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聚焦中国名校管理-中国中小学名校核心竞争力(精装)
16004600000055

第55章 学校核心竞争力与品牌(7)

特质经过特点进而发展成特色的过程,可用全息理论加以说明。所谓“全息”,就是指部分包含整体的信息。全息概念最早形成于物理学领域。”48年,英国物理学家发明了一种照相术叫ho1ography(全息术)。由此技术得到的全息照片,包含着对象的全部位像信息,具有立体感,看上去与真实物体毫无差别。更为神奇的是,全息照片的每一部分都潜在地包含着原来物像整体的全部信息,即使被撕成碎片,其中任何一个碎片都能在激光照射下使原相片整体复原。全息技术虽然首先出现在西方,但全息思想却更早地出现在我国。例如,中医学中的穴位与相应器官的对应原理所描述的,实质就是一种人体全息关系。人们常说“一叶知秋”,“一滴水可以映出太阳的光辉”,也都包含着全息道理。又如,种子只是植物体的一部分,但它包含着植物整体的全部信息。今天,人们不但可以凭借一粒种子轻而易举地获得植物全株,而且能够在实验条件下让大豆叶上的一个细胞,发育成一株新的大豆。在这里,种子或叶上的细胞,就是植物的“全息胚”。全息是神奇的,又是常见的。全息理论认为,各个特质世界就像一幅巨大的全息图。在一定意义上,特质的任何一个部分都是一个信息整体和信息宇宙,都是物质整体世界的小像,都具有全能性,都是整体和宇宙的全息胚。正如星云是宇宙的全息胚,细胞、组织是生物的全息胚一样,学校的某种特质就是学校品牌的“全息胚”;正如大树是树苗的展开,树苗是种子的展开一样,学校品牌也是学校工作某一特点的展开,而某一特点又是某一特质的展开。

一所学校的特质一定不止一种,为什么有的能够发展成特色,有的则不能呢?例如,在李训哲调入之前或之后,睢宁某校也一定存在着某些其他方面的特质,何以那些特质最终没有能发展成为该校的特色呢?这就和种子一样,同一类种子播种在同一块土地上,会有不同的前途。其原因既有种子的内因,也有土壤条件等若干外因。从内因方面看,有的特质本身就像干瘪的种子,先天性潜能很小,对全局工作影响的力度有限,难以形成气候。而有的特质则像饱满的种子,潜能十分丰富,能对全局工作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这些特质就容易成为特点并发展成为特色。其次,特点能否发展成特色,还决定于外部条件。在睢宁县某校中,除了李训哲自身的忘我精神、学校领导重视和其他教师对李训哲工作的支持,也有力地促进了该校特色的形成。

总之,一定的特质是形成学校品牌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形成学校品牌的充足条件。特色理论告诉我们:事物的自我发展总是潜在地包含着多种可能途径和趋向。这些潜在的可能性在事物内外矛盾的作用下不断分化。特色产生的最优可能也就是在事物质的分化过程中产生的,在分化中那些较能适应内外部条件变化并能保持某种协调关系的可能性,与其他可能性的合作竞争中逐步占据优势的地位,提供了事物进行最优选择形成特色的可能性。事物的质在分化出一些较能适应内外部条件、有利于事物的发展、可供事物选择的现实可能性时,其中包含着最有利于质优化的现实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一旦被选择为现实,特色就从可能变为现实了。”形成学校特色必需一定的特质,而一定的特质未必都能发展成为学校品牌。这里既有特质自身因素,也有环境的因素。

三、学校品牌形成过程的规律

矛盾推动着事物的运动。事物的运动表现为由量变到质变和由质变到量变的互相转化。这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当然也是学校品牌形成的基本规律。除此之外,我们还想进一步指出,学校品牌形成过程中的量变规律,还有自己的特殊性: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有的研究者把量变分为聚合性量变与消散性量变两种。聚合性量变是指有增无减的数量变化,如.集邮、集币等收藏性活动,就是一种有效性积累过程,其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的趋势与过程的连续或间断没有多少关系。而消散性量变则是指增中有减的数量变化。例如在烧开水的过程中,水温的变化实际上包括两个过程,一是壶水随着加热而升温,二是水壶周围的气温又使壶水冷却。一壶水的升温与冷却是同时进行的。只有当加热的火力达到一定程度,能有效地克服周围气温的负向影响时,水温才能持续升高,直至沸腾。在这里,加热的持续性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一旦停止丁加热,水温就会明显下降,一直要下降到与周围环境保持一致。

学校品牌形成过程中的量变,是一种消散性量变。学校品牌的形成,需要办学主体努力克服来自人力、物力等方面的困难,努力克服校内外种种习惯势力、庸俗作风的影响。一旦放松了努力,各种阻力就会卷土重来,使原来的努力前功尽弃。即使已经是成熟状态的学校品牌,也不会像建成高楼大厦那样能够持久地屹立于世,也还存在着销声匿迹的可能。了解学校品牌这一“不进则退”的动态规律,可以使办学者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旺盛的斗志。“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董必武同志的这句诗,值得每一位有志于创建高品位学校品牌的校长们铭记。

如何处理学校品牌形成的常见模式

模式,在科学论述中经常被视为理论和实践中介,用来泛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既是理论的应用,又是实践的概括。我们这里使用它,指学校形成过程中较为常见、较为稳定的机缘、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

由于对于学校品牌形成模式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这里所归纳的学校品牌形成的几种模式只是雏形,只能以描述方法对它们作粗略的枚举式的介绍。

一、传统发扬式

牛顿曾经说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上,才得以登高望远。可以说,任何学校品牌的形成,都有尊重历史、继承传统的成分。但这里的传统发扬模式,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发扬传统,而是在学校某方面的工作已经形成一定传统的基础上,通过辩证扬弃,使之再上一个新的台阶,成为现实的学校品牌。因此,“传统发扬式”的第一个要点,就是本校历史上确已形成某种传统,只要当代人继续做出努力,就能促进它的飞跃。第二个要点,是当代入对传统的积极扬弃:要“站”在巨人的肩上,不能“躺”在巨人的肩上。只有这样,才能在传统的基础上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学校品牌。

二、弊端矫正式

任何事物都是利弊互见,而教育上的一些弊端一般比较隐蔽,不太为人们所重视。就是一些很明显的弊端,因难以克服而积久相沿,也常会被误认为是一种合理存在,即所谓习焉不察或习非成是。有识之士奋起揭露这一弊端,并力图针锋相对,除弊兴利,常能收到振聋发聩、唤醒民众的效果。这种模式不但能像雪地的红梅、黑夜的火把,以其与背景的巨大反差,格外地引人注目,且因异军突起,带有扭转局势的意义,因而具有较大的社会价值。针对的弊端越是带有普遍性,其改革就越能受到关注,越能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

在今天的教育改革中,针对现实教育的种种弊端进行改革,也能形成令人振奋的崭新特色。上海市建平中学的特色就是这样形成的。该校校长冯恩洪对中国的现实教育有自己深层次的思考:为什么现在那么多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因为我们现在的教育是“补短教育”,是没有学生选择余地的教育,而没有选择余地就无法开掘人的潜在能量。他决心反其道而行之,把学生当作社会的人考察研究,把教育的基础奠定在每一个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之上,注重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一个学生将来不当医生,不搞生物工程,为什么一定要他的生物课考85分以上?我看75分可以,甚至65分也合格。一个学生有限的学习精力,应该让他通过选择,用到他特长的方面去。”“我们建平所做的,就是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地完全地得到发展,改‘补短教育’为‘扬长教育’,扬长就能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将来,每个建平毕业生服务于社会的,应该是他的特长方面”,“发展特长就得给予选择的余地。

发展必须选择。”这是冯恩洪对当代教育弊端反思的过程,是从现实弊端出发进行逆向思维的过程,是他确定崭新的教育目标的过程,也是该校特色形成的过程。

弊端针对模式最根本的要求是,办学主体具有砥柱中流的胆识和能量,应具有独立思考的品质。同时还应讲究策略,注意扩大对社会的宣传。对弊端的揭露要准确、深刻,针对弊端提出的新方案应力求切实可行,能为大多数人所理解、认同,以争取广泛的社会支持,尽可能地减少阻力。

三、借机发挥式

借机发挥式,是指办学主体怀着强烈的机遇意识,及时发现并充分利用办学实践中由偶然因素引发的某种特殊条件,一鼓作气,在某一方面取得突破,然后扩大战果,形成特色。1987年高考成绩揭晓后,北京市怀柔一中孟雁君老师所教的班级有两名学生获得了英语满分。

消息传出,引起轰动。全国先后有九十多个教师代表团前往该校取经。该校随即以此为契机,适时地提出了“以外语教学为龙头,总结推广孟雁君老师及外语组的教学经验,深化各科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的奋斗目标。经过几年努力,该校已在外语教学、电化教育等方面形成一定的特色。

所谓机遇,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某一偶然因素或某些因素的偶然巧合,形成可能改变事物发展现状的特定条件。机遇是一种客观存在,它的出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机遇的大小、长短、隐显,除了客观存在的一面外,又都具有受不同主体和不同目标制约和规定的一面。就是说,它的意义和可能实现的价值,都和主体分不开,和主体的精神状态分不开。具体说,这一模式首先要求办学主体具有追求特色的强烈动机。机遇的意义和主体的既定目标是紧密关联的。每一主体总是按照自己的需要和目标来把握机遇的。如果主体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迫切愿望,就会对出现的机遇视而不见,坐失良机。其次,需要办学主体在机遇面前能够当机立断,雷厉风行,充分开发机遇的潜能,把机会用足、用好。

优柔寡断,浅尝辄止,用而不足,是机会的另一种无形损失。

四、空白填补式

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说过:“在科学发展上可以得到最大收获的领域,是各种已经建立起来的部门之间的被忽视的无人区。”在尚未有人耕耘的处女地,或者尚未有人精耕细作的土地上,常常蕴藏着令人惊喜的地力,只要你拌着汗水播下种子,就能获得意外的丰收。例如,当各地的职业中学纷纷开办家电维修等“热门”专业的时候,江苏省阜宁县三灶职业中学却出人意料地办起了消防职业班,学校投资添置了混合爬杆、障碍板、拉梯等消防训练设施,从市消防支队聘请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员,同时与本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以及上海等外省市建立协作关系,签订消防人才输送合同。到1995年,该校已向全国20多个省市输送了112名消防专业人才。

只要有心注意,一定会发现学校工作中也有许多“空白”。可惜我们常有一种“大事不能做、小事不屑做”的眼高手低的倾向,于是某些工作就被认为“太琐碎”,“不上档次”,受到忽视和遗弃,从而形成“空白”。其实,处处有教育,教育无小事。只要有意,学校工作的任何一个方面,都能做出一篇大文章,都能收到巨大的成效。以环境卫生为例,能有哪所学校抓环境卫生呢?确实,每所学校都在抓,但把它当回事来抓的却不多;至于紧抓不放,常抓常新,抓出成果,抓出名气的,就更是风毛麟角了。

江苏省启东县和合镇某校,就是这样一所名闻遐迩的文明学校。该校地处偏僻的农村集镇。校园内原来是一片贫瘠的盐碱地。校舍破旧,杂草丛生,没有校门,没有围墙,连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学生常与附近居民饲养的猪羊为伍。1971年还发生过学生淹死在校内臭水沟中的惨案。倪秀菊接任校长后,不埋怨前任,不强调客观,带领全校师生从整治校园开始,建成了一所飘绿滴翠的花园式学校。校园内绿树环阴,绿荫夹道,花坛溢彩,荷塘飘香,小桥、流水、廊亭,点缀有致。这样优美的育人环境是全校学生亲手创造的,又对全校学生产生了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境中进行道德品质教育,更富有情感。学校在新教学大楼落成后,没有干巴巴地进行爱护公物的说教,而是举行了隆重的、别开生面的“授钥匙仪式”:请镇长介绍镇政府和社会各界克服困难筹集资金的经过,请施工队长讲述工人师傅辛勤劳动的事迹,再由校长介绍学校师生在建校义务劳动中的好人好事,然后由镇长代表镇政府把系着大红花球的教室钥匙郑重地授予各班班长,最后,各班班长带领全班学生排着整齐的队伍进入教室。这样的情境以及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获得的感受,每个学生都将是终身难忘的。

几年过去了,教室里里外外依然整洁如新,墙壁光洁雪白,课桌上没有一处刀痕或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