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镜堂(1917—1976)秦腔演员,工旦角。陕西长安县人。1930年,在西安三意社学戏,1933年成名。他嗓音宏亮,吐字清晰,唱腔婉转动听,表演细腻传神,温文尔雅,文武兼长,功底深厚,形成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几十年来,在舞台上塑造了许多性格名异的古代妇女形象。如《连环计》中的貂婵,《玉堂春》中的苏三,《别窑》中的王宝钏,《穆桂英挂帅》中的穆桂英,《杀狗》中的焦氏等角色,被群众称为“活貂婵”。他曾组建过上林苑、尚林社等剧社,培养了不少秦腔演员。因反对国民党腐败统治,他到南山游击队做宣传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彬县文声剧团导演、团长等。1959年任县政协委员。1976年病逝,终年五十九岁。
朱进才(1917—1982)戏曲舞台美术设计。上海浦东人。家境贫寒,自幼跟随扎纸艺人学习扎纸艺术。1932年开始学习画广告和布景。拓展了艺术视野,1937年,独立开业承办各种广告和戏剧布景业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上海来到西安,加入时新布景公司。为三意社等戏曲团体绘制布景。1954年,正式参加三意社,成为该社的舞美设计师。
朱进才根植于民间艺术的沃土,对泥塑、木刻、书法、浮雕等都有较深造诣,扎纸艺术更具特色。二十多年来,三意社所上演的新剧目《红娘子》、《大破东平府》、《打虎计》、《白毛女》、《鱼腹山》、《红珊湖》、《孟丽君》等,舞美布景都是他创作设计的。他是一位创新意识极强的人,在每一个戏里,根据剧情和特定的环境,设计出独具特色的场景来,以烘托主题思想,达到美的完整与统一。在悲剧《赵氏孤儿》一剧中,为了烘托气氛,他在设计中追求一种木刻效果,给人以凝重崇高的美;在《铡美案》一剧中,他则采用图案设计,简单的几笔勾勒出环境的氛围,给人一种高洁明快的美。他的舞美设计时而是一幅明丽的水粉画,时而是一张意境深远的写意画,时而是一组夸张古朴的剪纸画,时而是一个个活灵活现的扎纸艺术……在舞台美术的天地里,展示了他广阔的艺术才能。他设计的现代戏《母女俩》,参加1956年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荣获舞台美术三等奖。他设计的《闯王平叛》和《杨八姐盗刀》,于1978年和1979年,分别获得舞台美术奖。
1980年朱进才退休后,还经常被各地艺术单位聘去工作。1982年在户县绘制彩塑时。日夜加班,积劳成疾,溘然长逝。其门下弟子有邱宗安、朱经建、马再会等人。
冉娃子(生卒不详)秦腔演员,工须生。陕西长安人。光绪中叶。和水娃子一起跟随名震一时的黄娃学艺,在关中各县搭班演出,继其师后名震渭河南北,是当时红极一时的名角儿。光绪末年,曾在西安东关长庆班演出。拿手好戏有《拷吉平》、《二堂舍子》、《白鹿原》、《雁塔寺》、《四郎探母》、《打李阙》、《五丈原》、《金沙滩》等。王绍猷在《秦腔记闻》中赞道:“技巧独精,腔调流利。”
袁多寿(1918—1989)秦腔剧作家。生于西安。祖籍陕西澄城人。中学时代对戏曲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经常在易俗社和三意社看戏,并能演唱当时许多名演员的优秀唱段。1936年在北平上大学时,编写了第一个秦腔剧本《簪影剑光》,暑期回到西安,和秦腔着名表演艺术家苏育民结为好友,《簪影剑光》首次在三意社上演,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苏育民异常高兴,约他继续为三意社创作新戏,他处在极度兴奋之中,连续写出《郑成功》等两部作品,在三意社演出时,时值抗日战争时期,《郑成功》一剧激发了观众的爱国热情,获得了轰动效应,成为抗战期间西安剧坛的一次壮举。此剧久演不衰,成为三意社的代表剧目之一。袁多寿成为当时人们注目的青年剧作家。
1940年他从西北大学法律系毕业;先后任陕西省、西安市教育行政部门科员和股主任,并在陕西商业专科学校和西北农学院担任教职,经常奔走于西安和武功之间。1948年初应苏育民之邀,到三意社和封至模一起帮助该社渡过难关。1949年的冬天,袁多寿离开三意社,到西北文化部戏曲改进处工作,负责审查,修改传统剧目。1953年调到西北戏曲研究院(即今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任专业编剧。三十多年来,他创作,改编的历史故事剧和现代戏有《宫之奇》、《白蛇传》、《游西湖》、《法门轶事》、《月亮潭》、《蟠桃园》、《雷锋》等三十三部(其中四部与马健翎、黄俊耀、姜丙泰等合作)。他一贯认为艺术作品贵在创新,创新是艺术作品的灵魂。他的新编历史剧《宫之奇》和改编传统剧《白蛇传》、《游西湖》(与马健翎等合作),在艺术构思和人物塑造方面,均有新突破。
他的《白蛇传》中的“断桥”和《游西湖》中的“鬼怨”两场戏,无论人物塑造、情感抒发、意境烘托、唱词道白都达到了美的境界,三十多年来流行西北各地,久演不衰,成为秦腔艺术精品和保留剧目。
袁多寿自和苏育民结识以来,虽长期不在三意社,却一直关注着三意社的发展。打倒“四人帮”以后,第一个写文章悼念苏育民的就是袁多寿,这篇文章发表在《舞台与观众》上。写这一类纪念性文字,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可见他们之间的友谊是多么的深厚。
严辅中(1922—1990)秦腔演员,工生角。陕西西安人。1938年入西安三意社学艺,出科后在三意社演出,是该社主要演员。功底扎实,表演优美大方,台风严谨,嗓音有些沙哑,但韵味深长,为观众所喜欢。小生,须生戏皆能演出。拿手戏有《化墨珠》、《白玉楼》、《玉堂春》、《双罗衫》、《狸猫换太子》、《游龟山》、《文天祥》、《新大名府》、《风云儿女》、《岳飞大战牛头山》、《孔雀东南飞》、《梁红玉》、《洪湖赤卫队》、《红娘子》等。在演出的同时,还致力于导演工作,1956年导演的现代戏《母女俩》,获得陕西省戏剧观摩演出大会导演二等奖。
1979年到陕北延长县剧团任教,为这个剧团培养了一班学生。在导演戏的同时,经常参加演出,受到陕北高原观众的欢迎。1985年庆祝三意社成立七十周年的时候,他回到三意社,献演了《杀庙》,功夫不减当年,为观众所称道。1990年因病逝世,终年六十八岁。
周辅国(1926—1979)秦腔演员,工净角。乳名抚州。陕西兰田人。1938年进三意社,跟吴济民学净角,为该社“辅”字班学员。1940年登台演出,那时正是三意社困难之际,为了生活糊口,他随着苏育民等名演员,跑遍关中各县,受尽苦难。
他不仅能演二花脸,还能演大花脸,《古城会》、《斩颜良》、《斩单童》、《黑逼宫》、《铡美案》等剧目,都演得出色,尤其在《火焰驹》中扮演的艾谦,更为人们所称赞,此剧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戏曲艺术片,在全国上映。他功底扎实,嗓音深厚,扮相魁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1956年,周辅国荣获陕西省戏剧观摩演出大会演员二等奖。1979年5月在西安病逝,终年五十三岁。
谢蔚霈(1929—1994)戏曲演员、导演、教育家。共产党员。江苏徐州人。抗日战争期间从徐州流落到西安,参加封至模、郭建英、刘仲秋等创办的夏声剧校学习。工花旦,青衣,刀马旦,曾得到戏曲大师梅兰芳的指导。1945年从夏声剧校毕业,后到新生京剧团当演员,曾演出剧目六十多出,主演过《凤还巢》、《霸王别姬》、《生死恨》、《贵妃醉酒》、《穆桂英》、《汀东会》、《奇双会》、《擂鼓战金山》等戏,受到观众的欢迎和戏剧界的好评。主演的《打渔杀家》,由南京电台录音播放,在江南有较大影响。
1955年,谢蔚霈调到西安三意社任训练班主任,开始了他的教戏育人生涯。他工作认真负责,言传身教,为三意社培养几期学员,受到剧社和学员的尊重。1970年起,他先后在西安市京剧团、三意社和西安市艺术学校任导演和教师,排导了会演剧目和教学剧目《杨八姐盗刀》、《两狼关》、《擂鼓战金山》、《穆桂英》、《黄河阵》、《双锁山》、《六号门》、《琼花》、《红灯记》等,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培育了戏曲新苗,又排出了艺术品位较高的剧目,曾多次获得奖励。1979年在陕西省青年演员会演中,他导演的《杨八姐盗刀》,荣获导演一等奖。这个剧目成为三意社的保留节目,深受观众的喜爱。1984年在西安市青年演员会演中,他导演的《斩姚期》,获得导演一等奖。这个戏成为任炳汉的拿手剧目,久演不衰。
谢蔚霈长期从事戏曲导演和教学工作,许多中青年演员都受过他的教益。其中有赵晓岚、肖玉玲、李毓琳、王秀英、任炳汉、戴春荣等人。由于他教戏育人的突出成绩,1960年在陕西省戏曲青年演员会演大会上,陕西省文化局授予他“戏曲艺术教育奖”。1987年在西安市“石榴花”青年演员电视大奖赛中,荣获“园丁奖”。他曾任西安市艺术学校艺术研究室主任,被评为二级导演,是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会员,西安市戏剧家协会理事等职务。1994年在西安病逝,终年六十五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