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聚焦中国新课改-新课改之文明教育
16001100000003

第3章 教师思想文明(1)

内容精粹

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良好的思想品行将是教师最伟大人格力量的体现。只有爱岗敬业和高度的责任感,才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才能以饱满的激情和浓烈的兴趣投入到教育事业上。相反,如果一个人终日处在“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状态,没有甘为人梯,献身教育事业的崇高思想道德境界,便无法胜任教育和培养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工作。作为一名教师就要有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甘为人梯,像“春蚕”吐尽青丝,像“蜡烛”烯成灰烬,把毕业献给事业,献给学生。

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一、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二、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爱国主义

……

思想政治素质是“一种特殊的素养,是人们为实现本阶级利益而进行各种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特定的品质”。社会主义社会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是为维护社会主义的根本利益而进行各种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特定品质。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教师整体素质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教师工作活动的方向、工作活动的态度和工作活动的效益,同时,也影响着学生思想政治的倾向。

一、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理论指导行为。正确的行为离不开科学的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科学的理论,是指导我们行动的指南,是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前提和根本。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必须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不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邓小平理论,这三者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不可分割。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克服的固有矛盾,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社会,最后必然发展为共产主义社会。这有助于人们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行动指南。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过程中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既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全党和全国人民应当努力学习和掌握。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产生的第二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和中华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支柱。全面、正确、积极地坚持和实践这一理论,是我们党和国家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我们更应当努力学好,用好。

二、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它以当代世界的新变化为时代背景,以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教训为历史依据,以国情与党情的变化为现实依据,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理论基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新世纪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作为教师,肩负着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下一代的重担,责任重大。广大教师应自觉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工作的指导思想。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青少年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教师应不断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他们的劳动技能及创造才能,这是广大教师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表现。教师继承、组织和传授先进文化知识,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从而促进我国文化不断进步,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是广大教师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表现。教师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既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又着眼于促进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广大教师始终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表现。

三、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是个人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个人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情感。这种感情集中地表现为人们为争取自己祖国的独立富强而英勇献身的奋斗精神。爱国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人们通常把爱国主义作为评价一个人政治觉悟的重要标准,也作为调整个人同国家、民族之间关系的重要道德准则。

爱国主义具有历史性的特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的内容是不同的。爱国主义也具有阶级性的特点,对于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内容。剥削阶级也有爱国主义,但这种爱国主义是狭隘的爱国主义,带有阶级的局限性;在某种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形式下,也有积极意义。资产阶级同样讲爱国主义。资产阶级的爱国主义曾经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但它毕竟渗透着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观点,其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和资本主义私有制。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这种爱国主义的阶级本质和历史局限性就日益暴露出来,到了帝国主义阶段,这种爱国主义就转向极端民族主义,具有了明显的侵略性。

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但基本内容是相同的,这就是:热爱祖国,继承祖国悠久的历史,发扬祖国灿烂的文化;艰苦奋斗,建设祖国,开发祖国的自然资源,改造祖国的山山水水,使祖国变得繁荣富强;保卫祖国,维护祖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团结对外,反对外敌入侵;捍卫祖国的统一,自觉维护各民族之间的联合和团结,反对分裂民族和国家的行为。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爱国主义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增添了新的内容,得到了发扬光大。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直接维护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反对一切压迫和剥削,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它是建立在同世界各国人民友好合作、互相尊重、互相支援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是同国际主义密切结合在一起的。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最先进的爱国主义。今天我们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对振兴中华,实现祖国统一,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集体主义

集体主义是一种无产阶级世界观,是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指导原则。集体主义要求个人的一切言行以合乎无产阶级及其广大人民群众集体利益为根本出发点。集体主义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同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是根本对立的,是共产主义道德区别于一切旧道德的根本标志。

集体主义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阶级联合起来反对资本家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道德原则。作为与个人主义相对立的概念,它的基本内容和思想是在20世纪初期由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首先提出的。它继承了人类历史上进步的伦理思想,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归纳和总结了先进工人中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的行为和思想观念,是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规范遵循的基本指导原则。

集体主义的内容是:一方面,从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另一方面,在维护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起来,当两者之间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在必要时甚至牺牲个人利益,维护集体利益。共产主义是集体主义的最高形式。

集体主义体现了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整体利益的要求,实现了个人利益和社会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集体主义的最高原则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集体主义集中体现了无产阶级的优秀品质和为人类解放而英勇奋斗的牺牲精神。

五、社会主义

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主义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科学社会主义,二是指社会主义制度,即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主要是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分配原则。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清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长期以来,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问题的认识存在着种种误区。邓小平理论的诞生改变了这一状况。邓小平理论第一次科学、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问题,纠正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种种歪曲的认识和误解,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邓小平理论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共同富裕;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政治特征;没有精神文明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文化特征。

历史和实践正反两方面都证明了中国必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自鸦片战争后,中国始终处于被侵略、受屈辱的状态。在一个多世纪的抗争史中,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但结果如何呢?农民阶级的起义被镇压了。民族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的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也因强大的封建势力的阻挠而失败了。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的资产阶级革命虽结束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但果实被窃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仍然没有改变,革命是不彻底的。国民党搞了二十几年,也没有改变中国的面貌。只有中国人民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才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使中国革命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建立了真正独立民主的国家,揭开了中国历史新的篇章。建国以后,旧中国留给我们的是一个烂摊子,工业几乎等于零,粮食紧缺,通货恶性膨胀,经济十分混乱。我们在党的领导下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使千疮百孔的国民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在农业、科技、建筑等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仍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使我国的国民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科技实力迅速增强,各行各业蓬勃发展,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迅速提升,国际影响力日益加强。

虽然我国现在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这是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教师,更应坚定这一信念。

加强道德修养

一、道德

二、社会公德

三、职业道德

……

一、道德

道德是人类为了调整社会生活中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依靠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所维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以善和恶、荣誉和耻辱、正义和非正义等作为评价标准,并逐步形成一定的习惯和传统,以调整或控制人们的行为。道德作为一种指导和调整人们关系的准则,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物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在中国古代,“道”表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或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的准则、规矩、规范。“德”即“得”,指人们认识“道”、遵循“道”,内得于己,外施于人。外施于人称为“德”。《论语》中有“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里的“德”指人的品质,“以德报德”指人的行为;“为政似德”指道德教育和道德感化。在中国,战国末期的荀子最早把“道”与“德”作为一个概念使用。他在《劝学》篇中说:“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意思是说,如果做任何事情都能按“礼”的规定,就达到了道德的最高境界。

在中国思想史上,道德有时指人的思想品质、修养水平、善恶评价,有时指风尚风俗和道德教育活动,但主要还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在西方的古代文化中,“道德”指习俗、习惯,也含有准则、规则、规范、品质及善恶评价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