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人文三原
16017200000022

第22章 传说丰富趣味浓情致高雅民风醇(2)

不久,县官巡查路过龙桥。一群青蛙拦住县官的去路,一个个仰面哇哇哇叫个不停,任凭差人如何赶打也赶不走。河里的青蛙也纷纷跳上石桥,加入这哇哇啼叫的行列。县官见状,甚是奇怪,便止住差人,走下轿来问道:“青蛙,青蛙,你们莫非有什么冤枉要对本县诉说?”只见青蛙们个个点头。县官又问:“你们冤在何处?”青蛙们就蹦蹦跳跳来到河岸店主扔尸的地方,对尾随而来的县官仰面大叫。县官见状,立即命人下水查看,差人果然从水中捞起一具被绑在磨扇上的尸体。县官马上对青蛙们说:“你们走吧,本县一定严查凶手。”青蛙一听,一齐点头致谢,跳着叫着散入水中。

县官让人抬着尸体和磨扇回到县衙,思谋良久,终于想出了一条破案办法。

第二天,县衙外贴出一张告示:县官将以黄金收购磨扇。此令一出,县城四周80里内外的百姓都纷纷前来出售石磨扇。那对钱迷心窍的店主夫妇见状,也想用自己那扇石磨换钱。可他们做贼心虚,就让别人代替自己去卖那扇石磨,讲好得钱一人一半。那人带着石磨扇来到县衙,差人们抬进石磨扇和河中捞出的那扇一对一合。两扇石磨一上一下,合得严丝合缝,一点不差。经过审问,那人供出店主夫妇。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店主夫妇这对恶人被斩首示众。收来的这些石磨扇在龙桥修成后,便被铺在南北坡上,给人们的行走带来方便。

5.蓼花糖

三原蓼花糖是驰名华夏的名牌食品,关于它的来历,还有一段奇妙的传说。

早清时期,三原南茂号一个伙计到南方采购食糖。正赶上年关,南方到处都是卖年糕的。因为三原没有这种食品,便采购回来一批,想在三原出售。可是,三原人吃不惯年糕,就一直卖不出去,只好把它存放起来。放的时间长了,年糕也变干了。有一次,大家支起油锅加工其他食品,一个伙计把干透了的年糕放进油锅,年糕一下子就发了起来。捞出来,蘸着蜂蜜一吃,非常香甜。于是,掌柜的就让伙计们将那扔在仓库里的年糕用油炸了,再放在蜂蜜里一滚,到市面上去出售。东西虽然好吃,但因为蜂蜜很粘,买主不好携带,还是不好出售,有人又想出再用芝麻滚的办法。这一招真灵,这种食品因其口味绵软香甜,又便于携带,一下子被抢购一空。

南茂号的老板看出这种食品很有市场,就按照做年糕的程序,用江米做成“坯子”晾干,放在油锅里发开,然后用蜂蜜和芝麻一滚,成了独家食品。食品有了,取什么名字呢?因为它是当初撂置的东西加工而成的,最初又是从南方进来的,所以就给它起名“南撂化糖”。

后来,有人看这种食品样子像蓼花,就改称“蓼花糖”。

6.“白煨鱿鱼丝”与温尚书

“白煨鱿鱼丝”是三原着名的风味菜。它是为纪念明代万历年间工部尚书温纯而创制的,至今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了。

三原位于陕西省中部,县城周围地势较低,加之明代后期渠道疏于治理,每年都有洪涝灾害发生。每逢雨季,嵯峨山和北塬洪水来势凶猛,涌入清水河谷和渠道,庄稼全被大水淹没,房屋也大片倒塌,苦坏了当地百姓。万历年间,祖籍三原的工部尚书温纯,长期在京师做官。他听说老家水灾的讯息后,食不甘味,夜不能寐。这一年,温尚书回乡省亲,会见了许多父老乡亲,对他们饱受灾害之苦深表同情,便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捐给地方。在治理河道的同时,又让地方官在南北两城间建筑一座石桥,起名为“龙桥”,以便利交通。

在温尚书的带领之下,地方官也做了不少有益于老百姓的好事。就在“龙桥”竣工的时候,温尚书特地从京师赶回老家,与父老乡亲一起庆贺。为了表达对温大人的感激之情,三原厨师精心烹制了多款菜肴。在盛大的庆贺宴会上,父老频频向尚书敬酒。温纯也尽情与百姓同饮同乐。当地名厨特献精制鱼馔(zhuan,饭食。),请尚书大人品尝。温纯非常高兴,连声称绝,说是京师地面上也不曾品尝到如此美味佳肴。当温尚书动问菜肴名称时,厨师只说是用鱿鱼切丝制成,还不曾命名。温大人高兴地说:“我看此馔就叫做‘白煨鱿鱼丝’吧。”众人齐声赞同,于是“白煨鱿鱼丝”便应运而生,从此成为三原一道名菜了。这道菜后来进入古都西安,成为三秦名馔代表作之一,扬名中外。

二、风物民俗

古老的民族文化都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民间节日也不例外。这些节日,从古至今,久传不衰,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生活的沃土之中。

1.春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日,俗称过年。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年前104年),创立“太初历”,确定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届时举国欢庆,这种风俗相沿,流传2000余年。

三原过年,凌晨即燃放爆竹,以辞旧迎新。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和门画。春联的措词十分讲究,词意多取吉利祥和之语,对仗工整,平仄合辙。门画旧时以秦琼和尉迟敬德的全身像作门神,也有贴“龙凤呈祥”“麒麟送子”的。解放后门画又增加了新的内容,如“人寿年丰”“工农一家”“军民团结”等。

初二到初五,亲戚互相拜年,谓之“走动”。初二多为女婿给丈人、外甥给舅舅拜年。初五为“破五”。从初六开始,舅家给外甥送花灯,名曰“追节”。

2.元宵节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古代称之为上元节,其晚上称之为“上元夜”亦称“元宵”。三原元宵节隋唐时期已非常兴盛,俗称“闹元宵”,届时有花灯、社火,还有吃元宵习俗。

放花灯放花灯始于汉代,盛行于唐宋。三原西关有造花灯的传统工艺。正月初五之后,花灯上市;十五圆灯。各式灯笼荟萃,琳琅满目。解放后,三原举办过多次丰富多彩的灯会和焰火,集传统与现代科技于一体,使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

吃元宵这种食品以糖果为馅,糯米滚成球状,像水饺一样煮熟吃。人们认为它是合家团圆、和睦甜蜜的象征。

耍社火三原社火在渭北久负盛名。社火形式有高跷、旱船、狮舞、龙灯、芯子、竹马、大头娃等。

3.清明节

清明节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届时气候转暖,开始春耕春播。清明节的活动之一是扫墓祭奠。这一天家家扫墓祭祖,上坟烧纸钱,圆坟顶等。解放后,各部门多在清明到烈士陵园瞻仰、祭扫烈士陵墓,缅怀革命先烈,寄托哀思,激励自己。这类活动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传统教育的好时机。

另一项活动是踏青郊游。每逢节日,人们到木塔寺、东里花园、孟店古建等地郊游,领略家乡景观风貌。

4.端午节

农历五月五日,人们称之为端阳节,三原地区叫端午节。节日起源于悼念爱国诗人屈原,人们有这天食粽子的传统习俗;同时还吃油糕、甑糕等食品。人们在门梢上插艾枝,以避邪气。小孩起床前大人为其手腕、脚腕处系五彩花绳,谓之“系命”,在其七窍处涂抹雄黄,以防五毒(即蛇、蝎、蜈蚣、壁虎、蟾蜍)。小孩和姑娘则身带五色香包,体现了浓厚的民间注重长寿保健的卫生习俗。

5.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这天处于秋季三个月之中,所以叫中秋。每当节日,民间全家团圆,一面赏月,一面吃月饼和鲜果。如有家人外出,还要用刀切一块月饼遥赠。近年来三原中秋又增加了花展、赏花等新内容。

6.腊八节

古代农历十二月是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的月份,故称之为“腊”。群众称农历十二月为腊月,并把腊月初八称为“腊八”。

三原人到腊八这天,家家用五谷粮煮粥,里面杂以蔬菜、果豆;有的还放肉丁,名为“腊八粥”。意为祝愿五谷丰登,果品丰收。也有的地方吃“腊八面”,一般用豆腐、萝卜、菠菜等八样蔬菜做成汤面,邻居互送,名曰“散腊八”,有甘苦与共的含意。

7.冬至

旧时黄昏祭祖,到坟前烧化纸钱。这天,学校祭奠孔子,家长请教师至家过节,学生给教师叩头,名曰“谢师”。现除上坟烧纸外,其他习俗在民国时已废止。

8.除夕

腊月底(三十日为大年,二十九为小年)为除夕。旧时,民间吃团圆饭,黄昏开始安神祭祖,接着以长幼为序叩头拜年,大人给小孩压岁钱。全家人围坐至深夜,谓之“坐年”。新中国成立后祭神活动逐渐废除,其他习俗未有大的变动。改革开放以后各级电视台的迎春晚会给群众带来祝福和乐趣,赋予除夕以新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