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和合”文化下的崛起与发展
16017800000013

第13章 策略篇“和平崛起”的考量(3)

从经济发展方面看,南亚特别是印度具有发展经济的巨大潜力。首先就自然资源而言,印度国土面积居世界第7位,为印度农业发展提供了巨大潜力。其森林资源也非常丰富,木材蓄积量达27亿立方米。矿产资源品种齐全,在世界已知150多种矿物中,大部分在印度已有发现。核能资源极为丰富,其储量可相当于7200亿吨煤。此外还有丰富的水能、风能和太阳能资源等。这为印度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和动力。就人力资源而言,印度人口超过10亿,居世界第2位,目前印度在核技术,航天技术,电子技术方面走在世界前列。西方国家已把印度看作世界十大新兴市场之一。世界经济观察家认为,在未来20-30年内,将会产生五大世界强国,其中三个在亚洲,印度是其中之一。因此可以说,随着南亚国家经济特别是印度经济的不断发展,南亚在未来中国西部大开发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高,作用将进一步增强。

从社会安全方面看,南亚在中国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将更大。首先,50年代末期流亡印度的达赖集团,长期从事分裂祖国的破坏活动,妄图把整个西藏乃至青海、甘肃、四川和云南等地的藏区从中国分裂出去。达赖集团不仅在国外散布分裂言论,而且不时派出分裂分子到藏区,进行分裂活动。达赖集团的“藏独”活动与台湾的“台独”活动遥相呼应,互相推动,使达赖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这势必将在较长时期内影响中国广大藏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其次,印度国内有一些人长期坚持反华立场,不仅支持达赖集团的“藏独”活动,而且对1962年的中印边境冲突耿耿于怀,并把中国视为印度的“潜在威胁”。为了一定程度上削弱中国军事力量,积极支持美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计划,借助美国遏制中国的战略企图较为明显。同时美国也“加紧拉拢印度,不仅企图借此破坏中印关系,而且企图借印度扼制中国,造成两败俱伤,以便坐收渔利。”

印巴冲突是包括领土、民族、宗教和军备之争的综合性、长期性矛盾与争端。印巴对话和双边关系的改善有可能在曲折中取得进展,但两国总体对立关系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根本缓解,今后在克什米尔再起冲突的危险性依然存在,印巴关系的发展仍然存在变数。“安全困境”产生的重要原因是信息沟通的失败。印度对中国保持与巴基斯坦的传统合作关系不满是中印关系重要“安全困境”,若能建立稳定的中印防务交流机制、增加中巴合作的透明度,有助于缓解困境。在中印领土争端上,尽管双方确立了边界谈判机制和政治指导原则,但双方还需大量的时间来做诸多复杂的技术性工作。在中印经贸等直接利益机制没有建立起来的情况下,中印关系主要是政治安全关系。在这种情况下,确定两国的正式边界,建立中印两国和地区安全互信,需要一定的耐心和时间。

印方在处理对华问题上存在着较深的疑虑和戒心。这主要表现在,中方许多正常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活动,往往被印方解读为是“针对印度”,或“包围印度”,或“威胁印度安全”。(注文:印度长期以来一直认为中方在缅甸的可可岛安装了针对印度的监听设备,但是最近派出人员前往视察,并未发现任何此类装置。)总之,中国“威胁论”在印度很有市场。自上世纪90年代初起,印度就提出“向东看”即强调发展与东盟和亚太国家关系,特别是2011年下半年以来,印度与邻国及东南亚地区的一系列互动,让人看到“东向战略”更多的含义。有西方媒体指出,印度正加快“向东靠拢”进程,而东盟国家也有意增进与印度合作,双方正进入一个新的紧密接触期。《印度时报》评论称,印度正在实施“东向战略”,而越南和缅甸正在成为印度“东向战略”的“重要筹码”,印度海军力量也由此能够打开进入南亚一些重要海域的通道。印度资深战略评论家拉贾·莫汉认为,印度与越缅等东盟国家加强合作关系发展的背后少不了中国因素。在中国南海局势敏感的形势下,印度与东南亚国家的一系列互动,应引起足够重视。

(二)“和平崛起”与东盟

国际关系历来都具有多个层面、多个维度,中菲两国之间的南沙争端无法在短期内得到解决。专家表示,在这种情况下,邀请阿基诺访华,通过加强经贸、人文等领域的合作推动中菲关系向前发展,对两国关系中的敏感问题进行有效管控,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外交的韧性。“只有双边关系变得丰富而厚实,才会有更强的抗冲击能力。”中国同东盟国家山水相连,双方人民的友好交往源远流长。1991年,中国成为东盟的对话伙伴。2003年,双方建立战略伙伴关系。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20年来,中国与东盟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睦邻友好合作全方位发展,给中国和东盟国家的人民带来巨大福利,实现了互利共赢,促进了双方各自经济社会发展,也为本地区的和平稳定与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东盟目前正在全力以赴建设共同体,中国致力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的共同目标,这为中国-东盟未来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116中国将一如既往,做东盟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愿与东盟共同努力,促进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1、东盟在中国“和平崛起”中的地位和作用从中国的海洋权益来看:南中国海扼守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咽喉,并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油气储量。但是,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等东盟国家均与中国存在南海领土主权与资源之争。而美国、日本也从自己的战略利益出发插手南海争端,这就增加了中国与东盟有关国家矛盾的复杂性,从而使中国在维护海洋资源权益方面长期面临严峻的挑战。

从经济合作潜力来看:东盟国家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印度尼西亚的石油储量达500亿桶、天然气73万亿立方米。与东盟国家加强经贸合作,无疑有助于破解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资源和能源瓶颈难题,而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将会进一步发展中国同东盟的贸易关系,实现中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拓展出口渠道,扩大经济发展的空间,继续保持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此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市场份额,使中国企业有更多的机会进军东南亚市场。

从能源安全来看:目前中国90%以上的进口原油需通过海路运输,且必须经过马六甲海峡。由于中国利用海外能源受到有关利益方的激烈竞争,发生意外事件导致马六甲海峡被封锁的可能性并非不存在,中国直面潜在的巨大能源运输危机。正是由于东盟国家扼守中国海外进口石油运输线咽喉,所以与东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中国和平崛起的地缘经济环境。中国应借助与东盟国家开展合作的好势头,利用双边自由贸易区体制,与东盟组成利益共同体,拉近与东盟国家间的距离,提升双方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度,实现拓展资源进口渠道、开辟安全的海外能源运输信道的目标。

从中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来看:对于中国的广西、云南等省区来说,东盟国家是其主要出口市场,地缘优势明显。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将大大促进西南省区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拓宽中国的南下出海通道,为西部大开发战略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不但如此,还有利于构筑中国对外经济安全的战略纵深,维护中国的地缘经济安全。

1、正确处理和认识南海问题

中国拥有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的确凿的、无可争辩的主权。但是南海争端中,美国的身影不时出现。美国一方面表示希望各国能以和平方式解决纠纷,另一方面,又联合一些东南亚国家举行军演。这些矛盾的言行,隐藏着美国深层的战略意图。

美国曾在东南亚拥有美军在海外最大的空军基地和最大的海军基地,分别是菲律宾克拉克空军基地和苏比克海军基地。不过,1991年美军对这两个基地的使用权到期,美国本想同菲律宾谈判继续租借,但菲律宾参议院于1991年通过了反对延长在菲美军事基地协定的决议,使美军结束了在菲律宾驻军长达93年的历史。为此,美国一直想在东南亚新建或重建军事基地,包括越南的金兰湾、菲律宾的苏比克都是美国的目标。美国在东南亚有些军事基地虽在冷战后被撤销,但美军兵力随时可以进驻其中部分国家。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对亚太地区日益重视,与东南亚有关国家相继签署了一系列双边军事协定,不断强化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在南海地区,美国积极发展与相关东南亚国家的军事合作关系,着力满足部分国家的现实利益需要,充当“仲裁者”或“平衡者”的角色,以迎合当事国对中国的防范心理,平衡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进而助推其在东南亚和亚太事务上的主导作用。

南海及其周边海域航线是目前世界上最繁忙的贸易航线之一,也是美国原料进口运输以及驻亚洲军事基地与驻印度洋、波斯湾基地之间军事调动、装备运输的重要通道。南海地区的石油蕴藏量超过300亿吨,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出于其亚太军事战略的需求和现实利益,美国所采取态度也在预想之中。

南海争端的解决当然不能只靠“冷处理”,但解决南海争端的起步必须从“冷处理”开始。中国一贯主张在时机成熟的时候,推进达成具有约束力的准则。但要走到那一步,首先要有和平的意愿,要有缓和的气氛,要有合作的基础。否则,有约束力的准则就是一句空话。操之过急地要把争议弄明白,把界线划清楚,只能使局势朝着更不利于解决问题的方向发展。“冷处理”不是不解决问题,而是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先把核心问题周边的枝枝杈杈清理了,把问题的经脉理顺了,然后再动手解决更难的问题。这是符合这一地区所有国家利益的选择,也是能够真正确保南海地区和平稳定的选择。“冷处理”更在于不使问题扩大化。两国之间的问题首先通过两国的友好协商来解决,如果争议牵扯到第三方,再与第三方协商。某些声索国试图拉进某些与南海并不沾边的第三方或更多国家,只能使问题更加复杂。

日本外相玄叶光一郎2011年10月访问东南亚三国时,提出构建多边框架来解决南海争议。对此,外交部发言人刘为民表示,南海争议应由直接有关的主权国家通过谈判加以解决,这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中达成的共识。中方认为,《宣言》应忠实和全面地得到落实。希望域外国家多做有利于南海地区和平稳定的事,尊重和支持域内国家通过双边协商谈判解决南海争议的努力。将南海问题拿到多边场合讨论无助于争议的解决,只会使问题复杂化。南海争端并非只有更多国家参与才有解决的可能,也绝非是拉上了某个强国做“坚强后盾”就能和平解决。那样做是要“打架”,不是要谈判,其结果只会是某些国家被别人当枪使,成了别人在南海和亚太布局的棋子。3、中国与东盟合作应注意的问题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现实主义学派认为,在国与国的关系中,虽然可以为了某种共同的利益而合作,但是这种合作将会很困难,纵使建立也很难长期维持。这是因为,国家之间的合作会产生“绝对获益”和“相对获益”,一般而言,合作各方只关心“相对获益”。因此,现实主义对国际合作和国际机制的作用一般都持悲观的立场。但是新自由主义则认为,国家可以在明确的或默认的讨价还价过程中商讨进行合作。这种国际合作既可以是在某种霸权领导下的合作,也可以是建立某种较为平等的国际机制下的合作。