不能真正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的目标,只发展精神文明同样不能真正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的目标,只有二者协调发展,才能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所以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战略方针,必须坚持。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时期,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发展。为了使精神文明发展不落后于物质文明的发展,党和国家大力倡导精神文明建设,全国各地也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所以,教师提高自身文明修养是顺应社会发展要求的表现。

教师提高文明修养是教育本身的要求。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与教师一样享有法律权利和履行法律义务的公民,是有人格尊严的个体,所以教师与学生交往须遵循一定的文明规范。教育还是一种社会活动。既然是社会活动,就必定和社会中其他个体、群体、团体、组织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作为教育活动的主要构成要素,和他人交往、参加某种特定的教育活动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进一步发展,教育领域内各种交流与合作更加频繁,教师与他人接触的机会更多,接触的范围也更广,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文明修养。

教师的文明修养影响着教师教书育人任务的完成。教师的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承担着培养下一代社会劳动者的重任。在学生眼中,教师是智慧的化身,是行为的楷模,学生总是将教师的言行视为自己学习的对象,自觉不自觉地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所以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会对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对处于中小学阶段的青少年,这种影响更显得至关重要。如果教师文明修养较高,那么学生就会受到有益的影响,从而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反之,就会危害学生的健康发展。此外,良好的文明修养可增加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信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无论是态度和蔼的劝说,还是疾言厉色的批评,学生都能心悦诚服地接受,并且会积极地改正,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如果教师文明修养水平低下,学生就会对教师产生反感,怀疑教师的教学能力与人品,从而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即使是真心诚意的谆谆教诲,学生也会毫不在意,不屑一顾。这就增加了教育教学的难度,阻碍了教育目标的实现。

当前我国正大力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仅要对学生实施科学文化教育,还要进行思想道德、文明礼仪等方面的教育。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4年2月,中共中央与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促进青少年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坚持把学校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大力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切实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促进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首先做到为人师表,加强自身的文明修养。

对个人来说,教师提高文明修养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生活质量。除了工作之外,每位教师都有自己作为社会一般成员的普通的生活。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教师地位的改善和待遇的提高,教师的生活领域也日益扩大。如果教师具有良好的文明素养,在普通的社会生活中表现出较高的文化水平,高尚的道德品质,正确的价值观念,那么教师不仅能够保持在社会中的形象,还能够在生活中维护自己的尊严,赢得他人的尊重,为自己创造一个温馨、和谐、友爱的生活氛围,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案例孔子:善待盲人和狗

孔子去世以后,学生们不但经常谈起他的思想、道德、遭遇,还常常清晰地回忆起他的日常为人。孔子十分注意自己的举止仪表。在待人接物方面,事事处处做到有礼有节,言行适度,举动文雅,在衣食住行方面也养成了一些好习惯。例如,和乡下人一块饮酒时,喝完酒以后总是让年长的先走,然后自己才退出来。吃着饭的时候,不和别人交谈;临睡之前,不高谈阔论。

孔子既注重礼貌,又很强调要有真情实感。他很富有同情心。本来孔子好唱歌,但是遇到人家办丧事的时候,这一天他就不再唱歌了。在死了亲属的人旁边吃饭,他不曾吃饱过。他看见盲人、穿孝服的人,即使对方年轻,也一定站起来;路上碰到的也赶快迎上前去。一天,有位盲人乐师来见孔子,孔子赶紧迎上去。乐师走到台阶边的时候,孔子就告诉他:“这是台阶”。当走到席子边的时候,孔子就告诉他:“这是席子”。等乐师坐下以后,孔子又向他一一介绍屋子里的人,说:“某某坐在这里,某某坐在那里”。送走乐师以后,学生子张便问道:“这样不是太麻烦吗?”孔子回答说:“接待盲人就应该这样”。有一次马棚失火,孔子赶紧问:“伤着人了吗?”并不问伤没伤马。孔子的一个学生因事被捕,进了监狱。孔子并没有嫌弃他,认为“他虽然进了监狱,但并不是他的罪过”,还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孔子也很爱惜动物。据说孔子养的一条狗死了,便叫子贡给埋起来。他对子贡说:“我听说,破帐子别扔,好埋马;破车盖儿别扔,好埋狗。我连车盖儿也没有,你拿我的破席子把狗盖上吧,别叫他脑袋露着啊!”

孔子很喜欢结交朋友。对于朋友之情,他很珍惜,就是和自己作风不同的人也不肯轻易绝交。他和原壤的交往就是如此。原壤是鲁国人,孔子早年的朋友,为人狂放,不拘礼节,思想作风和孔子很不同。可是孔子和他相处得很好,直到老年仍保持着密切交往。孔子给人的印象是谦和的,可是他对于认为应该做的事,便坚决地去做,百折不挠。他说:“看见道义上该做的事而不去做,这就是没有勇气”。他还提出“当仁不让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