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0年,他辞易俗社加入何振中的“振兴社”,去兰州演出。频繁的演出和生活的清贫,使耿善民肺病复发,返陕医疗无效,于一九四二年在西安病逝,年仅三十岁。幸尚有一九三四年上海百代唱片公司灌存的《燕山恨》、《四郎探母》、《谢安游山》、《牧羊圈》等唱片留世,成为研究秦腔音乐史的宝贵资料。
李可易是易俗社成就最高的花脸演员。他是该社第四期学生。初习旦角,后改花脸。他勤奋好学,功底扎实,技艺全面,大花脸、二花脸、武花脸样样精通,唱、做、念、打无不驾轻就熟,得心应手。在三十年的舞台实践中,演出了一百多个剧目,花脸主角戏五十余种。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舞台艺术形象。如徐延昭、荆轲、张飞、马武、曹操、常遇春、乔玄、魏忠贤、金兀术等。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是李可易舞台艺术的鼎盛时期。他在《山河破碎》中扮演的金兀术,《西京评报》赞道:“一出场就给人以想并吞中原的气势。”一九三七年在北京演出时,《京报》刊登了他扮演的金兀术的剧照和评论文章。一九三0年春《西安日报》曾举办过一次秦腔生、旦、净、末、丑“五魁”民意测验,他获得了“花脸大王”称号。一九四0年应邀赴甘肃平凉演出,他的拿手戏《铡美案》、《打张仪》、《荆轲刺秦》等轰动了陇东,当地戏曲界和观众送他了一面“艺术超群”的锦旗。
李可易还是一个京秦不挡的演员。演秦腔和京剧各有千秋。先后演过京剧《太平庄》、《取长沙》、《探阴山》、《搜孤救孤》、《连环套》等二十多出。一九三七年在随社去北京演出时,京剧名家郝寿臣看了他的表演后大为赞赏。
后来他应封至模之邀,先后在戏剧专修班和上林戏校任教,一九四七年返回易俗社担任教练和导演。先后排导了《法门寺》、《借赵云》、《叱咤风云》、《新讨鱼税》、《七步诗》、《群英会》等二十多个剧目。他一生教过三百多名学生,真可谓桃李遍西北。
李可易嗓音刚劲、高亢,唱腔音足气饱,道白铿锵有力,工架精稳,双目炯炯传神,台风严谨,往往一出场就先声夺人,能出色地体现人物性格有豪放阳刚之美。他灌有《郭子仪绑子》、《敬德洗马》等唱片。录音有《鱼腹山》等唱段。
和王天民同享秦腔四大名旦美誉的宋上华是易俗社九期学生。他一九三0年学艺,擅长饰演玲珑乖巧的小家碧玉。
作为演员,宋上华的天赋条件不算上乘,他的嗓音不纯,音量较窄,身材矮壮,且自幼失学。文化水平不太高,似乎也不怎么聪敏,以这样的先天条件,而能享誉西北,成绩卓着,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勤学苦练,融汇贯通。他自知条件差,就笨鸟先飞,别人学一遍,他学十遍,二十遍,学会了以后就练,没有电灯就在月光下练,没有镜子就对着影子练。用“香火”转着练眼神,腿上缠着沙袋练跑功。抗战时期,由于日机轰炸经常停演,剧团发不下薪金,他和另外几个同学一道,背上千馍到封至模先生的防空住所去受教。掌握了基本功以后,他不是墨守成规的一味摹仿,而是融汇贯通以后创出新意来。在封至模先生的亲授下排出了《拷红》、《杀狗》、《龙门寺》、《渔家乐》等折子戏。又经过陈雨农的加工导排,一上演就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有人写诗赞道:“一跃露峥嵘,艺坛夺新声。汗水没白废,陕宁传艺名。”
宋上华对艺术精益求精。不但虚心地向秦腔老艺人学习。而且广泛学习吸收其他剧种的长处,如京剧、豫剧等。他曾请教过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樊粹庭、陈素贞、常香玉等戏剧名家,获益非浅。
在艺术实践中,宋上华有一个演教并重,以演施教的特点。他总是力求多演出,他说:“演员就是要多演么!”所以他的戏路宽。活泼机灵的红娘,刁狠乖巧的焦氏,端庄稳重的吕蒙正之妻,都是他的拿手戏。
汤涤俗是丑行演员。易俗社第三期学生。他的刁泼彩旦尤其令人叫绝。一九二一年随社到武汉演出,一九三三年和三七年两度赴京演出,都有上佳的表演。他的代表剧目有《白先生看病》、《算卦骗人》、《卖但是》、《双愚记》、《可怜虫》、《写自信》、《枯杨枯》等。塑造了“鼓叟”、“李莲英”、“鞭氏”、“淘气”等一系列妙趣横生的艺术形象。着名剧作家王绍猷先生称赞他:“天生异相,神奇古怪,自创一格,行如巨蟹”。
雒秉华和宋上华同为易俗社九期学生。他初习小生,后改须生。是继耿善民之后又一须生名角。他热爱戏剧事业,对事业的追求,使他“食不甘味,寐不安枕”,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他演戏,不但在技艺上纯熟精湛,而且有较强烈的使命感。他在日记中写道:“戏剧一道乃系辅助教育,促进社会之事业,各个演员都有重大之使命,每个演员当细心研究,以求个人艺术成功。”有一年冬天,易俗社到三原演出,快开戏时,突降大雪,台下雪里坐了十几名观众,不肯离去。大家商量退票,雒秉华坚持要演出,他斩钉截铁地说:“要知道这才是真正看戏的,今晚更要好好地演。”那晚他演的是唱做并重的《斩经堂》,贯注了他全部精力,回到后台就昏倒在戏箱上了。
雒秉华善演唱工戏,做工戏也见长,靠把应工戏也见功力,《还我河山》、《杨贵妃》、《淝水之战》、《三知己》这些本戏,都是别人演红的。经他一演,创出自己的风格,别有了一番新意。王绍猷在《秦腔纪闻》中写道:“开口如游云之飞太虚,上下无碍悠扬反复,出其自然。如饰梅花岭之史可法,杀妻复汉之吴汉,忠烈殉国之刘湛,桑园寄子之邓佰道,唱白做打,处处惊人。尤其出色者,周仁哭墓一段,每字出口,雄壮悲切,一声哭到伤情处,使人毛骨悚然六月寒,不但周郎垂泪,即壮士亦失声也。赞曰:双声叠韵,音属正宫。一鹞人林,百鸟无声。”
高符中,工青衣,易俗社五期学生。扮相俊美,表演俏丽活泼,尤擅长唱工戏,有西府韵味。代表剧有《岳母刺字》、《毒三娘》、《牧羊卷》、《汾河湾》、《黄花岗》、《黑叮本》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赴北京演出,在《还我河山》和《汾河湾》中的出色表演。京报均有着文评赞。一九三五年应上海百代唱片公司之约,与耿善民一起录制了《牧羊卷》、《四郎探母》、《汾河湾》等唱片。一九四0年应何振中“振兴社”之邀,到兰州演出,红极一时。后又参加刘毓中的“秦声社”去宁夏演出,反映也极好。
王秉中是易俗社第六期学生。工文武小生亦演须生、老丑,一九三三、三七年在北京演出,他饰演《颐和园》中的瓦德西,《宫锦袍》中的刘永福,《三知己》的史可法,《韩宝英》的沈祥凤,《山河破碎》、《还我河山》中的韩世忠。得到北各界的一致好评。尤其是他演唱的《古城会》、《水淹七军》、《挑袍》中的关羽戏,做工大方,节奏明快,动作潇洒,京剧界同仁都为之叫好。一九三八年,王秉中曾加入《西安戏剧界抗敌后援会》,宣传抗日募捐义演,还参加了着名戏剧家于伶组织的演出活动。他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担任过新生班的语文教员。王秉中是一个有强烈爱国意识和民族气节的演员,他的文学修养和社会责任心以及他耿直的秉性,注定了他一生的坎坷遭遇和悲剧命运。
着名武生王蔼民十岁学艺,从师呼延鑫,是易俗第九期学生。后又得名教练唐虎臣先生精心授业,京剧着名武生沈小楼的指点,加上自身吃苦好学,练功的蛮劲,成为易俗社的“武行头”,十七岁就挑大梁。他的“前袍”跟头轻巧飘逸,演《盘肠战》时,在桌上的小翻磕子,一口气要翻三十六个旋子。穿厚靴,扎大靠跌“磕子”,翻跟头,是他最得心应手的。两米长的铁大刀,他抡得八面生风,每次演来都是掌声雷动。捉拿腾展,翻滚跌爬,刀枪剑戟,长靠短打,样样精通。他和徐抚民联壁演出的《四杰村》、《嘉兴府》、《恶虎村》、《狮子楼》和使用真枪真刀的《塔子沟》,长期以来都是易俗社最上座的剧目。
王蔼民不仅武功超群,还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和艺术才能。他从小博览群书,勤奋好学,《东周列国志》、《左传》、《三国演义》、《水浒》等,他都通读过多遍,十五岁时写的《半世生涯》一文,引起人们的注目。他还注意向其他门类的艺术学习,从电影中,和兄弟剧种中学习人家的东西,不断地丰富提高自己,为日后的导演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个时期,突出的演员还有杨令俗和樊新民。是易俗社第九期学生。启蒙教导是呼延鑫,后又受封至模的精心教导,逐渐成为小生行当中之出类拔萃者。他善于做工,吐字清晰,表现力强,尤擅长贫生戏。在他的拿手戏《龙门寺》中,一出场,几个甩袖御寒的动作就把大雪弥漫,天寒地冻的环境表现出来了。他缩脖耸肩,抽一口冷气,哈气、捂耳、浑身哆嗦,步履艰难的一系列动作,把穷秀才吕蒙正在风雪中艰难行进的形象逼真地表现出来。他饰演飘逸俊秀的小生也很出色,如《夺锦楼》中的柳炎,《西厢记》中的张生。《盗虎符》中的信陵君演得深沉果敢,《牛布衣》中的骗子牛甫即狡黠无赖,入木三分。他演“时装戏”也很在行。
樊新民专行文丑。一九三五年考入易俗社,是第十一期学生。不仅演晋信书、蒋干一类官衣、方巾丑,还演淘气、祝三小一类腰包小丑,还演彩旦。他经常认真观摩学习名丑马平民的演出。马平民自成流派,诙谐幽默,雅而不俗,演丑不“丑”,樊新民深谙马平民演戏之真谛,所以凡看马、樊表演者,无不赞叹:樊新民真象马平民啊。樊新民演的名戏几乎都是当年马平民的名戏,如《蒋平盗书》、《看女》、《玉虎坠》、《双摇会》等。但樊新民演戏,能够从剧情和人物性格出发,注意创造,注意区别。他演《周仁回府》中的封成东和《连升店》中的店主东,性格上有趋炎附势的共性,但二人的表演决不相同,封成东卑劣、阴险,令人发指。让人痛恨;店主东只令人嘲笑,让人恶心。他对这两个人物的塑造很有分寸,绝不混淆。所以人们都说樊新民是马派名丑,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1992年3月10日于梦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