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秦腔名家
16016400000030

第30章 三意社名角小志(2)

新中国成立后,积极排演新戏,导演《鱼腹山》、《白毛女》、《罗汉钱》、《小女婿》等剧目。受到观众普遍欢迎。1956年,他导演的秦腔《卖水》一剧,荣获陕西省戏剧观摩演出大会导演一等奖。他的学生有严辅中、周辅国、王辅民、韩辅华、王辅生、田佐民、杨佐熙、赵晓岚、李夕岚、康盛富、肖玉玲等,都成为着名演员。1962年病故,年仅五十三岁。

夏景民(1909—1965)秦腔演员,工须生。陕西长安县人。1921年入西安三意社学艺。拜王文鹏、陆顺子为师,很快成为该社较有成就的须生演员。后流落江湖,搭班演出,1946年前后人泾阳易风社,该社解体后,1951年到淳化民艺剧团。他在舞台上渡过了四十多个春秋,演出的剧目约有近百出。拿手的有《辕门斩子》、《葫芦峪》、《大报仇》、《洪羊峪》、《春秋笔》、《大拜寿》、《状元媒》、《出汤邑》、《五典坡》、《卖画劈门》、《苏武牧羊》、《卖华山》、《八义图》、《十道本》等。他一生塑造了许多性格迥异的历史人物。他的表演既不生搬硬套,又不墨守成规。他的《祭灵》、《祭灯》、《劈门》、《司马拜台》等戏尤为突出,1958年,被选为淳化县人民代表。

袁允中(1910—1971)秦腔剧作家。又名中玄,江苏海门真头镇人。1932年从北京大学毕业。1934年在北平师范大学研究院历史科毕业,后到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译,中国学院任讲师,平凉师范任教务主任。1936年到西安,在西安高中任国文教员,1941年在陕西教育厅作秘书,并兼任陕西省商业专科学校教授,1944年到45年,任略阳县银行经理,1948年到1950年开办过合作面粉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业余为三意社编写剧本,1953年参加三意社任编剧。

袁中允精通古典文学,曾为西安师范专科学校开设古典文学讲座,他创作和改编的剧本,大都有较强的文学性,同时注重剧本的思想性和社会效益。他先后创作和改编的剧本有《峨嵋二蛇》(两本)、《刘婵金》、《唐太宗》、《五典坡》(两本)、《秋江》、《张羽煮海》、《状元媒》、《凤仪亭》等,其中《五典坡》、《刘婵金》、《状元媒》久演不衰,成为三意社的保留剧目。他的剧本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都有创新,结构严谨,唱词生动,富有文采,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袁允中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1971年悄然去世,终年六十一岁。

赵振华(1912—1969)秦腔演员。陕西长安县人。初工旦角,后改须生。三意社主要演员,能记下一百多本戏,称为“戏包袱”。他嗓音宏亮,有厚度,行腔如行云流水,吐字清晰有力,表演自然天成,独具一格,并有排导才能。他的青衣戏《赵五娘吃糠》、《压发》和《五典坡》等,演到苦情处声泪俱下,为观众所称赞。他的须生戏《状元媒》、《哭祖庙》、《哭秦庭》等,也很有特色,受到观众的喜爱。他还以红生戏见长,拿手戏有《水淹七军》、《破宁国》等,尤其《挡将》一出,唱做俱佳,独步剧坛。1956年,参加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主演《水淹七军》,荣获大会奖状。1969年逝世,终年五十七岁。

姚裕国(1913—1966)秦腔演员,工净角。陕西西安市人。姚鼎铭之胞弟,1923年,因家境贫寒,到三意社学艺。启蒙老师为李桂芳。工小生。出科后,以俊美的扮相和飘洒的做工,称着于当时西安剧坛。他和该社着名旦角田玉堂主演的《洞房》,红极一时,可以与易俗社名旦王天民和小生康顿易的《洞房》媲美。

1939年后,由于嗓音发生变化,改演架子花脸。扮相,唱腔,念白,做工俱佳,为人们所称道。拿手戏有《将相和》、《九江口》、《醉打山门》等。他在艺术上刻苦钻研,博彩众长,吸取了京剧的唱腔、念白。融于秦腔之中,在花脸表演艺术中独树一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积极演出现代戏,在《穷人恨》中扮演地主,《罗汉钱》中扮演张木匠,皆演得真切自然,备受赞誉。1952年,参加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他在《游龟山》一剧中扮演芦林受到一致好评。1956年,他在《扑池送亲》一剧中扮演大花儿施恩,荣获陕西戏剧观摩演出大会演员一等奖。

李益中(1913—1985)秦腔演员,工小生。陕西长安人。1925年在西安三意社学艺,为三期学生,师承王德孝,出科后仍留三意社演出。他文武不挡,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表演细腻真切,动作优美自然,武功深厚干练,身段大方飘逸,尤其武功戏《反西凉》中的马超,《拷寇》中的陈琳,和《黄鹤楼》、《回荆州》、《长坂坡》中的赵子龙等角色,都演得干净利落,光彩照人,独步西安剧坛,被当时观众誉称“活赵云”。在三意社的演出史上,称得上一位驰名的小生名角。

1938年,李益中与师兄刘光华、阎国斌、王庆民、冯庆中、王禄林等创办集义社,出任副社长。还为集义社培养了王集志等一批学生。1945年,他参与刘光华、郭育中、张保元、田玉兰、骆彦芳等创办尚友社,积极从事戏曲导演和培养学生的工作。1955年,和惠济民、何振中一起导演了《屈原》,参加第一届西安市戏曲会演,受到大会一致好评,康正绪、傅凤琴、华美丽均获得表演二等奖。1985年在西安寓所病故,终年七十二岁。

吴济民(1914—1979)秦腔演员,工花脸。陕西兰田人。家境凄苦。自幼爱好戏曲,于1925年到西安三意社,跟随张寿全、李怀坤等名花脸学习技艺,出科后留三意社演出。他受过严格的训练,得到老师的真传,演戏精神饱满,全神贯注,表演大度豁然,沉稳庄重,嗓音宏亮苍劲,刚柔兼备,创造了许多刚直不阿、威武豪放的艺术形象,如《赤桑镇》,中的包拯、《荆轲刺秦》中的荆轲,《破宁国》中的常遇春和《斩颜良》中的颜良等,都受到观众的欢迎。

1938年以后,吴济民加入集义社和以后的尚友社。1979年在西安寓所病逝,终年六十五岁。

郭毓中(1915—1941)秦腔演员,工旦角。陕西长安县江村人。入三意社学戏,出科后,为该社旦角台柱演员,他演出的大部分戏,都是李逸僧先生的编导,如《玉堂春》、《白玉楼》、《白蛇传》、《苏武牧羊》、《化墨珠》等。何振中赴兰州演出以后,三意社的戏,都是由他和苏育民主演。他的扮相俊秀,唱腔清丽,表演真切细腻,声情并茂,塑造了各种性格不同的舞台艺术形象。他扮演的苏三、白玉楼、白云仙等角色尤其出色,成为当时三意社最走红的旦角演员。一段时间里,和正艺社的李正敏、易俗社王天民形成鼎足而立的格局。1938年分社以后,他的演出任务日渐繁重,积劳成疾,1941年双目失明,客死他乡,年仅二十六岁。

张秉民(1915—1965)秦腔演员,工须生。小名秉娃子。陕西户县人。家境贫寒,1926年在户县戏校学艺,出科后在户县、周至、咸阳等地搭班演出。1950年到西安三意社演出,台风严谨,精神饱满,表演大方,声腔激越。文武不挡,纱帽,靠把均能胜任,是一位颇有工夫的优秀须生演员,受到农民观众的热烈欢迎。

1956年到白水县剧团,成为该社主要演员,经常巡演于渭北各县。他的戏路很宽,拿手戏有《麒麟山》、《火牛阵》、《闯宫》、《杀庙》、《火烧绵山》、仁二启箭》、《卖画劈门》、《杀府》、《烙碗计》、《逃国》、《清河桥》等,都演得慷慨激越,苍凉悲壮,《拆书》和《杀驿》演得更为壮美,颇受观众喜爱。渭北群众说:“秉娃子的《拆书》、《杀驿》,渭北高原数第一。

张秉民演戏从来认真卖力。不遗余力,加之渭北农村观众的欢迎和赞赏,更加卖劲,有时一天两场,都是主演,积劳成疾。1965年回家乡养病,由于乡亲们爱看他的戏,还登台演出《拆书》。后就吐血而死,他和他扮演的人物一样壮烈地离开了人世。

王新华(1916—1985)秦腔演员,工武生。西安市大白杨村人。幼年入汉中新汉社学艺,师承孟玉华。出科后,随该社在陕南、关中等县演出。1938年,应陈景民邀请去兰州搭班演戏,当时正是英年,加上武艺超群,轰动了兰州城。他的拿手戏有《马超哭头》、《反西凉》、《柴桑关》、《花蝴蝶》、《铁公鸡》等武生戏。表演干净利落,武功深厚,开打、翻跌无不精湛,嗓音清亮,吐字清楚,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武生演员。1948年搭入三意社演出三十多年。1976年打倒“四人帮”后,他不顾年事已高,还演出过《马超哭头》、《长坂坡》等戏。1985年在西安大白杨村家中病故,终年六十九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