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聚焦中国名校管理-中国中小学名校核心竞争力(精装)
16004600000027

第27章 学校核心竞争力与文化(2)

嘉兴秀州中学建校于1899年。校长是留美学者。中西文化的直接碰撞,深刻影响着该校的文化建设和育人取向。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必须有适应世界的精英,这种育人取向不止是校长文化倡导,而且成为全体师生的共识和灵魂。早在1909年学校就在初中一年开设了英语课,并由多名外教执教。当时西方科学文明的引进,经营管理、价值观念的深入,深刻影响着就读学子的爱国之志和崇尚科学之风。中西文明的交融形成了秀州中学独特的育人取向。这种明确的育人取向对青年学生的影响是根深蒂固、铭刻终生的,因此培养出的院士达12人之多。著名数学家陈省身、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两弹一星功勋陈开甲、顾叙生、朱生豪等一大批民族精英皆出自该校。这种贯穿于学校文化始终的育人取向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校长文化底蕴流韵百年的传承风采,也从不同侧面说明了学校文化的巨大作用。

文化育人微观取向是多元的,有的学校成了文学大师成长的沃土,有的学校演绎了一批一批政治家,并成为社会活动家的发祥地。尽管如此,我们仍感到学校文化持续传承和育人取向的不足,国人共有的遗憾是国际重量级人才的缺失。

学校文化形成需要一个历史积淀的过程,但我们却往往忽视了学校文化的积淀和历史传承。有些曾经盛极一时的文明老校,如今已经式微;有些名校虽能维系至今,但往往只有静态的环境文化独唱终曲;大多难以勃发与时俱进的文化活力;而今创办的新校,虽有振兴与崛起的热望,但对学校文化系统建设却感到陌生和茫然。

我们本就生存在文化中,却不识文化真面目;教育是产生并传承文化的行业,可我们却在意念中疏离文化。由于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之限制,在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时代,我们只注意到对知识和技能的传承,只是从物质生产角度对教育提出片面要求,从来没把教育同人力资源开发联系起来。说育人,也只讲教书育人,传道解惑的书本知识为育人第一要务,形成了知识中心的育人观念。殊不知,知识不等于能力,更不等于智力,知识育人同文化育人。

在内涵上有原则的区别。相对而言:知识传授是单向度的,文化传承是全方位的;知识传授是同实践分离的,文化传承同实践是一体的;知识传授注重人的智力因素开发,文化传承则注重人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知识传授指向历史继承,文化传承指向当代发展;知识的存在方式是静态的,文化的存在方式是动态的。

统而观之:单纯的知识传授必然热衷于应试教育,只有用文化育人——坚持全面发展的育人取向,才能提高人的素质。

素质教育为什么推而不进,应试教育何以禁而不止?如果用文化育人观取代知识育人观就会改变治标不治本的弊端,从源头上见成效。因为知识育人观往往把复杂的人力资源开发过程看作简单的知识传授,因此肤浅而浮躁。一个没有深厚文化底蕴,没有文化育人方向的教改是很难深入下去的。

说文化育人并不是否定知识育人的意义,学校文化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而是说囿于知识育人观的统治,妨碍了我们作出文化育人观的创新思考,这种妨碍不仅是意识的壁垒,而且还有体制上的壁垒。文化育人思维层次很深,并且不是线性的,而是立体多维的,它要在本源处寻找理论支点,力求循着时代脉络作出原创性的贡献。因此,要营造这样的学校文化,不重视历史的传承是不行的。厚积薄发,厚德载物,积淀多么厚重的文化力,就能创造出多么厚重的教育辉煌。无论是历史名校,还是当代名校,莫不因文化力的释放而造就众多享誉海内外的英才。学校文化理当是人力资源开发方面最弥足珍贵的,有理由成为民族文化中最前卫、最瑰丽的部分。

文化的指向实质还是一种传统的形成,这种形成积淀在每个当事人的心灵深处,流贯于每个人的周身血液,外现于做人方式和思想中,并物化成习惯,规范人的精神取向。这种文化一旦形成,就无时无刻不令人置身于这种强大氛围中。持久的感受、深刻的影响,以至于每个思想和行为都不能和此相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独树一帜。但这种文化优势和特色由于历次的运动,特别是由于文化大革命及计划经济的捆缚,在中国教育中并未充分释放和发挥出来。世界级的科学巨匠、经济大师、管理伟才久未出自本土,民族整体素质也有逊西方,这不能不归因于教育文化的失落。

文化传承是教育的天职。文化需要持续的传承、发展与积淀。育人取向也需要在多元发展中保持职业使命的一—致,这种职业意识正是学校文化传承的命脉。

然而,文化力的缺乏却并非民族文化的乏力,而是源于传承的偏失。将文化传承片面理解为知识或技能传承,或缺少传承文化的自觉职业意识,是当今教育充斥着盲动的症结所在。

也正因如此,才有必要倡导校长职业化。

如何战略酿造学校的校长文化

校长文化是一种植根于现代社会分工的职业文化。它是校长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职业实践中的系统反映,其核心内涵是教育观。

一、校长文化具有鲜明的职业特征

人在社会文化中生存,除了阶级区分而外,便是社会分工为其打下了不同的文化烙印。

(一)校长文化的历史继承性

农业经济时代没有现代意义的学校,因而也没有校长。学校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但校长文化的渊源却相当久远。自有教育以来,教育观便成为哺育校长文化的源头。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对学校功能的理解、对校长社会责任的思考,都是校长文化的动态内涵。教育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校长文化的内涵也必然在不断继承中更新发展。

(二)校长文化的时代创新性

校长文化的形成,既然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就必然是与时俱进的。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校长从无到有、从职务到职业、从管理者到经营者的变化,都反映出教育观的不断更新,都是对校长文化时代创新性的生动诠释。旧的观念、旧的概念只能代表过去的认识。校长文化要求校长更新观念、创新概念,给发展变化的教育实践以全新的解读。

(三)多元校长文化的主流选择

不同的民族历史、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造成了多元的校长文化。每种校长文化虽有独具的特色,但都要受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共性制约,形成一种主流文化。因此,多元校长文化价值取向,都要依据社会主流文化做出顺应历史潮流而动的选择。在当代,主流校长文化应当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就要毫不动摇地全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推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职业校长要精于文化治校

人类的历史是一部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化史,其精义在于追求人的解放。在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过程中,人要逐步摆脱对自然的依附和对社会分工的奴隶般的服从,要从依附性人格转向自主性人格。职业校长就是从依附性人格转为自主性人格的校长。自主是自由的前提,凭能力赢得自主、自尊,实现人的社会价值,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职业校长从自主人格出发必然摒弃制造依附性人格的管理方式,而主倡文化治校。

(一)权力管理与能力管理

权力管理是以力服人的压服管理,能力管理是以理服人的信服管理。职业校长主张文化治校,当然要实施信服管理而反对压服管理。权力管理是以社会地位不平等为前提的,是几千年官管民模式的延续;能力管理则是以平等、民主为前提,凭职业能力产生影响,创造一种氛围,实现文化治校。

(二)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

刚性管理是强制式的物本管理方式,完全无视人的特点,只强调理性规范,难免机械、呆板,死而不活;柔性管理则是适情变通的人本管理方式,不仅强调晓之以理,更要动之以情并导之以行。职业校长实施文化治校,要特别注重情商,在抑制刚性管理弊端的同时,应当推重柔性管理。传统的管理有刚柔相济的说法,而文化治校则要寓刚于柔,以柔制胜。

三、文化治校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文化治校是管理的最高境界,其极至则是创新文化治校。文化有不同的层次和品位,文化治校仅是一种泛谈,只有反映前沿发展的创新文化,用校长文化策应学校文化、应答多元文化的挑战才是文化治校的精髓。在当前,应大力弘扬校长文化。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达于无为而治境地。今之理论界所谓“没有管理的管理”,即文化治校之谓也。

校长文化释放生产力文化不是先验的东西,它是经由实践检验创造出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校长文化是校长职业实践的产物,并不是虚无缥缈的玄虚之谈。校长文化集中表现为:

先进的教育观念和改革创新意识;完备的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主体人格和精神境界等。成熟的校长文化是一面旗帜,不仅引领师生伴着号角和鼓声意气风发地前进,而且其影响力还会超越校园,强有力地影响社区。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校长文化是学校的生命线;解放校长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校长文化就是发展生产力。

(一)校长办学思想的穿透力

校长的办学思想是校长文化的核心,它是牵引一系列先进教育观念的纲。科学的办学思想应当具有洞彻历史趋势、引领改革潮流的文化内涵。它不但反映校长高瞻远瞩的文化视野,昭示方向,而且显示出校长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文化功力。办学思想的穿透力不仅在于从历史出发穿越现在而指向未来,更在于从当代世界变化和国情变化出发将理论创新指向实践。这种具有穿透力的办学思想,在推进教育实践中的导向作用、鼓舞作用、凝聚作用、感召作用,便是校长文化释放的生产力。

(二)校长行为方式的亲和力

校长文化释放生产力,不止表现为思想观念的力量,还表现为行为方式的力量。校长以人为本的工作态度、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民主平等的研讨方式、以身作则的敬业表现,都会产生巨大的亲和力。在这样的人际氛围中,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都能充分发挥出来。校长的行动就是无声的命令,从而形成上下一心团结奋进的改革局面。

(三)校长人格风范的凝聚力

校长人格风范是校长文化的个性表征,由此而产生的凝聚力,也是校长文化释放的生产力。校长文明的举止、渊博的学识、宽厚的气度、机敏的眼光、创新的才华,都可赢得广泛信赖,优秀教师纷纷慕名而来。校长的人格魅力凝聚起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壮大学校的人力资本,从而使学校获得超常发展。

校长文化需要长期积淀,但校长文化的灵魂不是静态的,而是与时俱进的。积淀校长文化的过程,也是持续释放文化力的过程。校长文化贵在不断创新。校长文化不是孤立的个人文化,需要整合国内外前沿文化,从宏观上整体推进;但校长文化又是依附于校长个人的,需要根据学校实际发展创新,从微观上予以个性化的丰富。整合与丰富校长文化,实质就是开发教育生产力。在这信息如潮、文化多元、知识剧增的网络文化时代,推出校长文化的概念,倡导校长文化,对教育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意义,也是应答WTO最好的“礼物”。

文化作为一切事物在历史演进中的共存现象,常给人虚幻和捉摸不定之感。其实文化是很容易在先期被外部察觉、在中长期其所追求的方向被人认定的。文化是事物发展的本源,是事业成长的复合体。职业校长所追求的职业文化作为学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资源,自然也蕴含于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不仅决定学校风貌,而且凝聚成人才培养的方向。

一个学校在市场竞争中,如果没有职业校长倡导的育人取向文化,将失去核心竞争力,将难以取胜和发展。文化对于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发展重要,对教育也同等重要。优秀的育人取向文化理念的确立,是一种特质人才培养方向的演绎,是学校制胜教育市场的基本动力,是学校长久发展的重要因素。

教育文化动态的表现,是学校校园文化中动态的活动小组和社团,昂扬奋进的精神风貌;静态的校园文化则是环境物化出的花草树木、楼台亭月、教育理念和视野可达及到的物理表征。

学校是教育文化的载体,会经营、受过职业训练的校长都会利用好这个载体来塑造人才,弘扬育人取向文化,张扬独有的个性品牌。同时,教师文化的策应,将使想培养的人才,想塑造的品牌,想形成的理念,想铸就的方向达到一个高度。从而在市场竞争中产生教育文化力,其表现形式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显示出独有的影响和个性的风采,这种影响和个性的风采,其实就是育人取向文化的胜出。

那么,育人取向文化怎样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