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聚焦中国新课改-新课改之文明教育
16001100000007

第7章 教师思想文明(5)

首先,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当前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各国在经济、科学技术和综合国力等方面的竞争更加激烈,竞争的范围更加广泛,意义也更加深刻。在这种情况下,创新是赢得竞争的关键。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曾明确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为了战胜竞争对手,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必须不断创新。这种创新不是某一行业的创新,而是全社会中各行各业的创新。惟有如此,才能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所以,对于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有不容忽视之作用的教师职业来说,同样也不能放弃创新。

其次,这是教师职业本身的要求。教师职业的任务是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对人才组成结构的要求是不同的,因此对各类人才所需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的具体要求也会随时发生变化。例如,当前计算机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可以说,计算机技能是21世纪劳动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如果教师忽视这一要求,那么教师培养出来的人才就是不符合社会规格的人才。此外,教师工作本身也是一种创造性劳动。随着社会的进步,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的内容不断更新,教育方法层出不穷,教育技术不断发展,相应的,教师工作也会不断改进。教师工作面对的是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等各异的千姿百态的学生,面对的是教学理念、教学工具、教学设备、学习条件等各不相同的教育环境,教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对知识进行筛选和重组,对教学方法进行选择和优化,对评价方法进行斟酌和调整,从而使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这本身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教师应认识到自己职业的创造性,不应何时何地对何人都讲述一模一样的内容,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借助同样的教学工具,使用同样的评价标准,一成不变,墨守成规,而是要勇于探索,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总结,不断创新。

(四)教师应悦纳自己的职业

人对自己职业的认识有四种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处于自然境界的人往往把职业仅仅当作一种职业,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当作维持自己生存的一个饭碗。他们凭着自己的本能工作,工作的惟一追求是获取工资和奖金等物质报酬。处于功利境界的人或许工作起来比前一种境界的人更加努力,表现也更积极,但其努力工作的全部意义在于获得一定的名利地位,比如获得某种职位,赢得某种荣誉称号等。处于道德境界的人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给他人提供方便,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是具有道德意义的,从而自愿地努力工作。处于天地境界的人不仅把自己的工作意义定位于全心全意为他人服务,而且能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与全人类的事业联系起来,自觉地为促进全人类的进步和实现全人类的长远利益而努力工作。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职业的态度处于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那么他关注最多的将是外在的得失与物质利益的多寡。他往往会后悔自己当年择业时因考虑不周而“误入歧途”,或因向往的功利目的不能如意而患得患失。持此种态度的人常常会认为自己的所得,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与自己所付出的劳动不相称,因此感到心理不平衡,牢骚满腹,怨天尤人,或害怕被人轻视而羞于对外人说出自己的职业。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职业的态度处于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那么他就会拥有坚定的职业信念,以自己的职业为荣,并能排除外界的干扰与杂念,始终以一种平和愉悦的心境对待自己的工作。他会把自己的工作视为一种“事业”,对所选择的职业无怨无悔,并且永不满足,永创佳境,对工作始终充满强烈的使命感和成功感,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与上进心。对于持此种态度的人来说,成就更为重要,金钱次之;工作中的乐趣与激情更为重要,名与利次之。工作着是快乐的,忙碌着也是快乐的。

作为教师,我们应努力使自己对工作的态度不断靠近进而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热爱自己的职业,悦纳自己的职业,将教师职业看做一种“事业”,尽心“经营”,增强自己的求知欲望,淡薄自己的物质需求,做到即使在贫困环境中也能安贫乐道、敬业爱岗,为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四、坚持正确的学生观

师生关系是学校里最普遍、最经常、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学生是教师的工作对象,也是教师每天面对最多的人。在教育实践中,学生的问题是教师最关心的问题,学生的工作是教师工作的重心。因此,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对教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学生观,教师才能妥当处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才能采用恰当的教育方法,才能选用适宜的评价手段,进而增加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纠正学生的错误思想和不良行为,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一)学生与教师是平等的

无论从生物角度出发来考虑,还是从法律角度出发来考虑,学生都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一个独立个体。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力,也有自己应当履行的义务。从这一点来看,学生与教师是一样的。所以,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遵循平等的原则。

坚持平等的师生观应做到尊重学生。为了自己方便而干涉学生的自由时间不是尊重学生,为了维护“师道尊严”而使学生屈从于教师的意愿不是尊重学生,为了个人的利益而压抑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不是尊重学生,因为自己是教师而不采纳学生的正确意见不是尊重学生,因为自己是教师而让学生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安排不是尊重学生,言行举止不顾及学生的感受不是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应既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自尊心,又尊重学生的权益、个性、意愿。当学生犯错误或学习上有困难时,不应讽刺、嘲笑学生,不应有侮辱学生的行为,不应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当学生自由时间的安排与自己的安排相矛盾时,若学生进行的是有益活动,应允许学生按照其意愿行事;当学生就自己的教学、管理等方面提出意见时,自己应仔细考虑,并适当采纳;当自己误解学生而对学生造成伤害时,应向学生道歉;在平时强调纪律时,应使用“你最好做什么?”或者“你做什么好吗?”这样商量、缓和的语气;当学生给予自己帮助之后,自己应真诚地为学生的劳动说声“谢谢”;当学生就某事作出选择时,如果不涉及道德品质问题,自己应支持。

尊重学生,改变“高高在上”的形象,与学生平等交往,对学生多一些关心,少一些无意义的说教,多一点协商,少一点不恰当的训斥,这样,就会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提高教学效果。

(二)学生是有差异的

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既然学生是人,那就有差异。十根手指有长短,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所以,世界上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一个学生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例如,有的学生性格外向,喜欢学习难度较大的知识,能大胆回答老师的课堂提问,但是做作业不认真,懒惰,不爱复习;有的学生性格内向,课堂反应缓慢,但是勤奋、用功,课后肯花时间认真做作业,消化所学知识。有的学生可能天生对数学、物理、美术或其他某知识特别敏感,而在某些方面却毫无感觉。又如,有的学生想象力丰富,有的学生思维缜密;有的学生活泼,有的学生沉静;有的学生性情顽劣,有的学生性情乖顺。

作为教师,要承认学生是有差异的,并且了解学生的差异,尊重、理解学生。欣然接受了学生的这种差异,教师就不会因为学生进步缓慢而大发雷霆,不会因为学生学习成绩有好有差而烦恼不已,不会因为学生经常违背自己的意愿行事而对其心生不满。欣然接受了学生的这种差异,教师就会觉得所有的学生都是可爱的,就会放弃对学生粗暴干涉或放任不管的不合理做法,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方式和评价标准,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三)把学生当学生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学生是教师工作的对象,教师要把学生当学生,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对于任意一名学生,教师都不能放弃对其进行教育的责任。作为教师,我们要对每一位学生负责,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负责,对他们的前途负责,对他们今后的幸福生活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