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聚焦中国名校管理-中国中小学名校核心竞争力(精装)
16004600000026

第26章 学校核心竞争力与文化(1)

如何解读学校文化的育人功能

为什么要提出教育文化力?倡导教育文化力有什么作用?教育作为培养人的千古基业,自2140多年前的文翁教化,也就是中国第一所地方官办学校石室中学成立以来,一直沿袭着培养特质人才的宗旨,特质人才是怎样培养出来的?学校不是工厂,不能像生产产品一样的流水线作业,人是千差万别的,而且追求目标不一样。而学校教育必须体现时代,根据社会不同时期的要求、时移事易地制定人才培养的目标。什么是目标,就是在办学过程中,反映时代,融入时代的一种办学精神和追求,这种追求与精神最让大家认可的当属“校训”。

校训,也可叫育人取向,这是人才培养长久要锁定的一个方向,但要形成育人取向文化却不是朝夕之力,需要多任校长对同一个育人方向的认可。美国西点军校200多年传承“责任、荣誉、国家”之精神,这种育人取向经多任校长推崇、认可,形成了学校的文化育人取向,正是这种传承,才培养出美国两任总统(艾森豪威尔、格兰特)、400多名将军、数万名军官,例如:巴顿将军、海湾战争总司令施瓦茨科夫等世界知名将领。因为人才的培养不能今天一个思路,明天一个调子,特别是把学校的掌门人作为官来任命,对校长频频调动,而且对校长的任命不讲职业标准、职业操守。这些看似是组织手段,其实是不懂教育规律的体现,学校既定教育方向,不但是指向时代所需,而且要融入全体师生的聪明智慧,经过长时间锲而不舍的实践才能形成。

浙江嘉兴秀州中学之所以培养出世界知名数学家陈省身和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及十几位院士,就是当初“爱国、爱校、爱科学”的校训及动态的校园文化所致,对于当时一个落后挨打的祖国,最好的办法就是“科学救国”,也正是这一指导思想,各种动态的《国家与科学》报告、《农业与科学》讲座、《宗教与科学》的灌输、《教育与科学》的倡导等各种反映科学报国的先进思想,让莘莘学于立志报国,因而造就了今天的科学精英。

校长文化、教师文化不是指他们的修养和学识,而是指他们共同对待教育的态度.文化有其特有的指向,因为文化的指向不是环境优美,而是指对环境的态度,构建学校文化育人的“场”,教师、校长、学生要相互沟通、相互影响,思想的交流、情感的沟通,是受教育者与时代的对话,与未来的对话。校长、教师的言谈、举止都将对学生未来产生深远影响,如果学校没有一个明确的育人取向,不懂得文化育人真谛,就不会有独到的追求,更无特色而言,甚而囿于职务角色违心地做事,充其量是“履行公事”。对人才成长不会有大的成效。

学校的育人取向要形成一种精神为大家所追求,为全体教师自愿地执行,这种精神的贯彻不是一种管理活动,而是对一种文化初衷的内心向往,只有如此,方能产生激情,产生创造欲。

教师文化是一种特质文化,是在贯彻育人取向过程中的主导文化,教师如果对学校的育人取向、校长提出的力、学思想不认同,对办学精神来讲是不成功的。作为学校文化领导者的校长,学校文化的贯彻首先要关注教师的发展。社会在进步,网络社会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学生成长有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一般来讲,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外语地位的提升,向教师的业务素质提出严峻挑战,因此关注育人取向也必须关注教师的进步。校长要审清教育规律,而不是崇尚规则,既要把握时代发展的趋势,还要明确教师发展是学校的关键。什么是福利?对教师尤其是对年轻的教师而言,培训是最大的福利。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校园一定是教师文化蓬勃发展、校长文化统领校园文化的精神家园。

一、文化育人内功的修炼

文化育人是针对传统的知识育人观而提出来的。

在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下,传统的教育认为,学校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地方。教书、读书,就是对知识育人模式的精辟概括。

知识育人观的严重弊端,就是导致了重书本、轻实践的应试教育,导致了人的片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下降。

知识育人是目中无人的教育,缺乏起码的人文关怀。在教育观念中,不是引导人驾驭知识、应用知识、创造知识,做知识的主人,而是把知识捧上神坛,让人匍匐在知识之下,顶礼膜拜、死记硬背,做知识的驯顺奴隶。压抑人性、压抑个性、压抑创造性是知识育人畸型发展的必然结果。

知识育人是工业经济时代的育人模式,也曾有过昔日的辉煌,促进了教育的规模化、普及化发展,为工业经济批量生产了打着时代印记的劳动力商品;但其工具化的育人取向和流水线式的操作管理,却无法跃上以人为本、张扬个性的知识经济教育平台,终于沦为落伍于时代的僵壳,成为教育创新发展的桎梏。

文化育人就是要矫正知识育人的历史之偏,从源头上认识教育的真谛,创造符合知识经济内涵要求的产业导向型新教育,在面向市场的经营中,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要达及这一目标,职业校长必须大练文化育人的内功。

(一)文化育人要立足于教育创新

知识育人重在对已有知识的继承,文化育人则要求立足于教育创新。没有创新便没有发展,更不会有质的飞跃。在文化育人中,知识的继承当然不可或缺,但继承的目的在于创新,在于把前入认识的终点作为自己认识的起点,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向更高的目标跨越。仅仅满足于继承,囿于知识育入的传统思维,就不可能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和全球化发展需要的创造性人才。

创新的过程是从已知出发积极探索未知的过程,也是从理论到实践的应用过程。课本中心、课堂中心的知识育人模式,只能传授静态的知识,只注重学习现成的结论,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而文化育人则必须构建教育与经济对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创新育人模式。从而将培养能力落到实处。能力的形成不能没有实践环节,只有应用知识于实践,才会有知识的创新、技能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知识育人的封闭环境下,在智育第一的应试氛围中,要想推进素质教育是根本行不通的。

文化育人要求职业校长不仅从内涵上,而且从模式上,对传统的应试教育进行一番彻底的改造,使教育改革在摒弃知识育人观中得到实实在在的深化。全面创新是文化育人的立足点。

(二)文化育人要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文化育人优于知识育人的地方,就在于从文化源头上纠正了知识育人的片面性。

文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文化并不等同于知识。文化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育人不仅包括动用精神财富育人,而且也必然包括动用物质财富育人,从而在两个文明的交互作用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知识仅是人类精神财富的一部分。知识育人不仅有无视物质育人的弊端,而且在精神育人方面也存在只讲科学精神、不讲人文精神的偏失。

知识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产物,每个人都需要给以历史的继承。但不能用知识的客观性取代人的主体性。人不是工具,更不是被动盛装知识的容器,而是有理想、有感情、有主观能动性和无限创造力的万物之灵,是驾驭知识、应用知识、创造知识的主人。知识育人从根本上颠倒了主客关系,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形而上学的知识观束缚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活力。

在倡导科学精神方面,知识育人也是不全面的。只重视传授自然科学知识,不重视传授社会科学知识;只讲自然发展规律,不讲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自身的运动规律。结果导致人的知识结构失衡:生产知识畸形增长,生存知识相对萎缩。理想、信仰、人生价值取向都失去了理性支点,世界教育正面临一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剧烈冲突的危机。生态恶化、战争频仍、恐怖活动猖獗,都同人性片面发展、人文关怀严重缺失存在必然联系。教育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用文化育人取代知识育人,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是势在必行的当务之急。

(三)文化育人要致力于学校文化建设

学校是一个释放多元文化力的文化场,是文化育人的摇篮。所谓学校文化,就是包括校长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环境文化在内的场文化。

学校文化的有机结合,构成学校的文化育人取向,形成学校的品牌和特色。

在学校文化中,校长文化是灵魂,是决定文化育人取向的主导因素。校长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在学校文化育入的天平上举足轻重。学校教育创新关键在于校长文化的创新:校长文化观念的变革和符合主流文化取向的职业意识的增强,是学校突破传统禁锢,在产业经营中动态育人的保证。校长是校长文化的载体,校长文化底蕴的差异,决定校长文化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正是这些特征使校长文化充满了创新的活力。但校长文化的历史积淀,必然反映校长职业群体的共性文化内涵。职业校长只有取得对校长文化共性的认同,才能结合学校的具体实践以个性化的方式创新校长文化。

教师文化是接受校长文化引领的职业文化,又反过来对校长文化产生积极影响。教师文化直接融入文化育人的实践中,又以个别化的方式表现出来,不断形成新的亮点。职业校长要善于从教师文化中吸取营养,丰富和发展校长文化,并以创新性的决策思考推动教师文化在多元的动态育人中健康发展。教师文化的与时俱进并不只在于专业水平的提高,比其更重要的乃是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的更新,以及由此而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间高雅而浓烈的文化氛围,诚信友善的人际风气,往往更具有文化育人的魅力。

学生文化是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中形成的互动文化,其主体内涵虽受社会文化影响,但主要取决于校长文化与教师文化对学生文化的直接辐射力。学生文化是检测学校文化育人成效的风向标,职业校长必须时时把握学生文化的脉动。

环境文化不是客观自生之物,而是人为策划出来的。环境能否具有育人功能,不在于环境本身,而在于利用者的智慧。职业校长要创造性地赋予环境以文化育人的内涵,使一草一木、一石一壁,都收文化育人之效。

人文环境文化虽是长期积淀而成的风气或氛围,但完全可以通过广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积极营造。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虽然重点在校内但又不止于校内。随着教育的社会化发展和面向市场的产业运营,学校文化建设将有更多的实践内容,为教育创新开辟了广阔道路。

文化育人顺应了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对教育的需求。它不仅要求校长实现观念变革,而且从教育内涵到教育模式都必须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甚至教育体制也要有根本改变。这样,才能充分释放教育文化力,解放教育生产力,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世界教育竞争最终必定是文化育人的竞争。职业校长修炼文化育人的内功,可谓任重而道远!

二、学校文化的育人取向与历史传承

学校文化是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概念。谓其熟悉,是说许多专家学者多有论及;谓其陌生,是说许多局中人并未有深刻的理解,尤其是对学校文化的育人取向和历史传承问题,缺少自觉意识。

在社会文化大系统中,以育人为特定内涵的学校文化是行业文化、职业文化、环境文化的有机综合,但同时又因其文化力的个性差异而显得异彩纷呈,因其育人取向的魅力而光芒四射。

学校文化的宗旨是育人,评价任何一所学校的重要依据最终要看其培养了多少为社会做出贡献的精英和贤达,按现代产业观讲就是开发人力资源有多少价值重大的产出。然而,人力资源的开发必须以满足主流社会对人才需求为前题,因此,育人取向便成为学校文化的命脉。这种取向不仅要有政治方向,更要有按学校文化中既定社会角色育人的目标追求。也正是这种经久不衰的追求和卓有成就的建树,才营造了学校文化的特色,甚至可成为有口皆碑的学校文化品牌,并形成核心竞争力。在中国及西方近现代教育史上,这样的名校不乏其例。

有些名校历时百年、千年,但初刨时植下的文化根脉一直绵延至今。且不说北大这样一批由职业教育家和大师们缔造的高等学府在育人取向上的成功——由于“爱国、民主、开放、自由”理念所缔造出的多位享誉国内外的精英,以及传承下来的革新精神、批判精神、爱国精神;更不必说清华以倡导人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育人取向昕培养出的多位共和国领导人和将军,以及在接受两弹一星表彰的23位元勋中占一多半的清华学子。仅以百年前建造的一所普通中学为例,即可洞彻文化在育人取向传承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