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北京交通史
16017100000035

第35章 城区及近郊的道路交通(2)

通过对市区道路系统的改造和扩展,一方面完善了由环路及若干放射状通道组成的快速干道系统,如二环路以内“四纵五横”干道的建设;另一方面结合旧城的改建,理顺了中心区内的集散系统,增大了中心区路网密度。到2004年底,北京城区即城八区的道路建设里程已达4064公里。其中:城市快速路219公里,主干道834公里,次干道638公里,支路1622公里,街坊路751公里。截至2006年底北京市城八区道路里程4419公里。根据北京市2004-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范围,已通车的快速路232公里;主干道955公里(快速路辅路里程计入了主干道里程)次干道678公里;支路及街坊路2554公里。为实现“新北京、新奥运”的目标,改变一部分城市道路,特别是城市次干路、支路、街巷路路面翻浆、坑槽、沉陷、积水、破损等较为严重的现象,提高城市道路综合好路率,北京市路政局于2003年提出在北京市城八区开展“便民路工程”,对全市城区道路坑槽实施了集中修补。于是,2004-2005年,对312公里、254万平方米的433条城市次干路、支路进行了大修。同时,对城市危桥进行改造,对城市病桥进行维护。

为了引导越来越多的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北京市自2001年起开始了一项“公共交通枢纽工程”。该工程在东直门、西直门和四惠桥建设3个集公共电汽车、长途、小公共、出租、轨道交通等为一体的大型公交枢纽站。另外,按照公交优先的原则,北京市还正在新建和改扩建一亩园、西客站南广场、菜户营、望京、动物园枢纽等几处公交枢纽站。

这一时期,城市桥梁建设也取得了极大的进展。2004年,全市拥有城市桥梁共1299座,其中大型道路立交桥271座,行人过街天桥330座。另外,地下通道共有176座。立交桥的数量占到全国总数的一半以上。

道路、桥梁的迅速发展,对改善北京交通堵塞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使北京的经济建设、文化、旅游事业蓬勃发展。

(第二节)重要道路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新建、改建、扩建了许多条道路,其中最有名的是3条横贯北京城区的东西向道路——长安街、平安大道和两广路,5条环路——二环路、三环路、四环路、五环路和六环路。

一、3条横贯城区的东西大道

(一)长安街

长安街位于北京市区中南部。它是北京市东西向主要交通干线,同时也是北京市的一条东西轴线。从1950年拓宽中南海至东单之间的道路开始,直到1959年建国10周年大庆前后,长安街才形成了现在的基本状况(见图1012)。

现在的长安街东起建国门,西至复兴门,车行道宽45~60米,两侧人行道各宽5米,被称为“十里长街”。长安街还有通畅的东西延长线,东达通州区,西至石景山区,道路总长约40公里,号称“百里长街”。

长安街在北京,乃至在全国的地位都十分重要,中国的象征——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就在长安街上,长安街两侧还有人民大会堂、中南海和其他中央政府的机关,故被称为“神州第一街”。长安街两侧还有很多文化设施,如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大剧院、北京音乐厅、中国军事博物馆等。长安街两侧也有许多重要的商业区,如CBD、东单、王府井、西单、北京金融街等。中国的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也在长安街上。此外,北京火车站和北京西客站也在长安街附近。

长安街实行比较严格的交通管制,如货车昼夜不准进入长安街。虽然在高峰时期经常会遇到拥堵,但是北京市市政府已经在长安街对交通信号灯实行“绿波”,尽力确保车流量畅通。

(二)平安大道和两广路

平安大道是贯穿北京市全城东西的又一条主干道,被誉为“第二条长安街”,全长6898.13米,平均路宽30米,1998年改造工程开工,1999年完成。它西起车公庄立交桥,向东经平安里西大街、地安门西大街、地安门东大街、张自忠路、东四十条,到东四十条立交桥。两边的延长线,直通东西五环路。

两广路(见图1013,图1014)横贯南城,东起广渠门西至广安门,自东向西依次由广渠门内大街、珠市口东大街、珠市口西大街、骡马市大街、广安门内大街连接,宽70米。两广路拓宽工程于2005年开工,2007年完工。

二、5条环城道路

(一)二环路

二环路为北京市的一条环城道路,全程33公里,建有30座立交桥,全线为全立交、全隔离的城市快速道路。二环路不仅是一条疏导穿城车流,减少市中心区交通压力的主要干线,而且也是许多对外放射路的起点。

二环路最初于60年代开始建设,道路断面采用“三板块”形式。首批建成的道路有前三门大街(旧二环路的南段)和北二环路,构成初步的“环行路”。1971年,北京市修建地下铁路环线工程,二环路的北半环道路是结合地铁工程修建的,线路大部分位于地铁之上,由西便门向北折向东再折向南至东便门,共长17公里。

1987年,根据市政府“打通两厢、缓解中央”的决策,先修建自东便门经广渠门至木樨园的“东厢”工程,接着又修建了自西便门经广安门至右安门的“西厢”工程,以及自右安门至木樨园的“南厢”工程,路线自东便门沿外城护城河的外侧至西便门共长16公里,与北半环道路相连构成完整的环路。同时,对北二环进行改造。

1992年,二环路全线贯通。而后,北京市又将二环路改造成中国内地第一条无红绿灯的城市快速路,成为北京交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二环路的建成通车,对疏导市中心区交通,缓和交通堵塞状况,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由于二环路非常靠近市中心,它在北京现有的多条环状道路中,是行驶限制最多的一条道路。

(二)三环路

三环路位于北京规划市区中部,是北京市第一条建成贯通的环路,全长49公里,共建有41座立交桥。

50年代北京市近郊建设发展迅速,东郊及南郊工业区、西北郊文教区均已具相当的规模,于是建设三环路便提到日程上来。三环路最先修建的是东三环路,即1952-1953年修建的广渠门外双井向北至朝阳门外呼家楼的路段,1957年再向北延伸至首都机场路牛王庙。

1958-1959年,又修筑了东南三环道路。东南三环自永定门外木樨园向东至分钟寺,主要利用旧路展宽并延长新辟向东折向北道路,至双井与东三环路衔接。1959-1960年修建北三环路,自牛王庙向西至西颐路。至此,三环路东南、东、北3部分连通,共长28公里,路面宽14~15米,路基宽19~25米。

1979年在修西三环及西南三环路时,从运行安全及迅速考虑,横断面采用了三幅路形式。西三环路仍利用已有旧路并辟新路连通,西南三环路自京周公路向南折向东至木樨园接南三环东段。西三环及西南三环路工程全长21公里,1981年建成。至此,总长49公里的三环路全线贯通。

在修建西南三环路的同时,还对已使用近20年的东三环及北三环路进行了分段改建和拓宽。

1988年以后,三环路的建设向改建为快速路发展。至1994年,全线按快速路标准建成通车,主路全线均增设变速车道,设计时速为每小时80公里,是北京市第二条没有红绿灯的快速环路。

三环路连接着若干个大型住宅区、工业区和近郊区的一些大的客货源点,对于缓解市中心区的交通压力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它也是许多高速公路的起点。

(三)四环路

四环路是北京市城区的一条环城快速干线,距离北京市中心点平均约8公里。它贯穿海淀、朝阳、丰台3个区,途经亚运村、中关村、丰台高科技园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东郊电子城等,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京通、京沈、京津塘、京开、京石、八达岭等高速公路和数十条城市干道相连,全长65.3公里。全线共建设大小桥梁147座,枢纽型互通式立交桥11座,并设有完善的交通安全设施。主路双向八车道,全封闭、全立交,设计时速为每小时100公里。

早在1990年北京举行第十一届亚运会之前,四环路的部分路段(北四环学院路到四元桥路段),已经建成并通车。但整个四环路的建设持续了10余年。1999年,东四环路建成通车。一年以后,北四环的其余路段和西四环建成通车。到2001年6月,整个四环路全部连成一体。

全线贯通后的四环路,缓解了三环路压力,同时也为二环及相关干道、联络线腾出了交通能力,进而改善了城市交通整体运行情况。另外,四环路还把周边的黄金区域串联起来,提升了各地的价值,极大地提高了整个城市的品质。

四环路是按照高速公路的标准设计的,这一点在车道宽度、道路标志、紧急停车带、中途加油站和出入口的设计上均得到体现。建成之初的设计时速为每小时100公里,后来由于城市的发展与扩张,四环路承载的交通流量日益增大,北京市遂将四环路的最高行车时速限制为每小时80公里。这样一来,四环路从一条高速公路降级为城市快速路。但截至2005年5月,这条路仍然是国内标准最高、规模最大的城市快速环路。

四环路建设既是道路交通项目,更是一项环境治理工程。在项目规划和工程方案设计中,充分考虑了环保要求,将绿化美化作为整个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四环路两侧都建有百米绿化带,从而形成环绕京城的700公顷绿地景观,形成绿色奥运大道。

(四)五环路

五环路(原称“公路一环”)位于北京市城区边缘,其走向是沿市区和远郊区之间的环形隔离带,是一条大容量的截流过境交通、疏导跨区交通的环形快速公路,也是一条城市快速交通干道。五环路全长98.58公里,距市中心10公里至15公里。全线为全封闭、全立交、双向六车道,路基宽度35米,设计行车速度为每小时100公里,共架设大小立交桥70余座,其中占地数百亩、投资超亿元的大型互通式立交桥有13座。

五环路起于八达岭高速公路立交,按顺时针方向跨越京承高速公路、机场高速公路、京通快速路(京哈高速公路)、京沈高速公路、京津塘高速公路、京开高速公路、京石高速公路、京原公路,再接回到八达岭高速公路的五环路起点,并与京顺路、阜石路、京良路、成寿寺路等二三十条城市主干道相交。这样,不仅实现了高速路间的“高速对接”,而且也实现了各高速路到三环路的快速连通。

五环路分四期进行建设,批复概算投资为136.4亿元。从2000年11月开始陆续开工,至2003年11月五环路全线建成通车。五环路全线按高速公路标准配备设备齐备的安全、通信、监控、照明、收费等设施。五环路以前属于收费公路,为缓解交通拥堵已于2004年1月1日停止收费。

在五环路的建设中,跨石景山铁路编组站转体斜拉桥的建设是一个重点,也是施工难度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工程。该工程施工近6个月,于2003年8月6日成功实现转体。本桥建成创造了4个第一:单铰转体总重14000吨,居目前国内外同类型桥梁第一;转体总长度居亚洲第一;每根斜拉索重约8至13吨,张拉应力达1000吨,在同类索中居国内第一;同时转体斜拉桥施工技术的应用在北京市尚属首次。

五环路两侧共栽植乔木27.8万株,栽植花灌木145万株,栽植地被攀援植物356万株,栽植花卉与草坪109万平方米,绿化总面积达到343万平方米。

随着五环路的建成,不仅沿线的城市基础设施得到改造,而且各边缘集团周边环境也得到了改善和治理,既方便了居住在北京十个边缘集团居住区人们的出行,也方便了人们前往颐和园等旅游景点。五环路还疏散了过境车辆,将过境车辆拦截在市区以外,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北京的城市大气质量。2008年,五环路还将是去往各奥运场馆的重要道路。

(五)六环路

六环路(原称“公路二环”)是北京市第一条环城高速公路,远期规划断面为三上三下6条机动车道,外侧预留连续停车带。它与北京市的7条放射形高速公路和多条国道连接,距市中心大约15~20公里,全长约200公里,属于收费公路。

六环路沿线经过大兴区、通州区、顺义区、怀柔区、昌平区、海淀区、门头沟区、丰台区及房山区等9个区。分为4段:

六环路“通黄段”于1999年4月开工建设,起点为通州境内的京哈高速公路胡各庄立交桥,终点为大兴黄村镇大庄,全长47.75公里。该路段于2001年8月完工,建成通车后,将京哈、京沈、京津塘和京开4条高速公路连接起来。

六环路“通昌段”起点位于通州区胡各庄乡京哈立交,经顺义区高丽营,终点为昌平区的西沙屯,全长60公里,于2002年底通车。该路段的建成通车使京哈高速公路、京顺路、京承高速公路和八达岭高速公路连为一体。

六环路“黄良段”起点为黄村,终点为良乡,全长22公里,于2005年建成通车。该路段使京开高速公路、京石高速公路相互贯通。

六环路“良昌段”,良乡至西沙屯段(58公里),该工程位于房山、丰台、门头沟、海淀四区,连接了京石高速公路、108国道、109国道、八达岭高速公路。

六环路建成后体现出如下功能:作为国道主干线及国家高速公路网大(庆)广(州)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国家干线功能;作为连接顺义、通州、亦庄、大兴、房山、门头沟和昌平7个规划新城之间的重要联系纽带,为新城发展提供快捷的联系通道;分别联系13条主要道路放射线,具有截流、疏导过境交通,减轻中心城区交通压力,均衡各主要放射线交通负荷等作用。另外,这条货运大通道还解决了八达岭高速长期拥堵的难题,使八达岭高速成为一条专走旅游车辆、小轿车的客运专用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