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北京交通史
16017100000036

第36章 城市公共交通(1)

北京解放前夕,公共交通的建设处于落后状态。解放以后,政府采取有力措施,不仅在短时间内恢复了公共交通运营,而且使公共交通有了很大的发展。

(第一节)发展概况

解放以来,北京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大体经历了1949-1956年、1957-1976年和1977年至今3个发展时期。

一、1949-1956年

北京解放初期,人民政府重点进行了有轨电车和公共汽车的恢复和发展。

(一)有轨电车和公共汽车

在有轨电车方面,电车公司在解放前是一个由官僚资本经营的公共交通企业,解放前夕已陷入瘫痪状态,人民政府接管时电车公司在册车数141辆,实际能行驶的有49辆,运营线路5条,线路总长度为35.58公里。因此,必须首先大力修复有轨电车。而当时遇到的最大困难,一是缺车辆,二是缺汽油,三是缺保修基地。

为了解决运营缺车的问题,1949年3月电车修造厂的老工人提出开展修复百辆电车向解放后的第一个“五一”节献礼。经过日夜奋战,百辆电车修复的任务于“五一”节前夕完成,但一把大火烧毁了其中的58辆。工人们很快又开始了第二次“修复百辆车运动”。到12月25日,成功修复有轨电车101辆。至1949年底,北京能行驶的有轨电车达到了103辆,营运线路7条。1950年增加28辆,开辟平安里、西单、东单、北新桥、地安门、平安里环线电车。到1952年,不仅修复原有全部旧电车,而且自己设计和制造了新型电车。

1956年7月,开通西直门到北京体育馆的8路有轨电车。至1956年底,共制造机车68辆,拖车43辆,运营车辆达到240辆,线路9条,长度总计85公里,年客运量达到1.5亿人次,有轨电车发展到顶峰时期,成为当时城市交通的主要工具(见图111)。在公共汽车方面,公共汽车公司在解放前是一个由官僚资本经营的公共交通企业,解放前夕已经破产,人民政府接管后,重新组建了公共汽车公司,大力开展公共汽车的恢复和发展工作。1949年5月,华北军区后勤部将接收的原国民党军队的汽车修理厂交给北京市后,该厂对遗留下来的56辆无法行驶的杂牌公共汽车进行了抢修。开国大典时北京能行驶的公共汽车达到了61辆,营业线路4条。1950年,将从南京原“首都汽车公司”调来的美制大道奇公共汽车88辆投入运营。1951年以后又相继从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国家进口了一些柴油公共汽车。到1952年底,北京市已有公共汽车197辆,1956年达到431辆,比1949年增长了6倍。

解放初期,由于帝国主义的封锁,汽油严重短缺,大部分公共汽车只能使用木材炉或木炭炉,用其产生的煤气作燃料,后来改进为烧煤。直到1954年以后,才逐步使用汽油,顺利地渡过了难关。

在保修基地方面,除了充分利用原有的一个电车修造厂、一个汽车修理厂和一个停车场外,还陆续兴建了一些电、汽车保养场,保证了有轨电车、公共汽车的正常运营。

到1956年,有轨电车的运营线路增加到9条,线路长度达到49.98公里,比1949年增加1倍;客运量14794万人次,比1949年增长了4.34倍。公共汽车的运营线路发展到27条,线路长度达到356.56公里,比1949年增加9.38倍;客运量2.35亿人次,比1949年增长了205倍。公共汽车的营业范围扩大到门头沟、长辛店、南苑、通县、酒仙桥、回龙观和香山等郊区。于是,在市区初步形成了公共汽车、有轨电车的交通线路网,在郊区形成了由市中心向外放射的公共汽车线路网。

另外,在长途客运方面,解放初期北京的长途客运有国营和私营两种所有制形式。1950年,北京市拥有长途客车61辆。1956年公私合营后,增加到94辆,营业线路30条,年客运量达到347万人次。

(二)出租汽车和人力三轮车

在出租汽车方面,解放初期北京的出租汽车全部由私营的车行经营。1951年,北京市第一个国营出租汽车公司——首都汽车公司成立,属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管理。此后,私营出租汽车逐渐减少。1953年减少到53家、小客车80辆;到1956年公私合营时,私营的车行由1949年的62家减少至30家,小客车由1949年的180辆减少至50辆(其中有16辆已经停驶)。公私合营后,这些私营车行全部划归首都汽车公司管理。1956年首都汽车公司划归北京市公用局领导,其中心任务是为中央各部门的业务活动服务。到1956年底,北京市共有出租汽车569辆,其中民用出租汽车120辆,为中央服务的出租汽车449辆。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需要,人力三轮车有了较大的发展。人力三轮车分客运三轮车和货运三轮车两种。货运三轮车是在客运三轮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解放前数量不多,解放后发展迅速,到1955年全市已有7618辆货运三轮车。这一年,北京市政府开始对全市三轮车进行运输全面管理和改造,把全市分散经营、自揽业务的客货三轮车编为801个运输小组,开始了少量的集中受理业务,但大量货运三轮车仍然是自揽业务、自力拉货、自定运价。这支民间运输队伍,是首都汽车运输不甚发达时期的重要运力。1956年,三轮车工人组织起了低级形式的人力三轮车合作社654个,有2.7万名客货三轮车工人入社,实现了政府便于管理,工人便于户籍合作,运价便于统一的目的。当年货运三轮车完成货运量191万吨,周转量1094万吨公里。

二、1957-1976年

1957-1976年期间,北京市公共交通得到快速发展,公共交通结构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一)有轨电车被取消

由于有轨电车需要铺设铁轨,占用了宝贵的道路资源。因此,北京市政府确定了积极发展无轨电车,逐步淘汰有轨电车的方针。1956年初,北京市公用局将汽车修配总厂三分厂改建为无轨电车制配厂,当年10月试制了第一辆无轨电车,1957年生产了83辆。1957年开通了阜成门至北池子的第一条无轨电车线路。此后,无轨电车逐步取代老式有轨电车。

1958年10月,1路和8路有轨电车停驶;12月,6路停驶。1959年3月,2路、3路、4路停驶。至1959年,内城有轨电车全部停驶。1963年底,7路有轨电车停驶。1966年5月,北京体育馆到永定门火车站的最后一条有轨电车停驶。从此,有轨电车告别了北京公共交通。

(二)无轨电车受限制

到1966年,北京市的无轨电车线路已发展到16条,线路总长172.37公里,运营车440辆,年客运量达3.4亿人次。但由于无轨电车机动灵活性差,加之基建投资大和其他一些原因,从1966年开始其发展受到限制。

1972年,主管部门提出“以汽代电”的口号。1974年,停驶两条无轨电车线路,代之以公共汽车线路。到1976年,无轨电车从440辆减至407辆,营业线路从16条减至12条。

(三)公共汽车大发展

1956年,公共汽车营业线路只有27条,1966年增加到65条,1976年达到98条。另外,近郊区线路网密度显着增加,远郊延伸到昌平、十三陵、黄村、云冈集大灰厂等地,大站快车和夜班车线路成网,实现了快慢结合、日夜衔接的交通运行体系。公共汽车运营车量,1956年为431辆,1966年达到1123辆,1976年又发展到1954辆。公共汽车营业线路长度,1956年为356.56公里,到1976年增加到1191.6公里,增长了2.34倍。到1976年,公共汽车、无轨电车共有2361辆,其中公共汽车为1954辆,占82.8%;公共电、汽车客运量达14.2亿人次。

(四)地下铁道建成

1969年10月,北京地下铁道一期工程基本建成通车,1971年1月开始试运营。当年运营车辆76辆,年客运量为828万人次,日均客运量为2.8万人次。1976年,运营车辆为122辆,年客运量为2225万人次,日均客运量为6.1万人次。地铁线路的通车,标志着北京城市公共交通由电、汽车的单一客运形式,走向地上、地下多元化综合客运体系。

(五)人力三轮车被淘汰

1958年,民间运输掀起建立高级合作社的社会主义改造高潮,组织起了49个三轮车客货运输高级合作社,随后成立了北京市客运三轮车公司。1959年,北京市客运三轮车公司撤销,客货三轮车下放各区政府,实行客货三轮车运输分开管理。货运三轮车8412辆,分属于8个区,组成16个运输合作社,并建了社章。到1959年底,全市有8118辆货运三轮车,完成货运量210万吨。1960年,货运三轮车合作社转为全民所有制,工人改为固定工资制,1963年又恢复为集体所有制。到1972年后人力三轮车运输逐渐被机动车运输所代替。

(六)出租汽车发展缓慢

在公共电、汽车迅速发展的同时,北京市的出租汽车虽也得到一定的发展,但速度缓慢。1959年民用出租汽车曾发展到337辆,但1960年9月至1961年3月,由于汽油供应的原因致使部分车辆停驶。到1966年,民用出租汽车又恢复到290辆,为中央服务的出租汽车则为633辆。1973年,首都汽车公司三场部分人员及车辆划归北京市交通局所属的北京市第二汽车公司,成为北京市第二个国营出租汽车公司。

从1956年到1976年,北京市的出租汽车由569辆增加到1511辆,仅增长了1.66倍。

其中,民用出租汽车由120辆增加到422辆,增长了2.5倍;为中央服务的出租汽车由449辆增加到1089辆,增长了1.42倍。

三、1977年以后

1977年以来,是北京公共交通大发展的时期,公共汽车、有轨电车、地铁城铁、出租汽车等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规模,极大地方便了市民的出行。

(一)公交电汽车

1978年,北京市在发展公共交通问题上明确了“电汽并举”的方针,于是形成了无轨电车有所增加、公共汽车大幅增长的格局。1984年,公共汽车数量从1976年的1954辆增加到3369辆。同时,线网进一步扩大。1985年,线网从1975年的96条增加到了150条。到1995年末,北京公共汽车的运营车达3927辆,又比1984年增加了558辆,增长幅度为16.56%,运营长度为3784.8公里;运营线路达到246条,又比1984年增加了101条,增长幅度为69.66%;客运量31.1亿人次,比1984年的10.61亿人次增加2.93倍。1995年末无轨电车达到525辆。

截至2005年底,公共电汽车运营车辆数达到18493辆,运营线路593条,年客运量45亿人次。

为了缓和道路交通拥挤,提高车速,北京市从1961年开辟了以公共汽车为主的快车线路。1988年,全市快车线路达到21条,基本形成了覆盖市区主要线路网的快车客运网。

与此同时,北京市还辟了公共交通车专用通道。1997年,开通长安街第一条公交专用道。

以后,陆续开通了多条公交车专用道。截至2006年11月,北京市已在62条道路上开辟公交专用道,总长165.4公里。

1999年,公交总公司加快推进清洁燃料工程,购置清洁燃料车2283辆,其中300辆装用美国康明斯纯天然气发动机新车将长安街、二环主路上骨干线路的236辆柴油通道车全部替换。到2000年末,公交总公司清洁燃料车总数为5923辆,占全部公共汽车总数的78.9%,其中纯天然气公共汽车1300辆,北京已成为全世界使用天然气公交车最多的城市。

2001年,200辆全部由北京客车总厂生产的“无级变速”车交付公交公司上路运营。大型公共汽车使用这一技术,在北京尚属首次。新车还全部采用了美国进口的天然气发动机,尾气排放达到世界较高水平。

2006年,新型无轨电车也开始投入使用。

(二)地铁列车

北京地铁自1965年开始建设以来,经过多年的发展其线路包括1号线、2号线、13号线和八通线,运营线路总里程114公里,共有70座运营车站。其中,1号线全长31.04公里,有23座运营车站;2号线全长23.61公里,有18座运营车站;13号线全长40.85公里,有16座运营车站;八通线全长18.9公里,有13座运营车站。2006年安全运送乘客7.689亿人次。

(三)出租汽车

改革开放后,北京市的出租汽车产业复苏,并发展迅速。1992年开始,北京市放开了出租车业的准入限制,允许民间资本进入。于是,出租车辆从1991年的1.62万辆迅速发展到1995年的6.3万辆。1995年,北京市出租车运营户达到2229户,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518户,集体制企业966户,合资企业3户,股份制企业2户,有限责任公司7户,个体518户。但此后北京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整顿政策,重新实施严格的准入限制。1994年后,北京不再审批新的公司和个人进入。截止至2005年底,北京拥有出租汽车6.6万辆,年客运量达到6.5亿人次,比2000年增长4.8%。

2006年,北京市已有出租车6.7万辆,年客运量6.5亿人次,占全市公共交通总量的13%左右。

2006年,北京在册的出租汽车运营企业单位共333家。在333家出租车运营企业中,列在前17家的出租汽车公司分割了北京出租车市场的80%~90%。17家中大型公司中,又以7家为最强,这厂家每家拥有的出租车总量都在5000辆以上。它们是:北京银建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金建出租车公司、北京新月联合出租汽车有限公司、北京首汽集团公司、北京市出租汽车诚信联盟、北京北汽九龙出租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北方创业出租汽车有限公司。这7大公司的出租车总量,约占北京出租汽车总量的60%。

(四)小公共汽车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北京流动人口猛增。为了方便群众、分解客流,1984年4月北京市增加了小公共汽车,实行线路固定、招手上车、就近下车的服务方式。“小公共”

补充了大公共汽车进入不到的地方,方便了群众出行,成为公共交通体系的有益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