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懂外语:外语是进行国际间交流的工具,通过翻译进行交流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但是用这种方式进行交流,往往受到翻译人员本身素质的限制,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甚至会出现不确切、不完整和谬误,直接影响到交流的速度、广度、深度和效度。当今世界英语广泛流行,所有国家,除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外,都把英语作为外语来掌握,特别是跨世纪的年轻教师,对英语应能达到精通和熟练的程度。在这个基础上,各个国家还可以考虑地域的、历史的、现实的因素,确定另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的语言作为第二或第三外语,根据需要达到相应的程度。当然,就全世界来讲,从使用的人数来看,使用华语的人数最多,因此对于华语为非母语的国家,在新世纪,把华语作为外语是非常积极而有现实意义的。到新世纪,经济和物质将会有更好的基础,进行外语教学可采取更为直接、更为有效的形式,如从小就抓外语教学,把外语学习延伸到小学甚至学前教育;引进外籍教师到北京五中任教;派出学生到国外进行学习、短期培训、修学旅行;专门开辟功能齐全的多媒体外语实验室供师生教学;订阅多种外语报刊,向师生提供外语教学资料;派出或组织师生参加国际交流活动等。
3.能电教:视听技术将成为新世纪学校教学的主要条件,能用作教学手段的视听技术,诸如录音、录像、投影、幻灯、电影以至多媒体技术、电脑辅助教学。作为一个教师特别是跨世纪的年轻教师,都要能使用。教师在电教方面的能力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使用常规手段与使用电脑、多媒体技术的结合;二是电教的实践与电教器材的更新、充实相结合。
4.善思考:新世纪的教师,获取信息的数量多了,渠道宽了,内容丰富了,对于这些信息如何处理,如何运用,如何转化为自己办学的成绩,这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套,也不能请他人代劳,唯的一办法是教师通过自己的思考并付诸实施,才能把信息转化为有用成果。善思考将成为新世纪教师是否具有新水平的又一标志。教师要做到善思考应注意打好三方面的基础:一是学习的基础,在学习上做有心人,持之以恒,日积月累,量变质升;二是实践的基础,以已有的知识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深化所掌握的知识,以达到升华的境界;三是科学思维的基础,应有辩证的、唯物的思想观点和思想方法。
五、校长的天职是帮助教师成长,校长本身必须是教育家
校长要促进优良师德规范的形成和履行,因为帮助教师的成长是校长的天职。在教育实践中,只有作为教育家的校长,才有可能培养作为教育家的教师。关于校长作为教育家,有以下几方面的认识:
(一)校长是“家”不是“官”
“洋学堂”产生以来,把校长的职位当作官位者历来有之;当校长像当“官”亦屡见不鲜;把校长当作步入仕途的跳板的人也不少见。这里所指的“官”不是德才兼备的国家机关干部,他们是人民的“公仆”,是为人民服务的,是有知识、熟业务、懂规律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校长的楷模、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而这里所指的极个别的人是“人在学校,目望青云,原不是为教育而来,终有一日为做官而去”。这种人平时在校,无心教育、教学,善搞“上下”联系,极尽钻营之能事。即使顾及教育、教学,也是应付门面,或是不择手段,违背规律,片面追求升学率,置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身心健康于不顾。值得说明的是,片面追求升学率为复杂的社会问题,不能把责任一概推向校长,更不能绝对地说是校长为做官而利用的筹码,但是不可否认,这种现象确实存在,人数虽少,危害却大,其根源均离不开把校长当“官”,而不是把校长当“教育家”。
校长作为教育家,首先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要使自己的学校在坚持方向、遵循规律、体现特点、适合国情上有所发展,有所前进,有所创造,有所贡献,把学校办出特色。这就要求校长要有“敬业”的情感,“乐业”的态度,“专业”的思想,“创业”的精神。在办学的实践中,要学习科学,研究规律,求真务实,坚持摒弃是“官”、当“官”、求“官”的陈腐陋习,努力使自己真正成为教育家。
(二)校长是“家”不是“匠”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教师教书育人,职工服务育人,显然校长应是管理(当然也包括教育、教学、服务)育人。是搞纯知识传授式的管理,还是把育人作为己任,是区别校长是作为教育家还是作为教书匠式的管理者的根本标志。学校是读书的场所,更是育人的阵地。离开育人这个根本任务,就事论事抓教学,充其量不过是“好好先生,碌碌无能”。无疑,搞好知识的传授是需要的,必需的,但就整个学校工作的任务来说,还只是最起码的一个方面。即使是知识的传授,也还有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基础与能力、知识与智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四素如何统一的问题,如果当教书匠式的校长,把校长工作仅仅局限于知识传授的管理,那就必须出现脱离时代、脱离实际,在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走着因循守旧的道路,抱住求稳怕乱的心态,形成庸碌无为的结局,使学校教育陷入停滞僵化,走向死胡同。
作为教育家的校长管理学校,必须把育人放在首要位置、中心位置,作为校长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立足点和归宿。在学校教育的实践中,更新教育观念,进行教育改革;在教育方针上,从重智育、轻德育、弃体育的畸形发展,转向打好基础、发展个性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在教育体系上,从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的封闭式教育,转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开放式教育;在教育结构上,从课堂教学的单一渠道,转向课堂教学与第二教学渠道相结合的立体教育;在教育观念上,从单一的学校教育观转向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大教育观。
(三)校长是“家”不是“神”
一个好校长,首先必须是一个好教师。校长是教师,是优秀的教师,是“青年的师表,民众的师表,教师的师表”。校长把自己“神”化,自认为高人一等,胜人一筹,在行动上我行我素,独来独往,那只能是损害教师、学生的利益,危害事业,贻误国家。教师、学生把校长“神化”当作偶像来崇拜,那只能导致愚昧、庸俗、盲从和倒退。
校长作为教育家应该具有良好的素质、较强的能力和崇高的精神。作为教育家的校长要热爱事业,献身教育;坚持方向,坚定信仰;掌握理论,熟悉规律;知识渊博,基础扎实;光明磊落,襟怀坦白;严于律己,待人宽厚。作为教育家的校长要有了解情况,分析判断,制定计划,拿出办法的决策能力;提出任务,检查落实,组织力量,知人善任的指挥能力;明察秋毫,反应敏捷,抓住时机,因势利导的应变能力;调查研究,积累资料,确定课题,分析处理的科研能力。作为教育家的校长要有注重实践,遵循规律,面对现实,客观分析的科学精神;面向学生,依靠教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的民主精神;学习政策,研究现状,适应形势,切合实际的求实精神;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改革的创新精神。
(四)校长是“家”不是“商”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必由之路。学校办工厂,进行勤工俭学,既是育人的需要,也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财力有限、教育经费不可能靠国家全部包下来的国情相适应的。但是不管怎么讲,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校长的根本职责是育人,任何时候,学校不能把创收放在首位,教师不能把有偿服务作为自己的追求,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学教育尤为如此。诚然,目前教育经费紧张,教师待遇低下,知识贬值,脑体倒挂,所有这些,应靠国家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调整政策而从根本上来解决。校长从育人的需要出发,进行勤工俭学,客观上增加学校收入,以改善办学条件,改善师生工作、学习、生活条件,这是合情合理的。但是校长要牢记,在任何情况下,学校不是商店,校长不是商人,校长应姓“教”而不姓“商”,校长应该是教育家,在办学的过程中,绝不能本末倒置。
校长作为教育家,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在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社会环境中,校长不姓“商”,但应该有商品经济的头脑,创造革新的意识,应为贯彻“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而积极努力;要为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改革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文化条件和社会环境而作出贡献;要把公平竞争、精神与物质相结合的动力机制,“满负荷、优质量、高效率、有活力”的优化组合的机制引进学校,使学校管理工作做到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系列化。
校长应该成为教育家,校长如何成为教育家,校长怎样才是教育家,校长何时成为教育家,校长是否已是教育家,这是同一个问题的五个不同方面,其中,第一是要求,第二是途径,第三是标准,第四是实践,第五是评价,其核心是校长应该成为教育家。丁校长认为作为一个校长,应以成为教育家为目标,为己任,努力用教育家的思想、精神要求管理学校,在不断学习、实践、总结的过程中,使自己逐步成为真正的教育家。
师资队伍建设:变中求稳
师资队伍建设是民办学校办学的重中之重。办学自主,机制灵活,是民办学校的优势;双向选择,自主择校是民办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特点。民办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既要遵循学校教育的一般规律,又要符合民办教育个性规律,其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坚持变中求稳,变就是人员流动,稳就是骨干稳定。
要做到变中求稳,首先要正确认识变,善于应对变,切实驾驭变。当前造成民办学校人员流动的主要因素有三个:一是来源不明,二是心态不平,三是管理不力。
这几年到北京民办学校应聘的教师数量明显增加,质量也有所提高。但从总体上讲,民办学校对来应聘的教师心中无数。而这些应聘者的动机也是五花八门:有的想在北京工作,因户口限制进不了公办就进民办;有的因配偶、孩子在北京工作或读书,进民办学校作为伴工或伴读的安身之地;有的本人来京读研究生,把进民办学校作为勤工助学;有的因人际关系、家庭变化、或待遇不满想换环境,进民办校比较方便……
在民办学校中,确实有一批觉得这里的机制适合自己,在事业上有所追求,有所作为的教师。但是某些传统偏见和体制歧视不同程度地存在;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地位、同等待遇还难以兑现;特别是随着公办学校教师薪金的增长,民办校教师待遇和办学条件不再有优势;再加上民办校因生源的因素,教师难以形成成就感,所有这些均使民办校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心态不平。
进民办校工作,一般都会签订协议,但是由于诚信度低,随意撕毁协议,甚至不辞而别的现象时有发生,直接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由于制度的缺失,学校在这方面的管理往往无能为力,助长了这种不良行为的蔓延。
如何正确认识变,如何做到处变不惊,如何做到变中求稳,这是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必须解决的问题。
就北京二十一世纪实验学校来说,学校创办时就提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是特、高级教师为骨干,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北京籍教师为主流;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方针是稳定骨干,合理流动,动态平衡,优化组合,这就较好地体现了变中求稳。在具体做法上,多年来坚持了三条:一是多沟通、重理解、讲诚信;二是多关心、重事业、讲感情;三是多学习、重文化、讲规范。
教师选择北京,选择民办学校,带有个人动机是正常的,是可以理解的。只要处理得好,在满足个人需求的同时,是能对学校教育作出贡献的。关键是应聘教师时,能以平静的心态听取应聘教师的个人诉求,并提出学校对应聘教师诸如服务期、坐班制、当班主任、满工作量、重考评等方面的要求,从中找出结合点,使应聘教师和学校成为利益共同体。
民办学校应注重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上下功夫。由于生源的差异,一些有水平肯努力的教师往往缺乏事业上的成就感。这一方面涉及到观念问题,如何看待民办学校教师的成就和业绩;另一方面也要为民办学校教师展示成就提供平台。在观念上应明确学校教育的产品是教育服务,民办校教师的业绩应体现在提供教育服务的质量上。一个教师的教育服务让社会认同,家长满意,学生自豪,这就是成就和业绩,而不是简单地看考试分数。另一方面,学校要为教师发表论文、评定职称、表彰奖励、教改科研、进修提高、介绍经验等提供平台。在感情上完善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即在强调教育教学以学生为本的同时,强调办好学校要以教师为本,尊重教师人格,理解教师情感,支持教师工作,关心教师生活。在改善工作条件、生活条件的同时提高教师待遇。二十一世纪实验学校将于今年新学年出台新工资方案,向一线倾斜,向教师倾斜,向骨干倾斜,以切实提高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待遇。总之要创造条件,让教师在使学生提高的同时,自身也能得到发展,形成平和、健康、向上的良好心态。
民办学校教师队伍的变既是机制灵活的体现,同时又对稳定骨干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变,驾驭变,才能有真正高质量的稳。民办学校如何达到这一境界呢?应多学习、重文化、讲规范。要重视群体核心精神和核心能力的培养、提高和优化,并在团队组建、共同远景和精神提升上花力气,以增强学校对教师的吸引力、凝聚力。要赋予学校文化以深厚的国学基础,以文化管学校,并形成学习制度、沟通机制、弹性化管理等科学管理手段。实践证明,“学习、文化、规范”能促进骨干教师队伍的形成,并确保骨干教师队伍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