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聚焦中国名校管理-中国中小学名校核心竞争力(精装)
16004600000009

第9章 学校核心竞争力与人力资源(1)

如何深刻理解学校人力资源的内涵

在学校管理的各种资源中,人力资源是学校更具竞争力的资源,也是学校开发与管理的核心。如何理解人力资源的概念?早在1776年,亚当·斯密在其所著的《国富论》中就对其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他认为,一个国家全体居民的所有后来获得的有用能力是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西奥多·舒尔茨于1960年出版了《人力资本的投资》,此后,芝加哥大学的教授加里·贝克尔又在1964年发表了代表作《人力资本:特别是关于教育理论与经济的分析》,至此,他们两人共同创立了人力资本理论。他们认为,人力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有技能的人力资源是一切生产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因此,人力资本作为一种生产能力已经远远超过了其他形态的资本的生产能力的总和。后来,英国经济学家哈比森就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曾发表丁这样的观点:“人力资源是国民财富的最终基础。资本和自然资源是被动的生产因素;人是积累资本,开发自然资源,建立社会、经济和社会组织并推动国家向前发展的主动力。显而易见,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发展人民的技能和知识,就不能发展任何别的东西。”管理学家马斯·彼得斯也指出,企业或事业唯一真正的资源是人,管理就是充分开发人力资源以做好工作。我国学术界在20世纪80年代引进人力资源理论,

开始只是出现在学者们的引介或研究的文章中,在党和国家的文件中正式提出并使用“人力资源”概念,还是在党的“十五大”的文件上。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中指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至于何谓人力资源,目前人们对其含义的界定却是各不相同。一般来说,无外乎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来界定。就其广义而言,人力资源是指现在和未来一切可能成为生产性要素的人口,包括现实的人力资源、潜在的人力资源和未来的人力资源。就其狭义言之,或以为人力资源是推动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具有智力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口的总和;或以为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乃至一个组织能够作为生产性要素投入社会经济活动所需要的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质量;或以为人力资源是一切具有为社会创造物质文化财富,为社会提供劳务和服务之能力的人;或以为人力资源是更好地发挥人的潜能,更好地提高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等等。尽管以上界定都有不同的侧重,但就总的情况来看,主要有这样三个基本的方面: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人口,包括劳动力和非劳动力;以一定的组织(一般以国家、地区、部门或单位)来划分;人力最基本的层面是个体,是具有生命力的个人。基于以上对一般的人力资源的考察,学校人力资源也就基本上可以作出这样的界定:学校人力资源是指进入学校管理活动领域的并与学校管理者发生功能联系、产生互动作用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个体人的总和。

卢志文说:“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让其做合适的事,这是校长的首要工作。聪明的校长一定在选人上费尽心机,往往能够为了一个合适的人的到位,一直追踪等待,极有耐心地培养,寻找。”

学校人力资源在学校管理活动当中具有不同于其他资源的十分特殊的重要地位,这是由学校人力资源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所决定的。

1.学校人力资源具有生命性

人是具有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性资源,是一种生命成长的最有价值的财富,是一种活的资源。人有一个由生长、成熟到衰老的过程,有自己的生活体验,有对生命的体验。他们不同于其他资源的最大之处就在于人有生命周期、生命潜力、生命发展和生命衰老。因此,要维持和发展人的生命活力,就要持续不断地投资人力资源,增强其体力,促进其智力、能力发展,改善其态度,维持和提升人的生命价值。

2.学校人力资源具有能动性

人是具有思想和意识的,具有自觉能动性。这种自觉能动性,一是表现在人的主导作用上。其具体可表现在人对其他物的东西的组合、重构和改造上。二是表现在自控作用上。人可以根据学校的目标、组织的规范以及社会的要求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控制。三是表现在创造作用上。人可以认识和改造世界,能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间奇迹,这是任何其他的东西都不可能做到的。四是表现在选择作用上。如

对于学校管理者的指令,学校中的人可以作出反应,也可以不作出反应;对于来自外部的信息,可以作出选择性的接受;对自己的行为,可以进行自主性调节和自我管理。

3.学校人力资源具有动态性

学校的人力资源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是一种流动性的资源,例如每年有职工的退休,有人才的引进,有学生的毕业,也有新生的进校。它是一直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的。如果没有这种动态的变化,学校也就失去了自身应有的活力。

4.学校人力资源具有智能性

学校人力资源的智能性是指人的器官可以得到延伸。人可以通过教育培训和实际锻炼使自己的智能得到提高、作用得到发挥,使自己的四肢、五官的作用得以延伸。

5.学校人力资源具有社会性

马克思指出,就其现实性来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学校中的人的劳动是一种群体性的劳动,是一种协作性的社会活动。其中每一个人的活动都不可避免地要和其他人发生关系,和一定的社会环境发生联系。

6.学校人力资源具有增值性

学校人力资源的增值性,一是表现在使用上,只有使用才能增值,如果人力资源闲置不用,不但不能增值,反而是一种浪费,因为人力资源的价值和特性就在于应用。二是学校人力资源在其产生的价值和收益的份额上远远超过其他物化资源。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6年度人力资源开发报告》中认为:一个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3/4是靠人力资源,1/4是靠资本设备。学校人力资源在学校中的贡献率更是如此。尽管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一样,在使用中可能引起损耗,但人力资源却能在使用中实现自我补偿、自我更新和自我发展。

学校管理就其实质意义来说,就是持续不断地开发人力资源。这既是学校管理本身的职能要求,也是学校生命活力所在。在20世纪80年代及以前,人事管理是人们最习惯和熟悉的概念;20世纪90年代,人力资源开发就成了一个非常流行的新概念,并成了各级管理者显示自己跟进管理新潮流的口头禅。那么,究竟什么是人力资源开发,它与人事管理有何联系和区别?

有关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解,目前不少人都把它与人力资源培训、人力资源教育、人力资源发展视为同一含义。如张志鸿认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并据此为培训作了这样的定义:由组织提供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与学习,旨在改进工作人员的知识、技能、工作态度和行为,从而使其发挥更大的潜力以提高工作质量.最终实现良好组织效能的活动;另外,他还认为,“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发展是一个含义,泛指通过工作人员的学习,以增强员工的能力,或是改变员工的态度,或是增加其知识和技能,以期改变员工现在或将来的工作表现”。李仕模认为,人力资源开发主要包含以下内容:在职培养;半脱产或脱产进修;攻关;咨询;坚持以自学为主;引进人才。美国知识管理专家达尔·尼夫在其所著的《知识经济》一书中,把人力资源开发界定为“组织的以工作为基础的培训”。他认为,以工作为基础的培训比以学校为基础的培训更加有效;这种以工作为基础的培训包括:员工同事互相培训、轮岗、技能工资、正式或非正式群体、建议制度、有效实践经验的积累以及政府政策等方面。

综合以上的观点,可以认识了解到,人力资源发展和人力资源培训、人力资源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虽然有许多相同之处,但毕竟并不是同一含义的概念;虽然其都把教育、学习和培训放到了突出的地位,概括了人力资源以培训而发展的主要特征,但教育、学习和培训并非人力资源开发的全部。人力资源开发不仅包括组织内开发的具体途径,还包括外部政府人力资源开发的政策;不仅包括以工作为基础的培训学习,也不仅包括人力资源个体的开发,还包括人力资源群体的有效配置及各种激励措施,以及人力资源开发的环境和运作机制等。因此,人力资源开发是一个比人力资源教育、人力资源培训、人力资源发展内涵更为宽泛的概念。根据这一理解,可以概括出入力资源开发的以下主要特点:

(1)综合性:人力资源开发要综合考虑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心理、民族、组织等多种因素,在人力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也渗透着多门学科的知识,需要多门学科的综合性知识理论作为指导。

(2)实践性:人力资源源于人力资源开发的实践经验,并上升为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这种源于人力资源开发实践经验的理论又为新一轮的人力资源开发提供理论指导,并不断推进人力资源开发的实践活动。

(3)本土性:一方面,人力资源开发受到本民族、本地区文化传统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人力资源开发又要立足于本民族、本地区的实际,借鉴其他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先进经验。如在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认识到中西方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价值观念、开发目标、开发的体制乃至方式方法的差异,不能照搬照套西方国家的做法;与此同时,还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广泛吸收世界各国或地区的先进的人力资源开发经验,更好地推进的人力资源开发活动。这就是人力资源开发本土性的要求。

(4)社会性:任何组织的人力资源开发都是社会人力资源开发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方面,某一组织的人力资源开发要纳入到整个社会人力资源开发的构架之中;另一方面,某一组织的人力资源开发本身也会给社会的人力资源开发带来重大的变革性影响。当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力资源开发的社会性特征就显得更为明显。

作为特定组织的学校,其人力资源开发的含义是什么?鉴于以上的理解和分析,人力资源指的是以政策为导向、以学习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持续不断地增强学校成员的能力,改变其工作态度,形成群体合力,促进全体成员个体全面发展,提高学校整体效能的管理活动。

学校是以培养人为己任的,学校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充满生命活力的主体的人。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世界上一切物质的东西,只有通过人的作用才能得到开发和利用。同样,学校的发展也是以人为其核心支撑的,而人又是有思维、有潜能、有创造力的,是一种能动的活资源,学校的发展有赖于人力资源的整体而有效的开发。人力资源个体是否得到开发,学校人力资源整体开发到什么程度,不仅直接影响到人的个体全面和谐发展的状态和水平,而且也影响到学校整体效能的大小和学校未来的发展的状况。因此,学校的核心任务就是持续不断地开发人力资源,这是学校增强生命活力关键之所在。

人类社会在继农业经济社会、工业经济社会之后,将进入一个什么样的经济社会?人们曾对此作过多视角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前半期,西方一些未来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就曾先后有过“电子技术时代”、“后工业社会”、“超工业社会”、“信息经济”

、“高技术经济”、“智力经济”等多种说法。1996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科学技术和产业发展展望》的报告中,称这种新的经济形态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简称“知识经济”,即基于知识的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基础上的经济。

当前我们已在向知识经济的门槛

迈进。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与以土地、劳力为主要资源的农业经济和以资本、自然资源为特征的工业经济相比,具有如下的主要特征:

(1)生产力要素以无限性、快捷性和波及性的知识为基础,所有财富的核心都是“知识”

,任何其他生产要素都必须靠独特的生产要素——知识来更新、来武装。

(2)信息技术得到广泛的普及和应用。托夫勒在(力量转移)中指出,今后创造财富的新体系将完全依靠数据、概念、符号和表象的即时传播和散布,信息技术使知识经济成为一种名副其实的超符号化经济。信息技术打破了人们原有的时空限制,可以通过网络,通过虚拟现实,大大提高人们学习的机会和效率,减少学习的时间和成本。

(3)全球一体化的跨组织联系。传统的封闭式的壁垒被打破,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在加强。

(4)持续和自主的创新。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效益提高主要取决于持续自主创新知识的贡献率。

(5)管理模式的柔性化和无形化。这是通过无形化的文化支撑和高情感的柔性化管理来形成一种自我约束、自我规范、自我发展的动力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