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今天,我们要做怎样的教师
16005000000021

第21章 今天,我们应该做一个不断创新的教师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新教材促进了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教学观念的更新。作为新课程的实践者,教师需要不断加强学习,提升素质,主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努力实现由“经验型”教师向“创新型”教师转变。

(一)转变角色,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开展多种实践活动,让每个孩子都体验成功。注意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开始注意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二)善于学习,努力成为新教材的大胆实践者

新课程教材立足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的价值取向,教材内容变得综合化、情趣化、活动化、情境化、生活化。教材的编写为教师对教材的再创造留有很大的空间。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发展实际,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增、调、换、融,从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重组、整合,拓宽了教材的发展空间,挖掘了教材的个性内涵,还原了教材的生动本色,学生也从这种开放的教学氛围中获益最多。

(三)启迪学生,善于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新课程改革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理念。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应该是师生生命共同经历成长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体验学习的苦与乐;倡导学生在尝试中学会负责,在参与中发展自我;把课堂与社会,把课堂与家庭结合起来,在多方面的实践中,了解社会,体验生活,增强体验,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多渠道地吸纳课程资源,努力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科书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课堂也不是唯一的学习场所,要树立全新的、大的课程资源观。教师要积极开发利用学校、社会、家长等教育资源,善于学会发现、利用学生资源。密切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不断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随着新课程教材实验的稳步推进,新课程倡导的素质教育观念,正在影响并引导着教师行为与教学实践发生深刻的变化。教师们通过自己不断的学习,一定会成为创新型教师,从而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创新型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一)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首先,要有高尚的人格。作为一名创新型教师要能够安贫乐教,甘于奉献。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留美归国后,拒绝高官厚禄,创办乡村师范,他赤着脚,穿草鞋,与学生一起种菜、施肥,把每一分钱都用在教育事业上,甚至把文稿的收入也用来教育孩子。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人格,在人们的心中树立了一座晶莹的师德丰碑。

其次,对学生要倾注全心的爱。

第一、教师对待学生要有一颗博爱之心。孔子之所以被誉为万世师表,关键在于他有一颗爱满天下的博爱之心。他的学生来自各诸侯国,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但他对学生不分智愚,不分长幼,不分勤惰,不分恩怨,一概热心教诲和鼓励。

第二,教师对学生要以诚相待,以自己的真情去感动学生。必须丢掉师道尊严的“面具”,不能以虚言欺骗学生。

第三,教师爱心应表现在对待学生的宽容上。无数成功的教育教学实践证明:宽容是一种很伟大的教育力量。曾经有个学生因个人愿望没有得到满足,顶撞了老师。而这位教师没有作任何解释,只给她写了一首小诗:“土地宽容了种子,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拥有了未来。”学生看了这首诗,沉思良久,终于悟出了自己的缺点。

第四,教师的爱心表现在对待学生的责任感上。有一位老师在回忆自己的教学生涯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他在课堂上讲某个问题时,没有讲清楚,他马上就在一个孩子的目光中看到了迷惘,他觉得辜负了孩子的信任,自责自己备课的疏忽。多年来,在他的面前一直浮现着这双迷惘的眼睛,这使他深深地愧疚,暗下决心绝不再出现这样的情况。

(二)拥有丰富的知识结构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生眼里的教师应当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沈元老师渊博的知识引来了陈景润日后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的壮举,这已成为人们传颂的佳话。魏书生、钱梦龙、于永正等名师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绩,与他们有着丰富的知识结构是分不开的。

那么,如何有效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呢?从我国目前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状况来看,知识结构的构建还处于一种低效的急功近利式的被动构建状况。例如,为了文凭去函授,为了拿继续教育的课时去学习。能否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区分“创新型教师”与“教书匠”的重要标尺。

(三)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1.突出一个“人”字

所谓突出一个“人”字,是指在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坚持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观念。教育教学的本质是开发人的潜能,塑造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第一,重新反思课堂教学的本质。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干扰,不少教师把完成知识传授的任务作为课堂教学的惟一目标,至于学生是否乐意学,会不会学,善不善学,教师很少考虑。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关注着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时,要时时思考如何让每个学生乐意学,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解决这些困难?

第二,要拓宽教育教学的视野。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素质的主战场,但它不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惟一途径。教育教学应当渗透在学生参与的各类活动中,渗透在社会、家庭、学校等学生成长的各个领域之中。

第三,要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让学生学会探索未知比掌握现成的知识更为重要,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潜能比学会一门技能更为重要。因为今天的学生将要迎接未来可能发生的生态环境及社会变迁的挑战。

2.敢说一个“不”字

实施创新教育,要敢于对目前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教学现状说一个“不”字。也就是说,要用质疑的目光、否定的态度、发展的思路对教学现状经常进行反思,并进行不断的创新。如教材里出现的东西是否都要教?是否可以对教材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必要的增删?再者,书本上、教参上说的是否都是“真理”?

3.讲究一个“思”字

讲究一个“思”字,就是要常常反思自己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某跨国公司在辞退一位员工时,老总和员工有这样的精彩对话:“我有30年的经验——”“不,你只有一年的经验,只是将它重复了30次!”读来令人深思,我由此联想到有些教师为什么教了几十年书,教学方法总是老一套,缺乏新意,教育教学实绩平平,恐怕与他对自己现有教学方法不能经常反思有关。

三、做一个有追求的教师

谁在保持梦想,谁就能梦想成真;谁能不懈地追寻理想,谁就能不断地实现理想。新教育中,我们,要努力做一个有梦想,有追求的教师。

(一)做一个有追求的老师,要胸怀理想

俗话说:梦想成真。做一个有追求的教师就要胸怀理想,每一个人都是喜欢教师这个角色才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同样,做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具有远大的理想,不断地给自己提出追求的目标,也才能不断成长。我们教师,不仅要把理想播在学生的心中,更要把理想珍藏在自己的梦中,用自己的梦想,点燃自己的教育激情,带领学生一起永远憧憬美好的明天。

(二)做一个有追求的教师,要勤于学习

有了梦想,还要不懈地去奋斗。做一个有追求的教师,还要勤于学习。勤于学习,充实自我,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可能自己当不上一名优秀的教师,但,教师,应该勤于学习,充实自己,让自己的教学多一些底蕴,多一些中气。

(三)做一个有追求的老师,要富于创新

一个优秀的教育家,应该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人,应该是一个教育上的有心人。我们要做一个有追求的老师,必须在自己的教育中富于创新精神。让自己的教育有所创新。认真总结教育的得失,写好教育日记。只有不断地总结得失,才会让自己的教育不断改进。一天工作之后,静静回想一天教育工作中的事,今天的教育成功了么?失败了么?为什么这样呢?还有什么改进的方法么?然后记下自己与学生的故事,写下自己的感受。长年累月,一定会慢慢实现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